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吴王进献兵书

当伍子胥骑着高头大马,身着朝服,来到穹窿山茅蓬坞请孙武出山时,已在吴国避隐深居多年的孙武预感到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召见,这将是自己政治生命的极大转机。

伍子胥和孙武两个人寒暄后,伍子胥取出礼物送给孙武。见孙武十分高兴,伍子胥又转达了吴王准备聘请他为将军的意思,激励他说:“先生饱学,满腹韬略,如果弃置乡野,那不是太可惜了吗?”

孙武非常冷静地说:“我研究兵法只是一种爱好,并非想借此荣登官场,享受荣华富贵。而且就我个人而言,对于辞令并不擅长,恐怕难以担当大王的重任呢?”

伍子胥对于孙武非常了解,完全理解他的心理,并且一向知道孙武胸怀大志,所以他并不急于求成,而是用更温和的口气说:“先生的清廉我向来钦敬,您不愿出仕为官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不过吴王求贤若渴,一心礼聘先生,如果我将先生的话转达吴王,他也未必相信,反而可能会认为我办事不力。看在朋友的情面上,还是先生辛苦一趟,如果您要拒绝,请当大王之面禀告。希望先生体谅我的苦衷。”

话说到了这里,孙武也只好跟随伍子胥一起前往吴都了。于是,孙武带上自己多年来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孙子》兵法十三篇,跟随伍子胥,向吴国都城走去。

第二天一大早,吴王阖闾就在伍子胥的陪同下,亲自到孙武下榻歇息的馆舍登门造访,表现出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不凡气度。

这时孙武也早早就起了床,等待着吴王的召见,却万万没有想到,吴王亲自来登门拜访。

在孙武下榻歇息的馆舍内,孙武拜见了阖闾。

客气了几句以后,接着君臣两个人开始了长谈,从当今天下大势,到各国的具体情况,孙武都说得头头是道。特别是谈到行军攻伐的事情,孙武更是对答如流,阖闾十分高兴。

后来,当阖闾问到现今的霸主晋国的情况时,孙武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孙武认为,晋国现在的韩、赵、魏、范、中行、智六卿共同执政的局面,不会长久,很快就会被打破。

阖闾问:“那韩、赵、魏、范、中行、智这六卿中,哪个先亡,哪个最后能成功呢?”

孙武十分肯定地回答:“范、中行氏先亡,智氏其次,韩、魏再次,赵氏取得成功。晋国最后必定归属赵氏。”

接下来,孙武通过分析当时晋国各个政治集团兴亡的原因,向吴王阖闾阐述了进行社会变革的理论主张。

吴王阖闾是一位立志图霸、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君主。孙武对时局的剖析,正好说到他的心里。

同时,阖闾从孙武丰富广博的历史知识、惊世骇俗的理论见解、机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中,看到了吴国图强发展的曙光,更坚定了他争霸中原的信心。

在这次召见中,孙武郑重地向吴王阖闾献上了自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撰著的兵法十三篇。吴王阖闾接过竹简展示,粗略一看,频频点头称赞。由于时间已经太晚了,阖闾只得带回宫去仔细观看。

当阖闾看完手中由二十多片竹简编串成的三百余字的《计》篇,感觉孙武将兵战论述得真是太透彻了。

全篇围绕“计”字展开,进行战争上的计算运筹。战争还没有开始,要先进行“计”,也就是作好应付各种局面的准备,这真是切中了战争的要害。

阖闾一篇一篇接着往下读。《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阖闾一口气读完了孙武晋献的兵法十三篇。

几乎每看一简,吴王便情不自禁地叫好。他越看越爱看,兴致盎然,一字不漏全看在了眼里,看到一些名言警句时,还击节赞叹。

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孙武在修改兵法十三篇时,充实进了许多吴国的国情以及吴、越两国冲突的战例,有针对性地进行阐述,这更加引起了吴王的兴趣。

孙武在兵法十三篇中自比商朝开国大臣伊尹和周朝开国大臣姜太公,也体现了他的远大理想、宏伟抱负和辅佐吴王创建千秋伟业的愿望。

当吴王阖闾读完了《孙子兵法》全文以后,不禁暗自惊叹。孙武的兵法十三篇,真是字字珠玑,篇篇华章,真言警句,比比皆是。仅仅五千余言的一部兵书,深刻阐明了兵战的利害关系、战事规律、将帅素质和胜战要求。

阖闾不仅感慨,孙武的确是一位难得的贤士良将,吴国有这个人作大将,图强争霸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吴王阖闾连夜召伍子胥来商定,明日早朝约见孙武。伍子胥受命后,赶紧赴孙武下榻歇息的馆舍,向孙武祝贺,并宣读了吴王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