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田承嗣
叛军骁将
田承嗣(705—779)平州卢龙(今属河北)人,出生于一个行伍家庭。祖父田璟,为郑州司马。父田守义,官至安东副都护,以豪侠闻名于辽左。开元末年,田承嗣任安禄山卢龙军前锋兵马使,屡次擒杀奚、契丹人,
因功补为左清道率,迁武卫将军。他治军严整,在任兵马使时,安禄山曾在一个大雪天巡视各军营,刚走进田承嗣军营,营内寂静无声,若无一人。但进入营内检阅士籍,又无一人不在营内。因此深受安禄山器重。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反叛于范阳,率十五万大军南下,田承嗣为其主将之一。当时,天下承平岁久,唐廷内部防务空虚,因此叛军所过州县,多望风瓦解。叛军连破蒿城,陷灵昌,下荥阳,势如破竹。在攻占荥阳郡后,安禄山命田承嗣与安忠志、张孝忠三人为前锋,向唐东都洛阳挺进。田承嗣骁勇善战,在洛阳东郊一战,把唐将封常清新召募的数万官兵打得丢盔弃甲,落花流水。于是叛军攻占了洛阳。至德元载(756)正月,安禄山于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安禄山叛军以洛阳为基地,分兵四处,攻略唐郡县。唐将鲁炅坚守南阳
(今属河南),叛将武令珣久攻不下。至德二载五月,田承嗣奉命率军攻南阳。南阳城已被叛军围困数月,城中兵粮奇缺,一只老鼠即卖四百钱,死者相枕。田承嗣乘其危难之际,一举而攻破南阳。鲁炅突围而出,退守襄阳(今湖北襄樊),田承嗣穷迫不舍,又转战二天,见襄阳一时难以攻下,即班师而还。接着,田承嗣又率军东进,将庸将来瑱围困于颍川(今河南许昌)。来瑱善于抚循士卒,田承嗣久攻不下。
十月,官军大力反击,先后收复了长安、洛阳,陈留人又杀叛将尹子奇, 叛军主谋严庄也投降了唐朝,安庆绪只率三百从骑,狼狈退守相州(今河南安阳),形势急转直下。这时,田承嗣从颍川遣使者向郭子仪请降,在还没有得到回复时,他又变了卦,遂撤离颍川,与守南阳的武令珣合军,有数万人,即北上驰援相州。
乾元元年(758)十月,唐将郭子仪率兵包围了卫州(今河南汲县),安庆绪发兵救援,分为三军,崔乾祐率上军,田承嗣率下军,安庆绪率中军, 直奔卫州,遭郭子仪迎头痛击,叛军被迫退守相州。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步骑六十多万,把相州城围得水泄不通。
乾元二年二月,史思明自范阳率十三万大军南下,攻破了魏州,以救安庆绪。三月,在安阳河北交战。官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没有统帅统一指挥, 难以协同作战,结果官军一溃不可遏止,各节度使逃还本镇。叛军转危为安, 声势复振。史思明杀安庆绪,率兵返回范阳。
九月,史思明再次从范阳率军南下,兵分四路,向唐军发起了巨大攻势。田承嗣为史朝义军前锋,再次攻陷洛阳,授伪魏州刺史。上元二年(760)十一月,史思明派田承嗣攻略淮西,攻占了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后任伪睢阳节度使。
宝应元年(762)十月,回纥再次出兵,与官军一起对叛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很快收复了洛阳。史朝义节节败退,逃至卫州。十一月,田承嗣从睢
① 本节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不再一一作注。
阳率四万大军前来救援。唐将仆固玚击败史朝义,叛军退至漳水。田承嗣见无船渡河,遂请环车为营,让妇女坐在车内,辎重陈列于车旁,并埋伏了兵士以待官兵。官军追至漳水,与叛军交战,田承嗣诈败退走,官军争抢财宝, 队伍大乱,叛军回头冲杀,伏兵也乘机杀去,官军措手不及,败退了数十里, 才稳住阵脚。史朝义退守莫州,官军也很快追至城下,多次出战,皆被官军所击败。
降唐自保
广德元年(763)正月,田承嗣见官军已收复大部分州郡,伪大燕政权已分崩离析,士气低落,又知史朝义不肯投降,便欺骗他说:“不如身将骁锐还幽州,因(李)怀仙悉兵五万还战,声势外张,胜可万全。臣请坚守,虽玚之强,不遽下。”史朝义信以为真,依从了田承嗣的建议,握住他的手, 以“存亡为托”,他也“顿首流涕”,表示奉命。可是当史朝义夜间刚刚突围出城,他马上召集诸将,声言过去曾“发人冢墓,焚人室庐,掠人玉帛, 壮者死锋刃,弱者填沟壑”,以表示悔悟,如今降唐,“能改往修今,是转危即安矣”①。将士们一致赞同,遂将史朝义老母及其妻子执送仆固玚营中, 向官军投降。并多用金帛离间仆固玚将领。仆固玚本不愿接受他的投降,因担心部下发生不测之乱,遂约定日期受降。田承嗣怕不能保全自身,便诈称有病不出。仆固玚欲驰入城内擒捉他,他又在身旁排列着许多刀斧手,无从下手。最后,田承嗣又以重金行贿,仆固玚才算罢休。后来,田承嗣与旧将张忠志、李怀仙、薛嵩等前往唐主将仆固怀恩营内谢罪,表示愿执鞭随蹬, 以效犬马之劳。
时承大乱之后,城邑残破,人口流亡。唐肃宗务在“禁暴戢兵”,屡次赦宥,安、史旧将多既往不咎。仆固怀恩又自诩功高,“虑贼平宠衰,欲留贼将为援”,遂奏请田承嗣及李怀仙、张忠志、薛嵩等四人分帅河北诸郡。因而原安、史降将又受到重用,专方面之任。
割据称雄
唐廷为防止田承嗣等降将再生事端,对他们实行了笼络政策,屡屡加官晋爵,自广德元年(763)闰正月授任田承嗣为莫州刺史起,至大历八年(773) 九月为止,在这十年之间,田承嗣先后迁任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雁门郡王。唐代宗还将其女永乐公主下嫁给田承嗣之子田华,以示恩宠,欲结其心。
田承嗣“生于朔野,志性凶逆”,多年随从安禄山,素以戎马为事,“不习教义”。皇帝的频频恩宠,只能使他志得意满。而他一旦得志以后,便肆行其意。他“阴图自固,重加税率,修缮兵甲,计户口之众寡,而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故数年之间,其众十万”。他还专擅管内政治、经济、财力,“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虽曰藩臣, 实无臣节”。使得魏博镇很快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田承嗣还召募军中骠悍的子弟置于部下,作为自己的侍卫,号称牙军。
① 《新唐书》卷二二五上《史朝义传》。
平日皆“丰给厚赐,不胜骄宠”。牙兵“父子世袭,姻党盘互,骄悍不顾法令”。当时有句谚语说:“长安天子,魏府牙军。”①这支强悍的牙军,成为田承嗣割据称雄的马前卒。
田承嗣还同任河北各藩镇节度使的安、史旧将胶固朋比,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赐名张忠志)、相卫节度使薛嵩、卢龙节度使李怀仙等“结为婚姻, 互相表里”;同时还招降纳叛,网罗安、史余党,“各拥劲卒数万,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②。
大历八年(773)九月,田承嗣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在自己管内分别为安禄山、史思明父子立祠堂,并尊称为“四圣”。安史之乱,祸国殃民, 早已为人们所唾弃与切齿,但田承嗣却明目张胆地为其主子扬幡招魂,还尊为“圣人”,足见其狼子野心不死。对于这一严重事件,唐代宗并没有大张挞伐,只是让内侍孙知古因出使魏博之时,劝谕他毁掉。之后还应其所请, 于十月加田承嗣同平章事,以示褒奖。
田承嗣对皇帝的恩宠无动于衷,朝廷的姑息也只能是养虎遗患。在他戴上大唐辅相的桂冠之时,他的分裂割据活动也悄悄开始了。
相卫节度使薛嵩死,朝廷以其弟薛崿知留后。田承嗣诱使昭义镇将吏作乱。大历十年(775)正月,昭义兵马使裴志清出兵驱逐了留后薛崿,归附魏博。田承嗣乘机出兵,声言救援,其实是欲袭相州,并很快攻占了相州。战事发生以后,朝廷立即选用与薛嵩同族的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为卫州刺史, 薛坚为洺州刺史,同时还派魏(一作孙)知古赴魏州告谕田承嗣等,“使各守封疆”,不越雷池。但田承嗣却拒不奉诏,仍然派大将卢子期攻取洺州, 杨光朝攻取卫州。在耀武扬威的同时,还诱使卫州刺史薛雄归附自己,薛雄不从,即暗中派人将其妻子老小屠杀以尽。于是,田承嗣一举“尽据相、卫四州之地,自置长吏,掠其精兵良马,悉归魏州”①。从而扩大了他的地盘, 增强了实力。为了名正言顺,他还胁迫魏知古与他一同巡视磁、相二州,而暗中却使其侄田悦劝说诸将割耳剺面,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到中使那里去请求以田承嗣为帅,使者畏惧而不敢追究。
唐廷讨伐
田承嗣终以武力夺取了相、卫四州之地,说明了唐廷对藩帅的笼络与姑息政策的彻底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唐廷才不得不用武力征讨。这年四月, 唐代宗下诏,暴露田承嗣劫夺州郡、对抗朝廷的罪状,将他“贬永州刺史, 仍许一幼男女从行”,同时还诏命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幽州节度留后朱滔、昭义节度李承昭、淄青节度李正己等八节度使,合力讨伐田承嗣。
本来田承嗣与河北藩帅同为安、史旧将,气味相投,兼以婚姻关系,朋比为奸。但由于他平日一向轻慢李宝臣、李正己,又逢李宝臣之弟李宝正(田承嗣女婿)在魏州击马球时,因马受惊撞死了田承嗣之子田维而被田承嗣所杖杀,由此两镇关系恶化。这时,二李主动请求讨伐田承嗣。再加上朱滔方恭顺皇室,因此河北诸藩帅一时还都为朝廷效力。
① 《新唐书》卷二一○《罗绍威传》。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二三,代宗永泰元年。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年。
朝廷讨伐田承嗣的诏命下达以后,各藩帅很快行动起来。朱滔、李宝臣与河东节度使薛兼训率军从北面进击,李正己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从其南侧进击,一时大兵压境。讨伐战争进展很快,魏博军连吃败仗。五月,田承嗣将领霍荣国举磁州之地投降,接着李正己也攻破了德州,李忠臣率步骑四万包围了卫州。但田承嗣并不甘心束手待毙,他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六月, 派其将裴志清进攻冀州,不料裴志清却投降了李宝臣。田承嗣亲自率兵进围冀州,也被李宝臣击败,烧毁了辎重,只得狼狈逃回。形势一天比一天恶化。田承嗣见各道兵马渐渐围拢,部将也多叛逃,余下的也多惶恐不安,再难以相持,遂于八月上表,“请束身归朝”。但是,他的“请束身归朝”并不是真心俯首认罪,而是缓兵之计。事过不几天,即派其将卢子期进犯磁州。①
九月,李宝臣与李正己合力进围贝州,田承嗣率兵去救。因朝廷对二李两军赏赐各有厚薄,士卒有怨言,恐怕发生事变,二李遂自行撤军。接着, 李宝臣与朱滔进攻沧州,因田承嗣堂弟田庭玠固守,一时也未能攻克。
北线虽暂时稳住了阵脚,南线形势却十分紧张。卢子期进攻磁州,眼看州城即破,大功垂成,不料李宝臣与昭义留后李承昭率援兵赶到,内外攻击, 卢子期兵败被俘,斩于长安。与此同时,在河南诸将的攻击下,田悦的军队在陈留也吃了大败仗。这使得田承嗣心里着实恐惧与不安。
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田承嗣施用了奸谋诡计,首先是尽力与李正己恢复友好关系。原先李正己派往魏州的使者,被他囚禁起来,至此,田承嗣一反常态,对使者礼遇崇隆,他把管内户口、甲兵、谷帛之籍簿送与李正己, 并对他说:“承嗣今年八十有六,溘死无日,诸子不肖,悦亦孱弱,凡今日所有,为公守耳,岂足以辱公之师旅乎!”他跪拜于使者面前,亲自奉予簿书。同时又在大厅里悬挂了李正已的画像,如尊神一样,“焚香事之”。田承嗣的甜言蜜语与假情假意,使得李正己为之陶醉,遂按兵不动。“于是河南诸道兵皆不敢进。承嗣既无南顾之虞,得专意北方”①。
田承嗣在取悦于李正己、稳住了南线的阵脚以后,又挑拨离间北线藩帅的关系。他得知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乡里在范阳,小时在乡里成长,常欲得到故乡之地,便雕刻一石,上书两句谶语:“二帝同功势万全,将田为侣入幽燕。”暗中使人把它埋在李宝臣故乡之地,又使望气者声称那里有王气,李宝臣派人去挖掘,果然得到一石。之后,田承嗣又令说客劝他说:“公与朱滔共取沧州,得之,则地归国,非公所有。公能舍承嗣之罪,请以沧州归公, 仍愿从公取范阳以自效。公以精骑前驱,承嗣以步卒继之,蔑不克矣。”李宝臣被他说得神魂颠倒,大喜过望,又以此事和“谶语”相符,“遂与承嗣通谋,密图范阳。承嗣亦陈兵境上。”②
时范阳节度留后朱滔驻军瓦桥,李室臣选精锐骑兵二千,夜间急驰三百多里,直趋瓦桥。因两军平索一直相处友睦,当朱滔军遭到李宝臣骑兵突然袭击时,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毫无准备,仓皇出战,结果大败。李宝臣欲乘胜攻取范阳,但朱滔已使雄武军使刘怦严加守卫,李宝臣知有防备,不敢贸然进军。田承嗣得知李宝臣中了圈套,两军已经交战,无暇他顾,遂率兵南下,并派使者告诉李宝臣说:“河内有警,不暇从公,石上谶文,吾戏为之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年。
① ②《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年。
耳!”①李宝臣这才如梦初醒,既恼怒又羞愧,但悔之已晚,只好退兵。北线也相安无事了。
故伎重演
唐廷调动了八个藩镇的兵力进讨魏博镇,战争打了近一年,始终未能取得多大进展,双方相持不下。这时,田承嗣曾两次上表,请求入朝谢罪;李正己也屡次上表为他说情,请朝廷允许他改过自新。大历十一年(776)二月, 唐代宗下诏,赦免其罪,恢复其官爵,准许与家属一起入朝,“其所部拒朝命者,一切不问”②。
田承嗣的再次请求入朝,不过是故伎重演。虽然获得了朝廷的再次赦免, 恢复了官爵,并准许入朝,但他并非诚心归顺朝廷,因此逗留不朝。仅过了三个月的时间,便再次挑起了战端。同年五月,汴、宋留后田神玉卒,都虞候李灵曜杀死兵马使、濮州刺史孟鉴,并勾结田承嗣为外援,欲专擅汴、宋。但朝廷却任命永平节度使李勉兼汴、宋等八州留后,以李灵曜为濮州刺史。李灵曜以有田承嗣在背后撑腰,拒不奉行诏命。朝廷无亲,即改命李灵曜为汴宋留后,并派遣使者前往汴宋宣慰。田承嗣为了表示支持李灵曜,不久即出兵攻略滑州,击败了永平节度使李勉。
有田承嗣为靠山,李灵曜虽被任为汴宋留后,却得陇望蜀,欲望更大。他仿效河北诸镇,擅自把自己的党羽分别任为八州刺史和县令。对于李灵曜的骄横不法,朝廷不得不兴师动众。九月,诏命淮西、永平、河阳三城、淮南、淄青五镇出兵讨伐李灵曜。五镇进兵神速,其势难当,李灵曜连战失利。十月,即被诸镇兵围困于汴州城内。田承嗣见李灵曜危在旦夕,即派田悦率兵火速救援。田悦率兵南下,于匡城击败永平、淄青两镇兵,并乘胜向汴州挺进。不料在汴州城北安营后,夜间遭淮西裨将李重倩率轻骑数百袭击,“纵横贯穿”,大杀一阵,营内惶恐不安,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河阳三城使马燧乘机“鼓噪而入”,田悦军不战而溃,“将士死者相枕藉,不可胜数”。李灵曜绝望无救,连夜出逃,逃跑中被俘,被送往京师处斩。①
田承嗣始终不入朝,再加上助李灵曜作乱,又激怒了朝廷,于是唐代宗于大历十二年(777)三月再次诏令讨伐。这次颁行的讨伐诏令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田承嗣又一次上表谢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朝廷又很快“悉复承嗣官爵,仍令不必入朝”②。
这时,田承嗣已据有魏、博、相、卫、洺、贝、澶七州之地,拥有军队十多万人,成为河北三镇中的强者。他与其他藩帅“相与根据蟠结,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专擅官爵、甲兵、租赋与刑杀之权,在境内筑垒、缮兵,因此,“虽在中国名为藩臣,而实如蛮貊异域焉”③。
遗患后世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年。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一年。
① ②《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一年、十二年。
③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
大历十四年(779)二月,田承嗣卒①。时年七十五。田承嗣虽有十一个儿子,但他更喜爱的是勇冠三军的侄子田悦,及其临终时,遂命田悦知军事, 让诸子辅佐。自田承嗣专擅魏博镇以后,四世传袭,历时四十九年。
田承嗣是安史之乱中的干将,他骁勇善战,又狡诘多算,反复无常。降唐后,又桀骜不驯,悍然劫夺他州郡,与朝廷分庭抗礼,首开河北三镇割据称雄之肇端,致使河北三镇,“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②。田承嗣则是其罪魁祸首。
① 田承嗣卒年史书记载不一,《旧唐书》本传作“大历十三年九月”,今从《资治通鉴》与《新唐书》本传。
② 《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