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随湘军唱响四方

清同治年间,在广西桂林地区,有一个跟随左宗棠军队转战南北的祁剧艺人不慎与大部队走失了。他独自一人行走在街头,茫茫不知道去向。

正在这个时候,这个艺人听到一阵锣鼓声响,抬头一看,发现有一个当时被人们称为“南宁戏”的戏班艺人在表演。

艺人听到锣鼓响,一下子丢开身边的事情,站到戏台附近,一边观看,一边在随口挑毛病,全身心沉浸在戏曲之中。南宁戏的人对他非常生气,就开口询问为什么他要来砸场子。

祁剧艺人对南宁戏的人说:“我是祁剧艺人,凑巧路过这里,看到你们表演的戏曲有很多地方都有错误,就忍不住说了出来。”

南宁戏的人听到之后,立刻恭敬地问道:“请问这位小师傅是什么辈分的?”

祁剧艺人说道:“我是‘昌’字辈的。”

南宁戏的人听完之后,赶紧磕头施礼说道:“‘兴’字辈弟子拜见师爷,刚才多有得罪,请师爷原谅!”

为什么南宁戏的艺人会对祁剧艺人这么尊敬呢?原来,当时祁剧太红火了,各地纷纷邀请祁剧艺人到本乡本土教徒授业。为了弄清楚辈分,有些戏班就建立了班谱“昌、盛、兴、隆”,以记录戏班艺人的艺名。

南宁班的艺人与祁剧艺人属于同一个戏班的不同分支,但是他们的“根”是相同的,所以尽管祁剧艺人年纪稍小一些,但是辈分却高得吓人。

难怪南宁戏的艺人听到“昌”字辈艺人,就要以徒孙自称了。由此可见,当时的祁剧子弟千千万万,这些人都在为祁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样的事情当时在各个地方都不少见,祁剧正是在这么多祁剧子弟的努力下,才在众多地区广泛流传的。并对其他很多地方剧种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实上,祁剧的广泛传播除了自身的独特魅力之外,与左宗棠有着很大关系。

左宗棠是湖南人,酷爱祁剧,他在南征北讨的过程之中,为了安抚湘军主力部队之中湘南子弟的军心,不论打到哪里都一直带着祁阳班子。

左宗棠年轻时就写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自勉联。后来钻研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经世致用书籍,编绘全国和各省地图以及历史图籍。

清咸丰年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时,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咸丰皇帝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后来,左宗棠又致力振兴民族工业,大办洋务,以求自立求强。他还力排众议收复新疆,设立新疆行省,加强对西北的治理,以积贫积弱的国力抗击外国侵略,并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胜利。

左宗棠每一次指挥湘军作战结束之后,都会让跟随军队的戏班艺人将乡音传给他的湖南子弟兵。就这样把随着湘军跟随左宗棠四处征战,祁剧也跟随着湘军一路唱遍了大江南北。

清同治年间,左宗棠收复新疆时,随军带去一个祁剧班,并在当地扎根,长演百余年而不衰,为宣传内地文化,增进民族了解和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至于在当时我国的民间有“祁阳子弟遍天下”之言,可见祁剧盛极一时。

【旁注】

左宗棠(1812年~1885年),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他一生经历了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变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封一等恪靖伯,二等恪靖侯。著有《左文襄公全集》。

南宁戏 即邕剧,是广西汉族地方戏曲之一。因活动在古邕州一带,且用南宁的古称邕州的官话演唱。邕剧属皮黄声腔系统,声腔导源于湖南,与祁剧同“根”。旧时习称为广戏、老戏、南宁戏、本地班、五六腔等,曾经流传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和越南、柬埔寨等地。

湘军 是清晚期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后,清王朝正规军队无法抵御太平军的进攻,中央朝廷不得不转而允许地方省份编练团练武装并利用他们与太平军作战,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洋务 清末指与外国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事务;亦指模仿外国上述方面的事务。出自曾国藩《拟选聪颖子弟出洋习艺疏》:“在天津办理洋务……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

【阅读链接】

清光绪年间,左宗棠指挥西征军收复新疆,当时共有马、步、炮军150余营,兵力总数近8万人。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指挥西征军,攻克了被外寇侵占的南疆八城,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事毕,左宗棠上表申奏朝廷,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嘉其功,诏封二等侯爵。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

在左宗棠西征新疆的过程之中,湘军队伍之中的祁剧戏班也来到了新疆,将湖南祁剧带到了这里,丰富了新疆境内百姓的业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