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陈子昂

上书论政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少年时,喜好射猎、赌博,十八岁时痛改前非,发愤读书。数年之间,遂以擅长诗文著称。京兆府司功王适看到他所作《感遇诗》三十八首,非常叹赏,说:“此子必为天下文宗矣”①,由此远近知名。

唐睿宗文明年间(684),陈子昂自蜀进京,考举进士。此时唐高宗已病逝洛阳,朝廷下令驻东都大军和文武百官护送灵柩回长安安葬。陈子昂上书进谏,指出关中地区频遭灾荒,百姓流离失所,如护灵柩回京,不仅沿途骚扰百姓,供应困难;修筑陵墓要征发徭役,必将耽误农业生产,一旦民不堪命,铤而走险,奋起反抗,都是令人忧惧的。洛阳乃形胜之地,莫如就地安葬,何必舍近求远。武则天读奏章后,虽未采纳他的建议,但见其文采词藻, 叹为“奇才”,在金华殿召见了他。他貌不出众,应对敏捷,慷慨陈词,武后擢升其为麟台正字。

垂拱元年(685),武则天下诏策问群臣“调无气当以何道?”就是如何燮理阴阳,调和元气以达到太平。陈子昂上书劝“兴明堂”、“立太学”, 认为乃是调元气致太平的根本。因为“王政莫先于安人。故人安则阴阳和, 阴阳和则天地平,天地平则元气正”①。

武则天阅览奏章后,觉得太迂阔,未加采纳,但仍召见他,赐以笔札, 命其在中书省对时政最关紧要问题“条上科害”。陈子昂对三个问题上书提出自己的意见。

一是在全国九道派遣大使巡按天下,“申黜陟,求人瘼”,即考核官吏和视察民间疾苦。他认为派遣大使出巡是非常必要的,人选要派有德有才的充任;如果不得其人。则足以祸国殃民,莫如不派。

二是任用州县刺史、县令人选必须慎重。州县刺史、县令是亲民之官, 如任人不当,必然祸国殃民,这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大事。

三是偃武修文,与民休养生息以平息危机。他认为当时崇尚武功,人民兵役劳役负担过重,易出危机,因而提出“修文德,去刑罚,劝农桑,以息疲民”。只有这种安民政策,才可能防止危机。

这时,吐蕃贵族开始进扰西北。陈子昂上书指出:河西乃中原通向西北的咽喉之地,必须驻重兵固守,欲固守河西,又必须广开屯田。

当武则天听信将相建议,准备从蜀地开辟山道,由雅州(今四川雅安) 西出攻占生羌地区,然后由此袭击吐蕃。陈子昂又上书举出七验(即七条理由)来谏止。武则天又召见他,“使论为政之要”,但禁止援引古事,必须针对当时政事上不便之处陈述意见。陈子昂乃上奏八条:一是措刑。认为“刑急网密,非为政之要”。二是官人。认为“官人惟贤,政所以治也。”三是知贤,四是去疑,五是招谏,六是劝赏,七是息兵,八是安宗子。此次书奏以后,不久被调任右卫胄曹参军。

陈子昂这些谏书奏章,所述内容除兴明堂、立太学议沿袭儒家旧说较迂

① 《旧唐书》卷一○五《陈子昂传》。

① 《新唐书》卷一○七《陈子昂传》。下引本传,不另加注。

腐外,其他大多议论时政、军事的得失,并提出建议,是颇有识见的,说明他很有才识,故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多次予以召见。但他在评论时政得失时, 直言敢谏当朝的失误,势必触犯一些有权势者,武则天也不会高兴的,因而这些建议没有完全被采纳。《新唐书》本传说他“虽数召见问政事,论亦诸

■切,故奏闻辄罢”。可见他的性格倔强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