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作《中秋帖》

那是东晋时期的一个中秋傍晚,徐徐的晚风似乎吹散了整整一个白天聚集的热气,将天地之间变得清凉凉的,人们的疲劳在这干爽清凉的秋风中也一扫而空。

一轮圆月渐渐升上了高空,向地面倾洒着银色的月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世间的一切,似乎要将所有一切都变得的十分圣洁。

不一会儿,地面上所有的一切,在皎洁的月光下都仿佛是披上了洁白的轻纱,变成了游走于天地之间的精灵,整个空间在这一刻宛然已经变成为仙境。

举头望天,这个晚上的天空显得比平时高了许多,圆圆的月亮挂在天际,月亮的周围飘浮着朵朵白云。一阵微风吹过,云朵遮住了月亮。

月光照射在云层上,云朵在这一刻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将月光一层层的传递着,直到月光给云朵镶上了明亮的银边,并慢慢溢出再次倾洒在地面上。

地面上的人们沐浴更衣,然后在族中老人的带领下齐聚于宗堂之上,围列与供案之前,以最虔诚的心膜拜着天空中的月亮。祈求家人平安、风调雨顺。

随着祭祀的结束,家族中的人们开始互相问候、游戏。大人们一边赏月一边聊天,小孩子则是在月下追逐嬉戏。当这些游走于天地之间的精灵开始娱乐的时候,天空中的明月似乎也感受到人们愉悦的心情,月光于是变得愈发的皎洁,如丝如缕,似水似雾,将天地之间的情感互相传递着。

王献之在这秋高气爽的夜晚,抬头看着天空的明月,心中孤单的感觉让他忍不住开始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一股不吐不快的感觉在他心中激荡着。

王献之在这皎洁的月光下,看着眼前跟随自己游走四方的唯一伙伴,只有笔墨纸砚。他伸手铺好纸张,拿起毛笔,在月光下开始挥毫泼墨,并一气呵成了《中秋帖》。

王献之生于344年,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他祖籍山东临沂琅琊,生于会稽,就是后来的浙江绍兴,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

王献之7岁开始在父亲王羲之的亲自传授下开始学习书法,他同时兼修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的草书,使得书法在短短的几年内突飞猛进,从小就在文人墨客之中有很大的名声。

王献之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不仅承继父风,而且能超越创新,特别是他创造的“破体”,即“大令体”,简直别树一帜。所谓破体,就是打破楷书、草书的界限,但又不是正统的“行书”,偏于草的为行草,偏于楷的为行楷。

这种行草或者行楷的字体,既有楷书的工稳,又有草书的流畅,书者可以有自己的偏好,亦可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书者留有极大的回旋余地。王献之曾经写下了承继父亲书法风格的著名书法《洛神赋》。

王献之同时还创造了草书里的“一笔书”,这是他书法方面的又一大贡献。张芝为草圣,使草书成为书法艺术领域里最富表现力的书体。

张芝之后,王羲之完成章草至今草的嬗变,使草书再展了新姿。王献之继承父亲余风,将今草再推进一层,创造了草书里的“一笔书”,其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了一种雄姿英发和风华朴茂之姿,令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就是《中秋帖》和《十二月贴》。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在书法艺术上各有千秋,王羲之以真行为显,王献之以行草为能,所以不能以一种书体品评谁优谁劣。王献之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站在中秋明月下,手提毛笔,闻着空气中的淡淡墨香,感觉到自己的精气神已经达到了顶点,右手下按,手中毛笔刷刷点点,他在纸上写道: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中秋帖》为纸本,纵27厘米,横11.9厘米,属于草书,行书3行,共22字。

唐朝著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所著的《书断》中说《中秋帖》道: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字势连绵不断,极备法度,是学习“二王”的珍贵资料。《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宋代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书法作品的著录著作《宣和书谱》和后来明代著名收藏家张丑所著《清河书画舫》等许多书著都收录了《中秋帖》。

据北宗大书法家、画家米芾所著《书史》记载,王献之《十二月割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为黄麻纸本,是米芾以书画宝玩向大收藏家苏激换来的。米芾所藏《十二月割帖》墨迹本,就是《中秋帖》的底本。

《中秋帖》卷前引首有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宝”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有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

《中秋帖》卷后有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明代著名收藏家和鉴赏家项元汴和清代乾隆皇帝的题跋,其中附有乾隆皇帝和清代画家丁观鹏的绘画各一段。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代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和明代项元汴、清内府等鉴藏印等。

[旁注]

仙境 源于我国远古神话,以昆仑为中心,谓其为天帝在下界之都邑,百神所在,万物尽有;方圆800里,高70000尺,每面九门,门有开明兽守卫;其下有弱水之渊,外有炎火之山,远望光芒四射;其上住有黄帝、炎帝、禹和西王母诸神人,宫阙壮丽,园囿精美,奇花异木长在,珍禽祥兽毕呈。

膜拜 我国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名家曹植所做的名篇。《洛神赋》原名《感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诸赋相提并论。

张芝 东汉书法家。出身官宦家庭,其父张奂曾任太常卿。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

中秋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我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张怀瓘 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活动于开元年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著有《书议》、《书断》、《书估》、《评书药石论》等,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

张丑(1577年~1643年),明代著名书画收藏家、藏书家、文学家。善鉴藏,知书、画。著《清河书画舫》12卷,对“鉴定之学”作了较为深入的叙述。著有《清河书画表》、《真迹日录》、《南阳法书表》、《南阳名画表》、《法书名画见闻表》、《鉴古百一诗》、《论墨》、《名山藏广记》、《校订太史公史记》等。文学作品有《瓶花谱》、《焚香略》等。

乾隆(1711年~1799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阅读链接]

代表着王献之行草书中独创风格的典型作品是《十二月帖》。此帖开笔的“十二月”3字作行楷书,第四字便转为行草书,笔势连属。第二行共7字,前6字一笔贯通而下,优游疏爽。其后连多断少,形势宏逸。

最得王献之笔法、笔意并发扬光大,卓然成为大家的米芾认为,《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筋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中秋帖》则是王献之《十二月帖》中的一部分。因为此帖被割断,已经不得其意,无法断句,所以世间有很多种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