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一线”教学法
“三环一线”教学法(以下简称“三环一线”)从 1981 年在榆林市第一
小学开始实验。最初的“三环一线”是仅仅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经过 9 年多的实践、探索和创新,目前已成为一种适用范围较大的广谱性教学法, 除实验课、单纯性的复习课、作业课等特殊科目、特殊课型不便使用外,小学的大部分科目都可以采用,而且年级越高,学生自学能力越强,就越容易用,效果也越好。
刘新国老师曾撰专文,对“三环一线”教学法的内容做过一些说明,现介绍如下:
1.设计原理
所谓“三环”,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就是说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预习→学习→练习”三个基本环节。这个“学习过程”是指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学习过程,不是指一个课时,也就是说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概念。有人说“三环”就是把一节课分为三段,或者由三个课时构成“三环”,这样理解是机械的错误的。所谓“一线”,是针对教师而言的,就是说教师在这三个环节中间,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自始至终贯穿一条教学指导思想的主线—
—培养自学能力,发展智力。
- “三环一线”的设计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但实践的观点是其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活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 其实质是对教材的能动的反映。所以学生自己感知教材,动脑动手动口,或读或写或算,或者做实验,就是他们在课堂这种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实践形式。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实践的性质不同。一般意义上的实践,其作用对象是真正的物质世界和社会活动,是能产生直接经验的活动。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对象是已经理性化了的教材,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间接经验系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教材上的知识一一放到生活实践中去重新检验。
基于这种认识,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我们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分为“预习(自己感知教材)→学习(教师指点)→练习(自己再重新感知)”三个环节。实际上,第一环节的“预习”和第三环节的“练习”都是学生自己的实践,第二环节“学习” 则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认识活动,是一个使学生认识更加理性化的阶段。
- 现代教学理论是“三环一线”教学法的基础。任何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主要是靠学生自己完成的。另一方面,教师又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主要靠教师决定和负责。“三环一线”无论哪一环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强调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但这三环又都是在教师的直接控制和指导下进行的,这就是所谓的“一线”,即教师用以贯穿三环的教学指导思想—
—发挥主导作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2.课堂结构
教师每讲一个问题,学生每学一种知识,无论教学问题是大是小,教学时间是长是短,就其过程而言,都应该经历“预习→学习→练习”三个环节。一般情况下,一个课时要讲几个问题(例如数学课讲几个例题),那么每个
问题的教学过程,都应该有“预习→学习→练习”三个环节。这样,一节课里就可能会出现若干个“三环”结构。当然,也可以把几个问题集中起来让学生先预习一下,再集中起来由教师讲一讲,最后再集中起来让学生练一练。这样,一节课里就只有一个“三环”结构。
比如小学语文课里教一篇课文,传统教学步骤一般是“字词教学→分析课文→总结课文”。实际上这每一个步骤中都有新的教学内容,因此每一步骤的教学过程都应该安排“预习→学习→练习”三个环节。例如字词教学, 先应该让学生自己使用工具书查找生字新词,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其确定涵义,这是第一环——“预习”;尔后教师进行提问检查和指导,纠正谬误, 加深理解,这是第二环——“学习”;教师讲解之后,再让学生自己练习一下,或书写,或读音,或造句,目的在于巩固记忆、自我检验和提高运用能力,这就是第三环——“练习”。如果在第二环和第三环中发现多数学生对某个生僻词语的理解不够清楚,或者运用还不够准确,那就应该单就那个词语再来一个“三环”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重新看一下工具书上是怎样解释的, 在课文中是如何应用的,教师再讲一讲,让学生体会一下,练习一下,运用一下。这样就等于在“字词教学”的三环结构中的某一环里,又出现了一个小三环,形成了一种大三环套小三环的结构。这种情况是常见的,而且“三环”结构越大,其中某一环再套若干个小三环的可能性就越多。
那么一个课时里的“三环”结构的多少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两条规律可循:
其一,学生的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单位课时里的“三环”结构就应该越少;反之,就应该越多。因为学生年龄越大,意志力越强,注意的稳定性越高,学习的耐久力越好,所以能够在较长时间里进行专一的预习,或专一的学习、专一的练习。
其二,教学问题越少,教学内容越单纯,“三环”结构也就应该越少; 反之,就应该越多。因为“三环”结构的设置,从原则上讲,是针对教学问题而言的,是由教学问题的多寡及内容的复杂程度来决定的。
3.课堂实施说明
- 怎样备课和写教案。“三环一线”的备课首先要仔细研究教材,安排教学路线。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弄清楚要讲几个问题,讲哪些问题,才能确定需要安排几个“三环”结构,每一个环节又应该如何去进行。理科教材比较直观,教什么东西一般是一目了然的。文科教材就不一定了,特别是语文教材,都是由一篇篇的文章组成的,要把一篇完整的课文类化为几个教学问题,就必须动一下脑筋,但也不是很困难。一般而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字词教学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教学问题去安排。分析课文如果准备一段一段地分析,那么一段课文就是一个教学问题,有几个“意义段”,就安排几个“三环”结构。如果这样做太麻烦,也可以把整篇课文的分析,作为一个教学问题,安排一个“三环”结构。
其次要特别注意“预习”环节的备课。“三环一线”教学法中的“预习”, 是在课堂上处于教师直接控制下的预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要做认真的准备。每个预习环节应该提出哪些预习要求,设计哪些预习思考题,都要在备课时考虑成熟,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预习题的设计要和下一个“学习”环节紧密联系。下一个环节准备讲什么,就预习什么;准备讲哪些方面的内容,就设计哪些内容的预习题;准备讲到什么地方,就预习到什
么地方。反过来说,下一环节中教师的讲解,也要紧紧围绕上一环节的预习题来进行。
关于“学习”环节的备课,首先要围绕预习思考题写出正确答案,其次是对一些学生没有办法进行预习的教学难点,或者是学生通过须习还不能完全领会的问题,需要写上直接讲解的内容。
关于“练习”环节的备课,主要是根据前两个环节里所进行的教学内容, 设计一些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以便进行随机训练,一方面达到巩固记忆加深理解的目的,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案的写法和格式,以简便实用为原则,以教材内容为单位,例如语文课,一篇课文写一篇教案,至于这篇课文要用几个课时,在教案中间标明就行了,不一定要一个课时写一次教案。在格式上,除课题、教学目的、教学时数等基本程式以外,具体教学内容按“三环”顺序往下写。如果一篇教案中或一个课时里有几个“三环”结构,那就注意在每个“三环”结构的开始, 写上教学问题的名称,以示区别。
- 确定重点环节。运用“三环一线”,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一个重点环节,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在时间比例上,无论哪一环都可以伸缩,需长则长,需短则短。比如数学课,如果这节课教学内容的难度比较大,学生预习有困难,那就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和“练习”两个环节上,预习只作为铺垫,或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或只触及新知识的“前沿”部分,以强化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为目的。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那就要把“预习”和“练习”作为重点环节,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这个环节里教师只作十分精要的指点,或者不一定非要单独安排这个环节不可,也可以把教师的指导,有机地渗透到学生的“预习”和“练习”两个环节之中。这样,虽然在形式上看是少了一个环节,但在实质上仍然存在着教师指导的因素,所以还是“三环”结构。而且这样做可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
再比如数学课在一课时里教学几个类型基本相同的例题,如果教学第一个例题时,“学习”是个重点环节,那么教学第二个例题就应该以“预习” 和“练习”为重点环节,让学生根据学习第一个例题时所掌握的基本规律, 积极思维,解决问题,教师只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和指点。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 “一线”的控制作用。①要确实贯彻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宗旨,各个环节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指导,都要以有利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着眼点。无论是预习题的设计、教师的指导方式引导方法和练习作业的安排, 都要体现这种思想。如果仅仅追求形式上的“三环”,而在具体教学要求方面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中心,那是没有意义的。
②“三环”中的任何一环都必须置于教师的直接控制之下进行。特别是在“预习”和“练习”两个环节里,不能认为这是学生自学和自练的环节, 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这两个语文课上对生字新词的预习,如果个别学生使用工具书时,因为部首找错了、拼音读错了、笔画数错了而一筹莫展,教师能无动于衷吗?比如数学课,如果教师设计的预习题难度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当然要随机应变进行调整。因此,教师主导作用这“一线”相当重要。之所以说“三环”是个整体,就是因为有教师的主导作用贯
穿其间,如果这“一线”断了,“三环”就散了,也就谈不上任何积极的意义了。
- 与学科实际、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相结合。运用“三环一线”要特别注意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克服形而上学,防止教条主义。
比如文科教学,“预习”环节里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是阅读和思考,但理科教学就不一定了。特别是自然课,因为有实验内容,预习形式就可能明显不同。讲课之前,先要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从中得到启发,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过程就应该看作是一个预习环节,所以,自然课的预习环节往往可能是以学生观察实验为基本内容的。
教材特点也要注意,比如语文科目,低年级和高年级就有很大区别,低年级必须把“字词教学”单独安排一个“三环”结构,因为低年级阶段识字是一项主要的教学任务,但高年级就不需要单独安排。
关于学生特点问题,主要是在单位课时里,在安排“三环”结构的数量上要考虑年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