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陆德明 颜师古 孔颖达第一节 陆德明
陆德明,名元朗,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约生于梁末陈初,历仕陈、隋、唐三代。青年时代,随从梁、陈时代知名人士周弘正学习,善于谈论老、庄和《周易》。陈宣帝太建年间,太子陈叔宝即后来的陈后主召集全国各地名儒,在建康皇宫的承光殿举行一次关于儒家经学的讨论会。那时, 陆德明年方二十,应邀前往参加,坐在最末的席位上。由德高望重的国子监祭酒徐孝克①主讲儒经经义,他依仗自己的声望和地位,滔滔不绝地大发议论,趾高气扬,旁若无人,与会的名儒们在这个权威的面前甘拜下风,谁也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见,唯独叨陪末坐的年轻人陆德明敢于起来同他争辩,多次指出徐孝克讲解中的弱点,深中要害,博得满座的赞赏,也受到陈后主的重视。从此,名声大震,步入陈朝名士之林。陈朝朝廷任命他当始兴王王国的左常侍,后升迁为国子监助教。陈朝灭亡以后,回到故乡吴县。
隋炀帝即位后,搜罗南朝著名学者到长安任职,陆德明被任命为秘书省学士。炀帝大业年间,下诏召集京城及各地通晓儒经的名士到长安讲学,命陆德明同名儒鲁达、孔褒同到门下省会合诸儒讲授经义,互相诘难,互相争辩,谁也没有辩论过他。于是加授他为国子助教。不久,礼部侍郎许善心推举陆德明和徐文远、包恺、褚徽、鲁达等为学官,授陆德明和包恺、鲁达、褚徽为太学博士,徐文远为国子博士。当时人评论陆德明讲《易》、徐文远讲《左传》、褚徽讲《礼》、鲁达讲《诗》,都是高水平的。
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后,隋朝东都留守王世充拥立越王杨侗为帝,号皇泰主。杨侗任命陆德明为国子监司业,命他进殿中讲授经书。不久,王世充废黜杨侗,自立为帝,封自己儿子王玄恕为汉王,任命陆德明为散骑侍郎, 充当汉王师傅。充当王世充儿子的师傅一事,陆德明自认为是莫大的耻辱, 但又深知王世充为人残忍,不便当面拒绝,便想了一条苦肉计来推辞这件差使。就在举行拜师礼的前一天,他服用一剂喝了要腹泻的巴豆散。第二天他卧床在东墙壁下。王玄恕到来后,跪在床前向他大礼参拜,他竟然当面腹泻起来,装着病势十分沉重的样子,既不回礼,也不答话。王玄恕无奈只得以师傅得痢疾向王世充禀告。然后陆德明以养病为名,移居洛阳以东的成皋县, 同一切人断绝往来。
不久,唐秦王李世民率兵攻克洛阳,平定王世充,派遣使者征召陆德明到长安,任命他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命长子中山王李承乾随从他学习经书。秦王对他十分敬重,使阎立本写真形,褚亮为之赞曰:“经书为贵,玄风可师,励学非远,通儒在兹。”①不久,补授太学博士。后来唐高祖亲自到太学祭奠先哲先圣,祭奠后,召开了一次儒、佛、道三家经义讲习会,由大儒徐文远主讲《孝经》,高僧惠乘主讲《波若经》,著名道士刘进喜主讲《老子》。讲授完毕后,由陆德明先依据各家经义,分析其要旨;然后提出问题请这三位名流回答,他们都给难住了,最后还是由陆德明把问题一一解说清楚。高祖叹赏说:这三位大儒、高道、名僧学问渊博,能言善辩,但都被陆德明问
① 徐孝克,《旧唐书》卷一八九上《陆德明传》作徐克。
① 《大唐新语》卷三。
得哑口无言,他真是一位学术精深的贤才啊!赏赐他丝帛五十匹。太宗贞观初年升为国子博士,封吴县男。不久病故。他生平著作颇多,主要有《经典释文》30 卷,《老子疏》15 卷,《易疏》20 卷,流传当代。后来太宗阅读
《经典释文》,对陆德明学识的渊博善辩甚为嘉奖,赏赐其家布帛二百段。陆德明的儿子陆敦信,唐高宗龙朔、麟德年间历任门下省左侍极、同东
西台三品、检校右相等职,封嘉兴县子,后任大司成,因年老多病致仕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