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探讨了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全文分五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第一章导论)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部分(第二章)分析了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产生的历史大背景;第三部分(第三、四、五、六章)主要阐述了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古盛期、晚期的初级阶段和近代早期16、17世纪的发展时期;第四部分(第七章)对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作简要分析和评价。第五部分(第八章)通过叙述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过程,阐明了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在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时指出,目前学者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劳动力转移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指出该问题仍存在研究空间和余地;第二章从“摆脱农奴制”、“农业生产局限性”和“生产力提高”三方面阐述中世纪农村生产者向城市流动、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原因。在中古时期,农奴人身依附于领主,没有自由迁移和转业权利,即便是较为自由的小农也受到各种限制。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摆脱农奴制紧密相连;农业生产固有的局限性像季节性失业、农业生产边际收益递减和土地资源有限等,也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原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程度制约着劳动力转移规模和节奏,最终决定了脱离农业能够生存的城市和非农产业人口数量。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个原因中,其中前两个是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原因,后一个是劳动力转移的深层原因。没有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没有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城市和乡村非农产业人口无法独立生存和发展,转移出去的农村人口最后仍需回归农业。所以,农业生产力提高是劳动力转移之根本原因。当然,农村劳动力可能通过诸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实现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

第三、四章分别描述了英国11~15世纪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初期概况。在中古盛期,11~13世纪农村劳动力一度产生向城市迁移热潮,促进了中世纪城市复兴,各种非农产业涌现,使英国初步形成了农牧混合经济结构。在中古晚期的14、15世纪,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步伐明显变缓,中世纪晚期许多城市出现人口削减、经济发展缓慢现象,不过,也有一部分地区如伦敦附近各郡保持了平稳发展势头,城市化地域不平衡局面出现。随着农业衰落,畜牧业、纺织业等非农行业地位得到提高,农牧混合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确立,从而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古英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较少,主要还是在农村社会内部流动,像中世纪盛期的垦荒运动就是这种劳动力转移的表现之一。在黑死病之后,农村人口在村际和庄园之间短距离地域流动现象更为显著,也有一些农业人口转而从事各种乡村非农产业,乡村养羊业和纺织业此时得到一定发展。总体来说,劳动力转移程度较低是同当时农业较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第五、六章主要勾勒英国近代早期16、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状况。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数量较多,城市化得到较为迅速发展,首都伦敦发展最为显著,成长为英国城市化历史舞台上的巨人。劳动力转移在地域上出现严重失衡局面。近代早期英国也出现了许多新型城镇,像旅游疗养城镇、港口船坞城镇和工业城镇等,吸引了越来越多农村居民,这预示着下一个世纪英国城市化失衡状态将得到修正,会逐渐均衡化、网络化;与此同时,在近代早期英国,乡村工业在以往基础上发展到新阶段——原工业化时期,乡村毛纺织业、木材加工、酿酒和金属冶炼等吸收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群体日渐庞大,这部分亦农亦工的半独立手工业者、农村雇工就是近代产业工人的前身。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之所以出现这种大发展局面,主要是16、17世纪后农业生产力进步较为迅速所致,将大量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而圈地运动在英国大部分地区得到广泛发展,同时推动着农村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变革,从而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各种非农行业转移、向城市迁移的速度,故称这一时期为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发展时期”。

第七章关于工业革命前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评价问题。从动力机制、流动规模、流动方向和流动模式等方面,简要比较古典时代和中世纪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中古英国与工业革命后劳动力转移,从而凸显出中古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其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作者还分析了工业革命前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存在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最后阐述工业革命前第一阶段(11~15世纪)中古英国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加速了封建农奴制解体,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阶段近代早期(16、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则奠定了不列颠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经济基础,大量剩余农村人口向乡村工业转移,“原工业化”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定历史前提,推动农本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

第八章分析概括了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启示之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实现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保证;启示之二:劳动力转移道路上存在着制度制约因素,积极主动消解障碍性制度,为人口自由流动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和加速劳动力转移进程;启示之三:发展工业化,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建立完整的人口流动的“推—拉”机制,对于我国完成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具有决定意义;启示之四:在城市现代大工业没有建立时,应发展乡村工业,缓解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超快造成的就业压力,为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准备条件;启示之五: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维持社会稳定,降低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造成的社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