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四条策略

  1. 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大自然赋予人的知识宝藏异常丰富,应有尽有。带领少年儿童到大自然去,观赏祖国壮丽山河,参观历史古迹、革命圣地,考察自然生态和资源, 采集动植物标本,都可以开阔少年儿童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志向。组织学生在校园里植树、栽花、种草,发动少年儿童为美化校园提设想、订方案,也是一种启迪思维的活动。组织观看“世界各地”等电视、录像、听科普讲座和国内科技信息介绍,看电子计算机操作表演等,都是开拓少儿知识面,激发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很好的活动。

  1. 小型多样,自由自愿。

少年儿童兴趣爱好不同,智力发展也不大平衡,但他们都具有可塑性, 兴趣爱好是“随意型”“多面型”的。如喜欢绘画的孩子,有时对跳舞、小工艺活动的兴趣更胜于绘画,且显示出创造的才能。有的孩子很爱小制作、小发明,但成绩却不很好。

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学校条件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造能力,要注意因地、因人、因时制宜,开展小型多样、简单易学的活动。有的学校辅导力量比较雄厚,活动设施比较充实,可以按年段组织各科兴趣小组,能建立电子计算机房、成立艺术团体等更理想;条件暂时还不具备,以班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也可以。一件小制作、几盆花卉、儿只小动物、几本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修理、装配几样生活用品等,都能成为有声有色的小组活动。

课外活动不受教学大纲限制,孩子在几年中可以固定在一个小组,也可以参加几个组。要实行自由结合、自愿参加的原则,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建立“小先生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自动学校小影》中写道:“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仍在。”这在今天还是适宜的。

  1. 动手动脑、因势利导

在按儿童意愿组成的、充满真诚友谊的集体中,让孩子们动口动手动脑, 主动愉快地活动,是建立和发展兴趣小组的关键。

兴趣小组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科学技术类,如小创造、小发明、小设计小组;文化艺术类,如读书、唱歌、跳舞、乐器、美术、书法小组;劳动工艺类,如园艺、饲养、泥塑、石刻等手工艺小组。这些小组的辅导都应该是启发式的,都要让儿童在动口动手过程中独立思考,发展智能。教师、辅导员应与学生平等相待,以和蔼的态度共同研究、劳动。孩子们总感到天地是那么广阔、奥秘、诱人,总想多看一看、摸一摸,抓几只小蜗牛也会玩得津津有味,拿到包装的吹塑会做成“木偶”表演。只要我们能及时抓住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迸发出的创造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儿童的创造思维之火

就会越燃越旺。

  1. 拓宽想象空间,激发创造思维

少年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每个智力发展正常的儿童,都可由学习和训练获得创造才能,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创造设想。我们要十分注意保护、扶植儿童的创造性,防止在他们智力发展最佳时期受到压抑。我们要借鉴外地、外国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经验,更要注意总结自己实践中的经验。

①启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如某个学校出个题:“怎样的钢笔才理想?” 有的希望能自动调节粗细;有的想到用时就有墨水;有的想在钢笔里装微型计算器⋯⋯,提出的问题竟有 40 多种。中国邮票图案第一次采用孩子的图画,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画家亚妮画的猴子。有一次,亚妮等四位小画家合作画一张画,讲定按年龄大小顺序作画,亚妮才 7 岁,排在最后。年龄最大的画了只威风凛凛的大狮子,第二三个孩子都愣住了,不知如何下笔好。亚妮“刷刷”几笔,一只神气悠闲的猴子出现在大狮子的背上。猴子还是躺着哩,长长的尾巴从大狮子头部垂下来,钓着一只盛满果子的篮子。猴子打起二郎腿,拿只果子往嘴里送,压根儿没把狮子放在眼里。一个外国朋友看后默默地祷告:“上帝啊!请赐给我这样有神的孩子吧!”

②训练观察力。训练观察力最基本的是认识周围环境,观察自然的形状、色彩、声调、动静及变幻的特征。如一年级小朋友观察太阳,说出的几种特征都离不开“红”和“圆”。有一个小朋友却说出“白白的太阳”,问他为什么说太阳是“白”的,他说:“给云朵遮住了不是变白色了吗?”这样的观察思维就很灵活。再进一步,可就有关观察的知识、技能、方法、目的, 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指导。③启发儿童多问几个为什么,也可以通俗而形象地讲些创造技法,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