好德尚礼的西周时期金器

我国自古就崇尚人的品德,西周人尤其好德,有一则与金子有关故事可以说明:

当时,鲁国人秋胡娶了妻子才5天工夫,就到陈国做官去了。这一去过了5个年头才回来,在路上秋胡看见一个采桑的妇人,十分欢喜,就下车拿了金子去引诱,可是那采桑的妇人毫不理会。

秋胡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就捧了金子出来献给他的母亲,随后又唤妻子出来,谁知就是刚在路上调戏的采桑妇人。秋胡顿时惊得目瞪口呆!

只听他妻子说:“你因为欢喜女子而给她金子,这是忘记自己的母亲了,忘记了母亲,就是不孝;好着女色,动了淫心,这是污秽自己的品行了,也就是不义。你孝义两件都丢失了,我实在羞来见你。”说完就奔出门投河死了。

在我国古人眼中,认为只有好的德行才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也是一个人真正能谨守一生不会丢失的最大财富。所以,在十分强调礼制的周代,秋胡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孔子后来一心要恢复的就是周礼。

当然,我国文化既有这种严厉苛责自己的一面,也有极其宽容大度的另一面,那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也只有在这两方面的牵制与中庸里,文化才显示出不会在物欲里迷失的可能。

由于西周时人们并不崇尚奢华,所以当时的金制品也非常少见,西周的金饰主要是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发现的金带饰,其中圆形饰7件,长方形饰1件,兽面纹饰3件,类似虎头形,另有1件为镂空兽面纹三角形饰,大小共12几,重433克。

其中三角龙形金带饰高1.65厘米,重93.7克。三棱锥体状,外折边且有8个方形小穿孔。器表作两组单首双身龙形,顶端为浮雕式,龙头上有螺旋形双角,口旁一对獠牙,卷鼻,吐舌,纹样间隙镂空。

兽首形金带扣高2厘米,重39.1克。兽首,牛鼻,双角尖有短梯形豁口,下有獠牙。

虢国墓地的金带饰的制作工艺均为钣金浇铸成型,而且运用了镂空工艺。这些金饰件都位于棺内尸体腰部,估计应是腰带上的装饰件。

山西省曲沃西周晋侯墓也发现两组分别为15件和6件的金腰带饰,从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已开始流行成套的金饰品。

此外,在北京市琉璃河的西周燕国墓里发现了一件木胎漆,器身上镶有三道金箔,下面两道金箔上还嵌有绿松石,这是发现最早的一件金平脱古器。

金平脱工艺的出现,说明金器工艺从商代发展到西周,已经有了小小的进步,而且这个工艺也可以看做是金工艺寻求独立发展的萌芽。

尽管西周时期的金制品非常少见,但从已发现的实物看,明显存在着地区差别。北方长城内外地区多纯金制成的首饰类器物,如金耳环、金臂钏等,而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却多用薄金工艺把黄金加工成箔片,然后贴、包于铜器和漆木器之上,起装饰作用。

如甘肃省礼县大堡子西周晚期秦人墓发现的金饰片中,有金虎2件,鸱枭形金饰片8件,口唇纹鳞形金饰片26件、云纹圭形金饰片4件、兽面纹盾形金饰片2件、目云纹窃曲形金饰片2件,被推定为棺木上的装饰。

其金虎长4.1厘米、高厘米、宽3~4厘米。鸱枭形金饰片高52厘米、宽32厘米,以金箔剪裁而成,通身饰变形窃曲纹为翎毛,窃曲纹的余白中为形状各异的镂孔,使得鸱枭形象异常富丽。

这两件金饰纹路清晰,凸凹起伏,犹如青铜器铸造出的纹样。它在捶揲中似采取了加底衬式冲模等较高超的手段。

从先秦各金箔饰物的具体状况看,被金箔装饰的器物有铜器、玉石器、漆器、木器及衣帽等。

河南浚县辛村的西周墓发现的包金铜兽头一大一小,形制相同,大者长2.8厘米、宽2.8厘米,小者长2.4厘米、宽2.6厘米,铜兽头刻镂精细,外包金箔薄匀,花纹毕露。

墓中还有矛柄饰金箔24片,有条形、圆形、人字形、三角形等状,分贴于矛柄的各部位。

金箔贴于玉石器的器物,如陕西省扶风强家的西周墓发现的绿松石柄形器一件,顶端排列整齐绿松石片,并束有一圈金箔片。河南省洛阳北窑的西周墓发现玉柄形器的鞘饰上,也镶嵌有金箔片。

陕西淳化史家塬的西周墓人骨朽痕处有金片31件,亦应是衣物金饰,可分为方形和三角形两种,方形最大者长4.5厘米、宽3.5厘米,三角形最大者边长为2.5厘米。

掐丝是金器制作的基本技法之一,其做法是将捶打成极薄的金片,剪成细条,慢慢扭搓成丝,可以单股,也可以多股。另外还有拔丝,是通过拔丝板的锥形细孔,将金料挤压而入,从下面的小孔将丝抽出,较粗的丝也可直接捶打而成。

陕西、山西北部交界一带发现的西周时金耳环,通常称“珥”,共26件,形制相似,均是月牙形金片,一端呈螺旋形,另一端为伸出的金丝,或穿有一绿松石。

还有一种是圆圈形,发现于辽宁省朝阳魏营子西周墓,它是用金丝绕成二圈。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阿鲁柴登西周末期墓葬发现的金锁链则由多股金丝编成,金丝细如毫发。

[旁注]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金平脱 所谓金平脱技术,一般是将金片用漆粘在器物上之后,再在器物表面加涂漆液,有时要加涂几次,使漆形成一定的厚度,比饰件厚度稍厚。待漆干后,再将金饰片上的漆磨掉,露出饰件纹样,并使之与漆底平滑一致。

窃曲纹 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又称穷则曲,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周代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式。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

[阅读链接]

西周时,在金器工艺中还发明了錾刻,《荀子·劝学篇》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是用刀刻,镂是雕刻。可知先秦时代多用刻镂的方法加工金石器物。

在考古学中多称这种方法为錾刻或雕镂,它是在器物成型之后的进一步加工技术,多施用于花纹。从后世金器制造来看,錾刻工艺十分复杂,工具有几百种之多,根据需要随时制作出不同形状的錾头或錾刀。

一类錾头不锋利,錾刻较圆润的纹样,不致把较薄的金片刻裂,用肉眼就能观到錾刻的痕迹,由一段段的短线组成。另一类錾头锋利如凿子,錾出较细腻的纹样,在制作实施时又分两种,一种线条为挤压出来的,另一种线条为剔出来的。

錾刻技术产生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有时为平面雕刻,有时花纹凹凸呈浮雕状,可在器物的表里同时使用。金器捶揲成型后,錾刻一直作为细部加工手段而使用,也运用在铸造器物的表面刻画上,贴金、包金器物的纹样部分也采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