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这班车

在我的磁带库里,有首英文老歌《Fivehundred miles》,翻译成中文就是《五百里》。我经常翻出它,放出那单调而苍凉的歌声,每到这时,我总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和沉醉。

记得大学刚听这首歌时,我还觉得歌词重复得难以接受。比如开头“If youmiss the train I’m on, you will know thanI’m gone”, 就是一句废话,如果你错过了我所乘的火车,你肯定知道我已经走了。按现代汉语老师的观点,这两句只需保留一句就可以了。我将这些看法同室友们讨论,竟得到了他们的赞同。当时,我甚至还浅薄地以为,它只比那首只有一句话的“加强战备,准备打仗”的所谓“歌曲”稍好点。

随着失去的东西不断增多,我对这首歌的看法也在不断改变。有一天, 竟听出一种想流泪的感觉,才发现它反复吟唱的,原是一种对人生各种失去的深深叹息!这时才明白自己真正听懂了它。

我觉得这首歌很像是命运之神坐在一列火车上,幸灾乐祸地对着拼命赶到车站却依然晚点的人讲:我已跟你讲了,不要错过这次车,但你就是不听, 结果怎么样?我已经走了,不会等你的。于是,赶车的人只有痛苦流泪,只有追悔莫及。

在人的一生中,这种晚点的事情很多。大学毕业时,学校要对毕业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作为以后分配工作的参考。由于毕业生太多,就叫每个学生写一篇文章,总结大学四年的得失。我当时想了又想,觉得虽然得到的东西很多,但失去的更多,可具体失去了什么又说不出来,只觉得有很多该做的事没做,反正大学不应该像已经过去的四年那样度过。于是,我写了一句很抽象的话,“好像这四年一直在赶车,可总赶不上,总是到了车站,才发现车已开走”。

我真的是有感而发,好多的机会,我总是没抓住。比如,有一次班上评奖,我回家了,结果就没有评上,当然这还是小事。但也有大事,比如找工作时,北京的一个很好的单位叫我去考试,可我因为接到通知太晚而作罢, 虽然明白真去了那单位未必是好事,但总归失去了一次可能进京的机会。

中国有句俗语“过了这村,没了这店”,意思与《五百里》差不多,就是讲必须抓住机遇。但仔细品味,就发现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过了这村, 没了这店”说得更简单明了,因为机会就在眼前,看你抓不抓(住不住这店); 而《五百里》毕竟有一丝无奈,一种想抓住机会都不可得的无奈。

几乎所有的成功都与机遇紧紧联系在一起。可证明这一点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日本抓住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技术革命这一历史性机遇,加速发展本国的教育和高科技,一跃而为一个当今世界谁都不能忽视的国家。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理想与机会是同义词。你抓住了机会,就可能实现理想;否则,就要等着下一个机遇的来临。但这种等待经常是漫长的,有时甚至一辈子也等不到。就像一颗慧星,虽然会光顾地球,但不是每个人都有眼福能看到它。所以我对彗星,总有一种很严肃的感情,觉得观察它的光顾是一种很悲壮的行为,因为这辈子可能再也见不到它了。

我有一位表哥,各方面十分优秀,一心一意要当中国的政治家。读大学时,深得老师的看重,当了很多很出风头的学生官。毕业时,学校要保送他读研究生,他不干,迫不及待地参加工作了。他觉得读研是很容易的事,凭

他的实力,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不久他发现,他的学历在他供职的机关太低了,用他的话讲,那里是藏龙卧虎,自己根本算不了什么。于是,又想考研究生,再深造几年。但考了一年又一年,至今仍未考上。他对未读送上门的研究生,是追悔莫及。

所以人们梦寐以求的成功,常常系于一个稍纵即逝的机缘,抓住了就成功了。我不知在哪儿看过一本书,讲的就是抓住机遇的问题。其大意是,现代社会的竞争,看起来发生在知识、经济实力等方面,实际上,却是机遇的竞争。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使人们在竞争的硬件方面都很平等, 于是,决定胜负的就是机遇了。谁抓住了它,谁就获胜。

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这一生很短暂,机遇降临的机率很小,所以碰到了,就一定要抓住,说什么也不放弃,那么人生可能会少很多遗憾,多很多成功。

以前在《读者文摘》看过一篇文章,很感动,所以至今依然记得。大致内容是,两名同学(大学生)相互爱慕已久,但碍于面子,始终没挑明。两人在相互的折磨中过了一天又一天,一转眼要毕业了。最后的一堂课完了, 他们都没有立刻走开,显然都是在等着什么。过了好久,男生还是不敢表白。这时,女孩不耐烦了,准备离开。男生急了,一想到她走后,可能这辈子再也见不到她了,就鼓足勇气,疯了似地抱住女孩说:“我爱你。”于是,他获得了一生的幸福。

在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的心总是紧张地随着男生的感觉而跳动,最后竟憋出一身汗。我似乎见到他像抓住一颗救命稻草那样,紧紧抓住女孩。真为他感到欣慰。

但如果当时,他让女孩走开了,可能那女孩一生都要唱“ Ifyou missthetrainI’mon,youwillknowthatI’mgon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