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而古朴的明代金银器

明代统治者用金银珠宝制作装饰品和生活用具,数量大得惊人,工艺技巧高超,制作精细入微,集传统花丝、镂雕、錾刻、镶嵌技术之大成。

豪华精美品种繁多,如金丝织成金冠、凤冠,嵌玉金花仅定陵就有数百个。

江西省南昌的“益庄王金丝冠”、“金丝楼阁编花头饰”,是以金丝编成6.7厘米见方,上面又编出树木、楼阁、仙鹿、白鹤等物,奇巧细致之极。

明代的金银器制造工艺高超,造型庄重,装饰华丽,雕镂精细。器物用打胎法制成胎型,主体纹样采用锤成凸纹法,细部采用錾刻法,结合花丝工艺,组成精美图案,有的器物镶嵌珍珠宝石,五光十色。金银上凿刻压印“官作”或“行作”或工匠名及成色。

北京是明朝的都城,尤其皇帝的陵墓就在北京,因此在明“十三陵”的定陵中,发现皇帝、皇后所用的贵重的金银器,代表了皇家气派。其中以金冠、金壶等为代表作。

定陵万历皇帝金冠重826克,由518根直径0.2厘米的金丝编织而成,孔眼匀称,外表光亮,没有任何接头痕迹。冠上镶嵌二龙戏珠,姿态生动,龙身细鳞也是金丝掐成,是花丝镶嵌的经典之作。

金冠形制由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部分组成,前屋部分是用极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空当均匀,疏密一致,无接头,无断丝。

后山部分是采用累丝錾金工艺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龙的造型雄猛威严,具有强烈的艺术装饰效果。翼善冠用极其纤细金丝编结,采用传统的掐丝、累丝、码丝、焊接等方法,工艺技巧登峰造极,充分反映了明代金细工艺的高超水平。

明代金器在工艺上保持着较高水准,并有自身特点,如较多地使用宝石镶嵌手段等。该冠是最能代表明代金器发展水平的金器之一,具备造型大方、纹饰繁缛、用金厚重、装饰堆砌的明代金器独特风格。

凤冠是皇后的礼冠,在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古代的皇后的服装非常讲究,常有“凤冠霞帔”的说法,实际上,凤冠霞帔是所有后、妃、命妇用于朝见等礼仪场合的礼服统称,细分起来等级差别相当严格。

在《明会典》和《明史·舆服志》中有详细记载,仅一凤冠上的动、植物形象、种类、数量就有明显的区别,质料、颜色、形状更不能相同,否则下级就有犯上的大罪。

定陵发现的凤冠共4件,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各一顶,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各两顶。

冠上饰件均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

凤冠造型庄重,制作精美,其工艺有花丝、镶嵌、錾雕、点翠、穿系等项。冠上嵌饰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鬓,这些部件都是先单独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一顶凤冠。

点翠面积大,4顶凤冠上有翠凤23只,翠云翠叶翠花多达数百片,宝石镶嵌多达400余颗,大小珠花及珠宝串饰的制作也不少。

最后的组装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序,各饰件的放置,几千颗珍珠的穿系,几百颗宝石的镶嵌,诸多饰物于一冠,安排合理。凤冠口衔珠宝串饰,金龙、翠凤、珠光宝气交相辉映,富丽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达到。

凤冠上金龙升腾奔跃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飞翔在珠宝花叶之中。

定陵万历孝靖皇后的九龙九凤冠,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00克,九龙九凤冠有珍珠3500余颗,各色宝石150余块,冠的内胎用漆木丝扎制,通体簇上各色珠宝。前部接近顶端有九条金龙,每条龙的口中衔着“珠滴”,可以在走动的时候,像步摇那样随步摇晃。

下面为点翠八凤,另有一凤在最后,当取九鼎之意,象征着九州之最高统治者的夫人。冠后底部左右悬挂着翠扇式翅叶,点翠地,嵌金龙,再加上各色的珠宝花饰,集中显示了明代镶嵌金银细工的发达。

最引人之处是在金碧辉煌之中突出了天然宝石的美质,各色宝石都没有磨制成统一的形状,而是在大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以金丝围绕,仍保留着宝石原有的不规则形,使装饰繁多的凤冠免除了各图案单位造型雷同的弱点,从而丰富、自然、富丽堂皇,令人充分感到人工和天然的完美结合。

六龙三凤冠,通高35.5厘米,冠底直径约20厘米。龙全系金制,凤系点翠工艺制成。其中,冠顶饰有三龙:正中一龙口衔珠宝滴,面向前;两侧龙向外,作飞腾状,其下有花丝工艺制作的如意云头,龙头则口衔长长珠宝串饰。

三龙之前,中层为三只翠凤。凤形均作展翅飞翔之状,口中所衔珠宝滴稍短。其余三龙则装饰在冠后中层位置,也均作飞腾姿态。

冠的下层装饰大小珠花,珠花的中间镶嵌红蓝色宝石,周围衬以翠云、翠叶。冠的背后有左右方向的博鬓,左右各为三扇。每扇除各饰一金龙外,也分别饰有翠云、翠叶和珠花,并在周围缀左右相连的珠串。

整个凤冠,共嵌宝石128块,其中红宝石71块、蓝宝石57块,装饰珍珠5449颗,冠总重2905克。由于龙凤珠花及博鬓均左右对称而设,而龙凤又姿态生动,珠宝金翠色泽艳丽,光彩照人,使得凤冠给人端庄而不板滞,绚丽而又和谐的艺术感受,皇后母仪天下的高贵身份因此得到了最佳的体现,为定陵中凤冠之首。

三龙二凤冠为孝端皇太后凤冠,高26.5厘米,口径23厘米,凤冠共用红、蓝宝石100余块,大小珍珠5000余颗,色泽鲜艳,富丽堂皇,堪称珍宝之冠。

十二龙九凤冠,冠上饰十二龙凤,正面顶部饰一龙,中层七龙,下部五凤;背面上部一龙,下部三龙;两侧上下各一凤。

龙或昂首升腾,或四足直立,或行走,或奔驰,姿态各异。龙下部是展翅飞翔的翠凤。龙凤均口衔珠宝串饰,龙凤下部饰珠花,每朵中心嵌宝石1块或6、7、9块不等,每块宝石周围绕珠串一圈或两圈。

另外,在龙凤之间饰翠云90片,翠叶74片。冠口金口圈之上饰珠宝带饰一周,边缘镶以金条,中间嵌宝石12 块。每块宝石周围饰珍珠6颗,宝石之间又以珠花相间隔。博鬓六扇,每扇饰金龙一条,珠宝花两个,珠花3个,边垂珠串饰。

全冠共有宝石121块,珍珠3588颗。凤眼共嵌小红宝石18块。

定陵金壶,通高21.8厘米,足径5.9厘米,托盘直径8.3厘米。此件金壶属皇帝所有,规格极高。此金壶直口,短颈,腹部呈方形突出,其下为圆柱形,平底,腹部安有曲状壶嘴和把手,上有金链与盖钮相连,盖钮为宝珠形,玉质。

金壶盖部及颈部均錾刻不同形式的云纹,肩部镶嵌各色宝石,腹部镶嵌白玉团龙,四角配以海浪、卷云纹样,圆柱部分捶揲二龙戏珠;托盘圆唇,直壁,平底,外壁錾刻折枝牡丹纹一周。金壶满饰纹样,繁缛精致,更镶嵌以玉石珠宝,装饰效果华丽富贵,体现出皇家用器的非凡气派。

北京除了皇帝陵,还有万贵墓、通墓和董四墓中也都有重要发现。万贵《明史》有传,生于1392年,卒于1475年,为宪宗万贵妃之父。万通则为万贵之子。董四是一名姓董行四的太监。

如北京市右安门外万贵墓发现的錾花人物楼阁图八方盘,高0.9厘米,径16.2厘米,边长6.6厘米,盘八方形,先以范铸成型,而后錾刻花纹图案。盘沿为一二方连续几何图案,盘心主题纹饰为一组人物故事图。

图案内容极为丰富,描绘了人物、楼阁、树木、水波、桥梁、马匹、山石等,以人物、楼阁为主体,共刻画人物21位,或骑马、或携琴、或交谈、或对饮。

人物錾刻随意、洒脱、自如,似信笔而为,却又极富神采,笔笔到位。重檐楼阁用笔却极严谨,似界画,一丝不苟,整体画面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是我国传统绘画以錾刻手法在金器中的再现。

万贵墓海水江崖瑞兽纹金盏托,高1.2厘米,径18.2厘米,盘圆形,唇边以范铸与錾花手法制成,盘沿为二方连续回纹一周,盘心为一双钩篆书“寿”字。

盘心与盘沿间为半浮雕式海水江崖瑞兽纹,水中有若隐若现的马、龙、狮、象、鱼等瑞兽。该盘在制作上突出整体的效果,不拘泥于细部的刻画,呈现出浑厚、粗朴的风格。

万贵墓还发现有錾花金什件,通长52厘米,什件由荷叶形牌饰与下缀七物组成,牌饰上部为相对的两只鸳鸯立于荷叶上,荷叶下有七环,连缀七条金链,每链下各缀一物,分别是:剪、袋、剑、罐、盒、瓶、觿。每件小缀物都极精巧,尤其是罐、瓶、袋、盒通体錾刻精美纹饰,极富装饰性。

万贵墓嵌宝石桃形金杯,高4.4厘米,长6.8厘米,宽5.2厘米,杯体为剖开的半个桃子形,杯柄为桃枝与桃叶,杯中与柄部镶嵌红、蓝宝石。

此杯集范铸、焊接、镶嵌等工艺于一体,制作考究,造型构思巧妙,以现实的桃为原形,并加以提炼与升华,红宝石的鲜红、蓝宝石的深蓝与黄金本身的金黄三者合于一体,使本来因缺少纹样装饰而显得单调的器物增添了富丽的效果。

万通墓中最珍贵的是嵌宝石龙纹带盖金执壶,高19.4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5.3厘米,撇口,束颈,鼓腹,圈足,流、柄附于壶身两侧,盖以链与柄相系。

壶盖、壶颈及近底部錾刻蕉叶纹、卷草纹、如意云头纹、莲瓣纹;腹部两侧火焰形开光内刻四爪翼龙两条。盖顶、流、柄上镶嵌红蓝宝石共27颗。

北京市海淀区董四墓发现明宣德云凤纹金瓶,高13厘米,口径4.7厘米,底径8.9厘米,侈口,长颈,鼓腹,平底,通体錾刻纹饰,口沿部为卷草纹,颈部为小云凤纹,腹部为大云凤纹。

整体造型简洁,线条收放自如,纹饰布局丰满,图案刻画细腻。外底有“随驾银作局宣德玖年玖月内造捌成伍色金拾伍两重外焊伍厘”款。

除北京之外,南京是大明王朝的发祥之地,在南京所在的江苏地区,也有非常贵重而精美的明代金银发现。

在苏州五峰山博士坞的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中,发现了一件金蝉玉叶,位于墓主人的头部,同时还有银笄两件、金银嵌宝玉插花4件,证明这件物品是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

一只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栖憩在玉叶上。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好似在奏鸣,透明的玉叶托着它。

金蝉蝉翼左右各两:外翼长1.7厘米,宽约0.8厘米,厚仅0.2毫米,表现了蝉翼轻而薄的特点,蝉足简化为三对,一对前足翘起,一对后足微微抬起。整个蝉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玉叶则长5.2厘米,宽约3.2厘米,系用新疆和田所产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晶莹润泽、温柔细腻。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仅厚约0.2厘米,分为八瓣。

有主脉一根,两边各有支脉四根,叶片正面的叶脉琢成弧曲的凹槽,背面的叶脉相应搓成凸棱,使叶片极具真实感,整片叶子的边缘磋磨得圆润光滑。

金蝉玉叶的制作技术十分复杂。金蝉采用了压模铸范、薄叶延展、錾刻、焊接等工艺。玉叶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等多种琢玉工艺,抛光细腻,薄胎圆润,琢工精致,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整个画面构思奇巧,动静结合,妙趣横生,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牛首山弘觉寺塔的塔底层中央有一圆洞,洞内发现了一座明代鎏金喇嘛塔,塔高35厘米,塔置须弥宝座上,座高16厘米。座正面刻有二力士像,右刻双狮戏球,左刻双鹿斗角,后刻云龙。

塔座下枋刻有题记:“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背面则是“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

鎏金喇嘛塔有4个壶门,内有释迦、韦陀佛像,上施有相轮、十三天、宝盖、宝珠等。塔内须弥座上布置有一组佛像,须弥座内藏有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骨灰等物。

整个鎏金塔安放在一个红色砂岩雕成的须弥山形基座上,正面凹下部位放银棺金棺,内有一躯铜铸镀金释迦涅槃像,方形石座的四角各放一个青瓷罐,其中一个青瓷罐内放有一颗老年人牙齿以及骨灰等物。实际上是由鎏金塔和砂石岩塔基及4个瓷罐合成一个“金刚宝座塔”。

朱棣的孙子,朱元璋的重孙明梁庄王朱瞻自,是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十子中的第九子,1424年被册封为梁王,1441年“以疾薨”,享年30岁,“葬封内瑜坪山之原”。

梁庄王墓中最珍贵的金银器,莫过于一件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鸾鸟纹分心。挑心之下、髻前后口沿各簪一支者,名作分心。若再细分,则前者名前分心,后者名后分心。

分心的造型通常为十几厘米长的一道弯弧,正面上缘一溜尖拱,中心高,两边依次低下来,适如菩萨冠或仙冠的当心部分。背面或从垂直方向接一柄扁平的簪脚,或作出几个扁管用以贯穿两端系带子的银条。

就装饰题材而言,以王母、观音等仙佛作为主题纹样,其流行大约始于明中期,此前则以牡丹凤凰等花鸟题材为多。

梁庄王墓的分心只有一件,从同出其他首饰的组合情况来看,以将它认作前分心为宜。它用金累丝做成卷草纹的底衬,正面做出嵌玉的边框和抱爪。边框周回是金累丝的花叶和十八个石碗,内嵌红、蓝宝石和绿松石。

边框里嵌一枚玲珑玉,——白玉碾作一幅牡丹鸾鸟图,一枝牡丹花开中间,鸾鸟一双回环左右,一只俯身昂首,一只转颈顾盼。长尾与花枝交相缠绕把空间填满。

分心之背以一根窄金条横贯为撑,中央垂直焊接一柄簪脚。与分心合作一副的还有题材与制作工艺均相一致的一对掩鬓,造型为左右对称的云朵,中心边框内各嵌玲珑玉,不过是把分心的牡丹鸾鸟图一分为二做成适形图案。

[旁注]

明十三陵 我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1409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监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

《明史》 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200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

二龙戏珠 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的图案比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双方共同呵护、爱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龙对称,龙体弯长,珠形滚圆,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

羊脂白玉 是和田玉中的宝石级材料,是白玉中质纯色白的极品,具备最佳光泽和质地,表现为:温润坚密、莹透纯净、洁白无瑕、如同凝脂,故名。它的颜色洁白,质地细腻,结构致密,坚而不脆。我国民间认为佩戴玉器既起到装饰作用又能达到健身效果,还有“如意、长寿、平安、吉祥”之寓意。

喇嘛 即藏传佛教僧人,或称藏语系佛教,是指传入我国西藏的佛教分支,流行于我国西藏、内蒙古等地区。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

王母 传说中的女神。亦称为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西王母。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

[阅读链接]

金或鎏金与珠宝和玉的结合,其流行始于明,并且在明代走向成熟。

金与玉的镂空作,明人喜欢称它为“玲珑”。以金累丝的玲珑衬托白玉、青玉的玲珑,金色变得内敛,玉色变得明润。红、蓝宝石营造出沉甸甸的华贵,使它依然有着时尚中的富丽和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