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考察鲁国

孙武从都城临淄回家后,在家一边研读兵书,一边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记录着对军事谋略、军事实战的心得体会,不知不觉一个冬天过去了。

春暖花开,孙武打算继续外出考察。这一次,他打算到别的国家去游历一番,首先到那个国家呢?

思来想去,孙武想到了邻国鲁国。鲁国距离齐国最近,很容易到达,到鲁国可以看一看鲁国的都城曲阜,还有齐鲁长勺之战的古战场长勺。

另外,孙武很早就知道“周礼尽在鲁矣”的说法。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所以也是与周血缘关系最近的小国。

鲁国是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各国诸侯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

鲁国与周礼的这种密切关联,使得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同时也使鲁国国势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概括讲来,周礼的内容应该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可大致分为吉、凶、军、宾、嘉5大方面。

当然孙武到鲁国,主要目的不是研究礼仪,而主要是军事。

但是首要问题是,如何去鲁国呢?因为这毕竟是到另外一个国家,怎么才能通过边境的盘查,孙武自有办法。

当时齐国商业非常发达,名冠各诸侯国。

齐国最主要的资源是盐,为他国所缺少,而盐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各诸侯国对盐的运输基本上不加干涉。

孙武以贩运海盐者的身份,很容易就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

鲁都曲阜不大,不及齐都临淄的五分之一,城防也远不如临淄城坚固,更比不上齐都临淄繁华,但却处处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孙武随商人们安顿好住宿,便走出驿馆,对曲阜进行了一番考察。

孙武在别人的介绍下,参观了鲁国的档案图书馆,他看到了保存完好的《周易》,还有鲁国的一些档案资料以及鲁史《春秋》,真切地感受到了“周礼尽在鲁”的说法。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孙武发现鲁国真正的情形是“三家强大,公室衰微”。

三家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个家族,因为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所以又被称为“三桓”。

三桓各自培植私党,彼此明争暗斗,鲁君的势力早就衰弱不振,鲁君成为名符其实的傀儡,国势岌岌可危。周礼在鲁国形同虚设,早已是名存实亡。

孙武看到这一点,也更深地体会到要使国家富强,只有走富国强军之路。

在礼与利两者中间,孙武选择了利。这也成了孙武军事谋略思想的出发点,与利符合就行动,否则就只能是静观其变,等待合适的时机,不能作无利的事情。

几天后,孙武专程来到位于曲阜以北的长勺,实地考察齐鲁长勺之战古战场。长勺之战是齐桓公继位第二年,对鲁国发动的一场战争。

长勺之战前,管仲曾经极力劝谏齐桓公,不要发动这次战争,但是齐桓公一意孤行,为报鲁国支持公子纠与自己作对的仇恨,同时也想乘乾时之战的余威,将齐国的军事力量发挥到极致,于是采取了贸然进攻鲁国的行动。

当时,齐鲁两军在长勺摆开战场。齐军仗着人多势众首先发起冲击,企图一举歼灭鲁军。鲁庄公本想擂鼓迎击,被自愿前来参战的普通国人曹刿阻止了。

曹刿是一位头脑冷静的指挥员,他等到齐军向鲁军发起第三次冲锋后,才让鲁庄公击鼓下令向齐军反击。鲁军一个冲锋反击就把齐军打垮了。

齐军大败,鲁庄公急着追击,又被曹刿拦住,他下车察看齐军退走的路径,登车瞭望败逃的齐军阵容,确认齐军确实败退后,才让庄公下令追击。

就这样,鲁军一直把齐军赶出鲁国国境。这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也是著名的典故“一鼓作气”的来历。

孙武在很小的时候,就曾经几次听爷爷讲过这个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增强,他对曹刿的足智多谋与沉着冷静越来越佩服。

今天竟然能够与长勺古战场这么近距离接触,孙武有说不出的兴奋,同时也对于这次大战有了更深的体会。

孙武认为,齐强鲁弱,势在齐军方面。曹刿的聪明在于避实击虚,善于制造和利用势。

曹刿把握时机,一举击败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讲的正是战场上双方势的相互转化。

孙武关于势的分析,构成了他后来兵法十三篇中《势》篇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