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佳作《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是宋朝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所作,系行书,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凡29行,153字。

黄庭坚,生于104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并且开创了当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

黄庭坚多才多艺,在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在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在词作方面,他与秦观并称“秦黄”。

黄庭坚擅长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他受教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的词风流跌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中的宋朝著名诗人晁补之道:

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

黄庭坚的书法最初以宋代大书法家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

在黄庭坚书写草书之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文字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

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他反对工巧,强调生拙。这些思想,都可以与他的创作相印证。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这件书迹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摇桨用力的样子。不论收笔、转笔,都是楷书的笔法,下笔平和沉稳,变化非常含蓄,轻顿慢提,婀娜稳厚,意蕴十足。

在后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苏轼时,心中不免激动,笔力特别凝重,结字也更加倾侧,是尚意书风的典型,其风神洒荡,意韵十足,堪称行书之精品。被称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第九。

黄庭坚书写《松风阁诗帖》时用笔技法如同后来清朝末年著名诗人冯班在《钝吟杂录》中所讲:

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黄庭坚的起笔处有明显的特征: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这种结体是黄庭坚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悟出来的,这个特点是字体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同荡桨,又似撑舟,看起来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黄庭坚的书法非常独特,自成一家,特点鲜明。

首先一点,就是中宫敛结,长笔四展。他的行书,每个字大都是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宫似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

这种“破体”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突破了魏晋、隋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四面均匀的外形,而以其点画的借让,这能书写既能把握重心,又可以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浑融萧逸的雅韵和骨力道劲的气魄。

其次是欹侧变化,不受羁束。他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

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点,曾说:

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另外是“点不挑起,一代奇书”。黄庭坚书法还有一个特点是写三点水偏旁的时候,最下一点多不作挑起状态,例如《范滂传》中的“范”、“滂”、“汝”等字,《诸上座帖后记》中的“净”字,以及《松风阁诗》中的“涛”、“洗”、“洒”、“潺”、“沈”等字,特别是他的行书代表作《经伏波神祠诗卷》,全篇有17个三点水偏旁的字,除“泽”字外,其他15个字的最下一点全不作挑起。

宋代著名书法家袁文评价黄庭坚的书法时称赞道:

“字之从水者,篆文作此”字,盖水字也。至隶书不作字,乃更为三点,亦是水字,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体更道丽,信一代奇书也。

还有就是撇改为点,蹙写上收。黄书大多以大撇大捺、长笔四展见功夫,这是黄庭坚书法的明显特点,但他的书法也有时将一些字的笔画故意缩短和上收,其中最突出的如《王纯中墓志铭》、《松风阁诗》等中的“修”字和“参”字。

黄庭坚都将字中的三撇蹙写和上收为三点,这种异乎寻常的处理,使字体结构中的“展”与“蹙”形成对比,长笔短画,多姿多态,使这些字的笔画多变化和不重复。这是黄庭坚书法的又一特点。

还有就是动静结合,和谐统一。黄庭坚对一些下面带有四点的字,写时都将笔画连续,成一道波浪形,如《黄州寒食诗卷跋》中的“兼”字,《花气诗帖》中的“薰”字,《经伏波神祠》诗卷中的“马”字,《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王纯中墓志铭》中的“无”字等。

这样处理,使字的上半部较为端正、平稳,表现为“静”,而下面的四点写作波浪形,连续一笔而成,则显得潇洒飘逸,表现为“动”,这样便使字体结构动静结合,和谐统一。

最后就是不泥古法,得笔外意。黄庭坚的草书如龙飞凤舞,超轶绝尘,为世人所称赞。他虽师承张旭、怀素,但他不泥古法,力求创新。

后来金代诗人施宜生称赞黄庭坚的草书时说:

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有条理。

意溢毫摇手不知,心自书空不书纸。

金代学者、书法家赵秉文在《题涪翁草书文选书后》说:

涪翁参黄龙禅,有倒用如来印手段,故其书得笔外意,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

黄庭坚草书的有些字形虽与张旭、怀素所写的字有些相似,但他善于用笔,深得此中三昧,所以他的书法中线条千姿万态,变化多端。

著名书法家张旭、怀素的许多笔画虽也豪逸放肆,但多是一笔简单而过,而黄书则一波三折,或箨龙坼石,或轻梢遏云,妙兼数体,圆转卓绝。

苏东坡说过: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松风阁诗帖》在宋朝被人收藏,后来此帖归于宋代著名的收藏家贾似道,又迭经明朝书法家、收藏夹顶元汴、清安岐,最后进入了清内府。

在清代道光年间,此帖曾辗转到了鄂籍王家璧手中。王家璧于道光二十四年中进士,授兵部主事,任顺天乡试誊录官、会试受卷官之职,乘任职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卷》和宋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蔡襄墨迹等传世文物,并且详细整理后携带回了鄂地老家。

清朝道光举人柯茂枝题《黄山谷松风阁诗卷并序》中说:

王孝凤武部得此卷于柳君吕臣,盖元时长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贤十数人诗跋,又常为携李天籁阁所藏,项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询希之珍也。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纸色、绢色尚觉鲜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凤凰。

武昌也就是后来的湖北鄂州,传涪翁以松风阁一诗,然阁不时废,诗为世共独,此一墨宝,历数朝后复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笔墨之缘岂偶然哉。爱玩之久,为次原韵以赋其事,时咸丰九年春三月。

《松风阁诗帖》最后收藏在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旁注]

陈师道(1053年~1102年)北宋官员、诗人。彭城人。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蔡襄(1012年~1067年),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

冯班(1602年~1671年),明末清初诗人。明末诸生,从钱谦益学诗,少时与兄冯舒齐名,人称“海虞二冯”。是虞山诗派重要人物,论诗讲究“无字无来历气”,反对严羽的妙悟说。

《钝吟杂录》清代文学家冯班所著。此书集合乐府诸论,折中群言,归于一是,果有别裁伪体者,将不河汉斯言也。录其醇无疵者六则,与钱木庵《唐音审体》互参。

《诸上座帖后记》是黄庭坚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在文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

《经伏波神祠》黄庭坚书,纸本,行书。凡16行,166字。此为书刘禹锡词卷,伏波指汉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五月黄庭坚57岁时所书。卷后自题云:“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

赵秉文(1159年~1232年),金代学者、书法家。诗文书画皆工,其散文所表现的哲学思想,以周程理学为主,宣扬仁义道德性命之说。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善草书。著作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等。

贾似道(1213年~1275年),宋理宗时权臣。他还是一个敏锐的艺术鉴赏家和文学家,贾似道层令人将王羲之的《兰亭序》临摹起来,又复制了四版姜夔及任希夷的真迹。

[阅读链接]

黄庭坚与苏东坡关系很好,他们经常一起游玩。有一次,他们看见一位老汉把好端端一个“福”字贴在大门楣上却头朝下,脚朝上,贴倒了。

苏东坡说:“老汉真是目不识丁,怎么好端端个福字会贴倒呢?”

黄庭坚哈哈大笑说:“福倒了!福到了!一字贴倒,玩味无穷,这老汉真是学问高啊!”

苏东坡想了想,也跟着大笑,连说:“有理,有理,福到了!福到了!这老汉真是有学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