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参政议政 献计献策
新中国成立后,司徒美堂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后来,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以及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此时的司徒美堂虽然已进入了人生的暮年,却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参加了许多重大的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大事。1950 年,中共中央决定土改, 并为此召开了全国政协会议,请各界人士就土改问题献计献策。对于这一重大举措,他是十分支持的。他认为,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因此,他表示:“土改是占中国人口 80%的农民生死攸关的大事,土不改,中国无出路;土不改,国家无法富强;土不改,中国革命未算彻底成功。”不过,针对当时部分干部头脑发热,以一刀切的方式来解决土改问题,他则持保留态度。他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土改,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对于广大海外华侨在家乡所购买的部分土地,应该给予适当的放宽,否则就会损害广大侨胞的利益, 使侨胞对新中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满情绪。为此,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他还专门发表了“关于华侨土地问题的几点意见”。内中指出:“第一,就过去百年情况看,所谓华侨,其实就是破了产的贫雇农,逃到海外,靠出卖劳动力,获得微薄的工资,积蓄了一点外汇,返回祖国,买田养老,与封建地主的田租剥削大不相同;第二,华侨中,有的兼有自建的乡村洋房,这些东西最好也不要分。因为,洋房之来,是由于他本人的血汗所得,与专靠封建剥削的地主洋房不同。”他的这些意见,不仅合情合理,而且也切中了当时土改过程中不问清红皂白、处处一刀切的弊病。只是,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 他的这一中肯意见未能为有关方面所接受。
1951 年 3 月初,司徒美堂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身分,自北京南下,前往广东侨乡新会、江门、开平、台山、鹤山等地观察土改情况。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昔日贫穷落后的家乡开平县和其它周围各县,此时已经普遍地组织起来了,耕作方法也正在改变,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在视察他家乡的邻县时,他还发现,经过土改,这里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放前肆虐一时的所谓“三毒”——土匪、赌博和鸦片, 现在已完全消声匿迹。以前这里的农业是靠天收,所谓“大雨发大水,小雨发小水”的农谚,正是这种依赖自然条件的典型写照。但是,现在则完全不同了,除了修建成大规模的水利设施之外,还新建了水力发电厂。看罢家乡如此喜人的形势,86 岁高龄的司徒美堂,也禁不住热血沸腾。他后来在一篇向海外华侨介绍自己故乡情况的文章中,曾不无感慨地写道:“在我漫长的一生经历中,我看到了许多变化,但是没有一个能与我可爱的祖国正在发生的变化相比;”“解放前很多年,我一直为我们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而痛心疾首。现在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新的
生活已经开始,这也是我为什么并没有真正感到老的原因,我的心是年轻的。我很高兴我最后还能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和自由,贡献我微薄的力量。”
抗美援朝的战争爆发后,当时国内有一些人,存在着亲美、崇美和恐美的思想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司徒美堂以一个在美生活近 70 年的老华侨身 份,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美援朝主张。他认为,和美国人打交道,不打不相识,只有立足打,打了以后,才有和谈的可能。为了揭露美国的侵略面目,反对有些人亲美、崇美和恐美的思想,他还口述旅美 69 年的生活经历, 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剖析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向那些不了解美国的人,分析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痛述广大旅美华侨百年来在美国的遭遇和牺
牲。这一口述后来经整理,在《光明日报》上连载,并为多家报刊所转载, 后来还出版了单行本。毛泽东主席在看了该书之后,也多次当面称赞他“写得好”。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关键时刻,这本薄薄的小书,其意义的确是非同寻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