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相李斯与隶书

战国末年,随着大秦王朝统一了其他六国,结束了战火纷纷的日子,这个经历了几百年战争的国度终于恢复了平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全国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秦篆也称为小篆。

在秦篆这种字体之前,我国的文字从新石器时代彩陶刻画文字的萌芽,经过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成长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战国时代由于群雄割据,导致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的局面。

进而在各个地区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普遍现象,文字的多种多样性,使战国时期的汉字形体产生了地域性的差异。

在战国时期,原本只有一种写法的字,到了这时,往往齐秦有异,燕赵不同。

因此,统一六国的秦朝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在这个时候,李斯便临危受命,奉秦始皇嬴政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

而关于小篆的由来,东汉著名文学家,在历史上有着“字圣”之称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

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

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7章,每4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

在小篆推行不久,李斯又因为一次偶然的事件,发现并且采用秦朝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那就是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隶书。

正是因为李斯的贡献,隶书从秦朝开始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一直到魏晋时期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

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的表现手法与魅力,这两种书体深深受到后来书法家以及艺术家们的喜爱。

我国书法的真、草、隶、篆四大书体之中隶、篆占其半壁江山,李斯之功,功及千秋,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李斯的文本都已经消失了,但是后来有许多当时的碑文流传了下来。其中最著名的是“会稽刻石”: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

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

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

……

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亲自以小篆书写,刻石立碑。风韵神貌,仅保存结构原样,因太偏于外表仪态的圆整规范,已失秦篆生动活泼的笔势。

李斯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开创了书法先河的人,在书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书法已经衍生为万千书法,后人在继承隶书,篆书的时候,都是对李斯书法的传承。

[旁注]

诸侯国 狭义上指我国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诸侯”的封号。广义上指人类文明时期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

甲骨文 是商代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程邈 秦代书术家,他首行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隶书是我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分水岭,为行书、楷书、草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文 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会稽刻石 是秦始皇巡游会稽,也就是后来的浙江绍兴时,为了祭奠大禹,宣扬功德,而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的石碑。李斯所写的这篇铭文,即题为《会稽刻石》,后来被司马迁载入《史记》。

李斯 约生于公元前280年,秦朝丞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辅佐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原天下,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被后人称为:“千古一相”。

[阅读链接]

李斯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始皇一直期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是最擅长书法的人,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他。

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