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唯心主义的发展
康德所取得的原则发展到全面的德国哲学体系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相互影响下完成的。在外部条件方面,最有意义的是,批判哲学开始遭到冷遇和误解,之后第一次被拥戴为耶拿大学的领导精神,并成为辉煌的大学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此存在着一种诱因,把康德对哲学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和精心处理而奠定的基础发展成为统一的、给人印象深刻的教育体系。体系欲望从未有一个时代如此强烈地统治着哲学思想。这绝大部分原因来自受到多方面的强烈刺激的听众的欲望,他们要求教师给他们一种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
然而在耶拿,哲学与歌德的居住地、德国的主要文学城市魏玛关系甚密; 通过经常性的个人接触,诗与哲学互相激励。在席勒结 488 合了两者的思想之后,两者的相互作用随着运动的迅速发展变得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深刻。
第三种因素纯属哲学性质。出现一种巧合,硕果累累:正当这位“摧毁一切、锐不可当”的柯尼斯堡人的理性批判开始披荆斩棘辟路前进的时候, 所有形而上学体系中最坚韧不拔有条不紊的体系,“独断主义”的典型,名闻德国:它就是斯宾诺莎主义。通过耶可比与门德尔松的斗争(此斗争与莱辛对斯宾诺莎的态度有关),后者的理论引起人们最浓烈的兴趣,这一来, 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矛盾,但康德和斯宾诺莎却成为下一时代思想围绕着发展的两根支柱。
可以认为,康德哲学最大的影响在于:所有这些体系的共同特性是唯心主义①;它们全部从康德在阐述物自体概念中交织着的种种敌对思想发展而来。在犹豫不决的批判后不久,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带头坚持不懈地将世界理解为理性体系。这些思想家的许多弟子将他们的形而上学思辨哲学扩展开来,五彩缤纷,形形色色:与此果敢的毅力相对比,在施莱尔马歇和赫尔巴特等人那里又出现了对康德关于人类知识的极限的回忆。而另一方面,这同一因素部分地以神秘诗歌的形式发扬起来,如像在耶可比那里,以后又在费希特那里,部分地又以反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结构通过谢林后期的学说以及在叔本华那里发扬起来。
然而,这些哲学体系共同的特征是:哲学兴趣的全面性,创造性思想的丰富,对近代文化需要的敏感,以及从原则性观点出发对历史的观念材料融会贯通所表现出来的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
《纯粹理性批判》在开始时遭到冷遇,尔后又遭到强烈的反对。最重大的障碍来自弗里德里克·海因里希·耶可比(1743—1819 年,歌德年青的朋友,从狂飚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个典型人物,宗教伤感主义的主要代表, 最后他当了慕尼黑学院院长)。他的主要著作命名为:《休谟论信仰或唯心
① 趁此开头,不妨在此表明:不仅主要发展线索从莱因霍尔德到费希特,谢林,克劳塞,施莱尔马歇和黑格尔是唯心主义的,而且常常与之对立的体系系列,如赫尔巴特和叔本华,也是唯心主义的——那就是, 在这样的范围内即所谓“唯心主义”被理解为在意识过程中去剖析经验世界。赫尔巴特和叔本华之为“唯心主义者”,其程度与康德相当。他们推断出物自体,但对他们说来,感官世界也只不过是“意识现象”。在叔本华那里,意识现象经常受到重视。相反,在赫尔巴特那里,他因为完全不同的理由反对费希特一黑格尔路线,与此事实相联的是,他命名物自体为“实粒”(Realen),这种事态导致过去哲学史教科书称呼他的学说为“实在论”,称呼他本人为“实在论者”,与“唯心主义者”相对立。对他这样的评述就完全歪曲了事实,引入了歧途。
论和实在论》(David Hume uber den Glauben Glauben,oder Idealismus und Rea-lismus),1787 年版;此外,还有论文《关于批判主义将理性归于知性的企图》( uber das Unternehmen des Rritizismus , die Vernunft zu Verstande zubringein),1802 年。论文《论伸灵及其启示》(Von den gottlichen Dingenundcihver Offenbarung ,1811 年),目标直接指向谢林。也可参阅他的全集 489(六卷集,莱比锡德文版,1812—1825 年)第二卷,哲学著作导论。对于他的学说的评论,见 FR·哈姆斯(柏林,1876 年); F·A·施米德(海德尔堡,1908 年)。他的主要弟子是 FR·柯彭,其著作有
《哲学本质阐述》(DaRsteL-lung des Wesens der Philosophie),纽伦堡, 1810 年德文版;参阅载于埃尔希和格雨伯尔主编《百科全书》中 W·文德尔班论柯彭的论文《柯彭》。
此外,还必须提到康德的下述敌手:G·E·舒尔策(1761—1823 年), 曾写不署名作品《艾奈西狄姆或论基础哲学的基础》(Enesidemns oderiiber die Fundament der Elementarphilosophie),1792 年德文版,1911 年再版, 还有《理论哲学批判》(Kritik der theoretischen Philosophie),汉堡, 1801 年德文版;J.G·哈曼(参阅前面第三十六节,7),他对于康德《批判》的《评论》首先披露于莱因霍尔德的《论文集》;G·赫尔德,观点见其著作
《知性和理性——对“纯粹理性批判”的元批判》,(Verstand und Vernuft, eineMetukritik zur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1799 年)和《卡利戈尼》(Kal-ligone,1800 年)。
更加积极为发展康德学说而工作的是 J.S.贝克(1761—184O 年):《从唯一可能的观点来评论批判哲学》( Einzig moglicher Standpunkt , auswelchem dte krilische Philosophie beurteilt werben muβ),里加, 1796 年德文版;参阅 W·狄尔泰著作,载于《哲学史文库》(第二卷,第 592 页起)。同样情况,还有萨洛蒙·梅蒙(1800 年去世):《先验哲学探索》
(Versucheiner 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l790 年):《新逻辑学探索》
(Versucheiner neuer Logik,1794 年);《亚里士多德范畴》(Die Kategorien desAristoleies,1794 年);参阅 J.威特《梅蒙》,柏林,1876 年德文版; A·默茨纳,格赖夫斯瓦尔德,1890 年;弗里德里克·孔茨《梅蒙哲学》(Die Philoso-phie S·M·s,1912 年)。
在耶拿,E·施米德教授提倡康德哲学。它的主要喉舌机关是在耶拿创办的《耶拿文学评论通报》,自 J785 年起由舒策和胡费兰德编辑。传播批判主义取得最大成功的是 K·L ·莱因堆霍尔德的《论康德哲学的书札》,
(Briefeuber die kantische Philosophie),此书首次披露于威兰的《德意志信使》杂志(1923 年雷克拉姆出版社再版)。
这同一作家又开始了一系列理论改造工作。K·L·莱因霍尔德(1758— 1823 年)逃离了维也纳的圣巴纳巴士修道院,1788 年在耶拿大学任教授。1794年起任基尔大学教授,撰写《人类表象能力的新理论探索》(Versucheiner neuen Theorie des menschlichen Vorstellungsvermogens,耶拿,1789 年)!
《 关 于 纠 正 过 去 哲 学 中 的 误 解 的 丈 集 》 ( Beitrage zur Berichtigungbisheriger Miβverstamdmisse in der Philosophie,1790 年);还有《哲学知识基础》(Das Fundament des Philosophischen Wissens, 1791 年)。他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但缺少独创性。他的欣赏能力和一定的表达技巧使他对康德哲学作出巨大贡献,虽然不无缺陷。这就是他在耶拿时
期的重要性。后来经过他的观点的多次改变,他陷入虚幻怪僻之中,并被人遗忘了。在耶拿时期他所阐述的学说,轮廓粗略,阐释朕浅,但有系统,很快成为康德哲学家们的学派体系。在此,如尽录这些人数众多的哲学家们的名字使之不致被人遗忘,很不适宜。
Fr·席勒发挥康德思想远为细致,更富才华,更有独创性。他的哲学著作在此要提出的有《论秀美与尊严》(Anmut und Wurde),1793 年;《论崇高》(Vom Erhabenen),1793 年:《审美教育书简》(Brife uber die asthetiche Erziehung des Mensch),1795 年;《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
(ubernaive und sentimentalische Dichtung),1796 年;此外还有哲学诗,如《艺术家》(Die Kunstler),《理想与人生》(Ideal und Leben) 以及与克尔纳、歌德和洪堡的通信。参阅 K·托马歇克《席勒与科学的关系》
(Sch. in seinem Verhaltnis zur Wissenschaft),维也纳,1862 年德丈版;K,特斯但《席勒与科学的关系》,柏林,1863 年德文版;库诺·费希尔《哲学家席勒》(Sch.als Philossph),1891 年,德文第二版;Fr.字伯威格《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席勒》(Sch. als Historiker und Philosoph), 由布拉希刊行,莱比锡 1884 年德文版;G·盖尔《席勒与康德伦理学的关系》
(Sch·s Verhaltnis zur kantischenEthik),施特拉斯堡,1888 年德文版;K·克莱塞《席勒的审美感觉学说》(Sch’s Lehre von der astloischen Wahrnehmung),柏林,1893 年德文版;K·伯杰《席勒美学的发展》(Die Entwiklung von Sch’s Asthetik),魏玛,1893 年德文版;E·屈内曼《康德和席勒的美学基础》(Kaiits und Sch·sBegründung der AStheiik), 慕尼黑,1895 年德文版;同一作者,《席勒》,慕尼黑,1905 年德文版;K·伯杰《席勒》,慕尼黑,1904 年德文版:B·C·恩格尔,柏林,1908 年。此外, 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论文,见《康德研究》,X,Ⅰ·(1905 年);W·伯姆
《论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哈雷,1927 年德文版。关于歌德哲学内在联系, 见 K·福尔莱德尔《康德,席勒,歌德》,1923 年德文第二版;H·西伯克《思想家歌德》(G·als DeIlker),1922 年德文第四版;E·A·鲍克《歌德的历史基础世界观》(G·sWellanschauung auf historoscherGrundlage), 1907 年德文版;Chr.施雷普夫《歌德的人生观》《G·s Lebens-anschauung), 两卷集,1905 年至 19066 年;H·St.张伯伦《歌德》,1912 年德文版;G·西姆尔《歌德》,1923 年德文第五版;F·冈多尔夫《歌德》,1926 年德文第十二版;H·A·科尔夫《歌德时代的精神》(Geist der GoEthezeit)Ⅰ.1923 年。在丰富的浮士德文献中有:Fr.Th·维谢尔《歌德的浮士德》(G·s Faust), 附福尔肯海姆的《补遗》,斯图加特,1921 年德文第三版;K·伯尔达赫《浮士德与忧伤》(Faust und die Sorge),载于《德意志季刊》,1923 年, Ⅰ.;H·里克特《论浮士德文集》(《逻各斯》,卷十,1921 年;同书卷十四,1925 年;《科学院》,卷四,1925 年;《德意志季刊》,卷三,1925 年)。
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 1762 年出生于劳齐茨地区的拉门瑙,在舒耳普弗尔塔和耶拿大学受教育。在他做家庭教师经历过多次命运变化之后,他才以他的著作《天启批判试探》(Versuch einer Kritik ailer Offenbarung) 而著名,此书在当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以无名氏的作品发表,一般人认为是康490 德所写(1792 年)。1794 年当他住在苏黎世的时候,他被邀请去接替莱因霍尔德任耶拿大学教授。他在那里工作卓有成效,但在 1799 年由于“无神
论争辩”被免职了(见他的《诉诸公众》和《法院答辩》;此外,H·里克特
《费希特的无神论争辩》,载《康德研究》卷四,第 137 页起),他到了柏林,在那里同浪漫主义者交往。1806 年他曾在一短时期被派到埃尔兰根大学去。1806 年他到柯尼斯堡,然后又回到柏林,从 1807 年冬天到 1808 年他发表了《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Reden an die deutsche Nation)。在新创办的柏林大学里他是一个教授又是被选举出的第一任校长。1814 年他得了流行的斑疹伤寒而去世。参阅 J.G·《费希特生活和大学通信》(F·s Leben und litearischerBriefwechsel),由他的儿子刊行,苏尔次巴赫,1830 年(1862 年)德文版。由于他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用了巨大努力才走出自己一条路来, 因此他整个一生充满着事业欲、充满着改造世界的欲望。他用康德学说的原理力求改造生活,特别是大学和学生的生活。他发现他最有成效的活动就是当一个演说家和讲道者。雄心勃勃的计划,不顾实际情况,甚至往往缺乏足够的材料知识。形成他孜孜不倦的追求的内容,此内容具体体现在他的“意志哲学”中。首先,他的唯心主义的无所畏俱和忘我精神在他的《对德意志民族的讲演》(Reden an die deutsche Nation, 1807 年)中得到证实。在此讲演集中他以炽热的爱国主义号召祖国人民回到他们真正的内心本质去,号召他们进行道德改造,从而走向政治解放,①他的主要著作有:《全部知识学的基础》(Grundlage der gesamten Wissenschaftslehre, 1794 年);
《知识学特征概要》(Grundriβ des Eigentümtichen in der Wissenscha ftslehre,1795 年);《天赋人权基础》(Grunllage des Naturrechts, 1796 年);两篇《知识学导言》(Einleitungen in die Wissenschaftslehre, 1797 年);《伦理学体系》(systemder Sittenlehre,1798 年);《人之天职》(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n,1800 );《封闭的商业国家》
(Dergeschlassene Handels-staat,1801 年);《论学者的本质》( über das Wesen des Gelehrten,1805);《论现代之特征》(Grundzüge des gegenwartigen Zeitalters,1806 年);《走向幸福生活之途径》(Anweisung zum seligen Leben,1806 年);《政治学讲演集》(Staatslehre,Vorlesungen, 1813 年);《著作集》,八卷,柏林版,1845 年至 1846 年;《遗著集》, 三卷,波恩,1834 年,1925 年再版。主要著作六卷集由 F·梅迪卡斯编(1911
—1912 年),最近增补了一部分未发表过的很有价值的资料。另外的资料由丹内怕尔格提供(《康德研究》,1911 年);Fr.比克塞(1914 年):S.伯杰(Marb.Diss.1908 年):M·龙策(1909 年)以及 H·舒尔茨编辑的批判性的书信全集(1925 年)。H·舒尔茨有价值的传记性的著作《从同代密友通信中看费希特》(Fichte in Vertraulichen Briefen Genossen,1923 年)。参阅 J.H·勒维《费希特哲学》(Die Philos·Fichtes),斯图加特,1862 年德文版。R·亚当森《论费希特》,伦敦,1881 年英文版。G·施瓦伯《费希特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F·s und Schopenhauers Lehre vomWillen), 耶拿, 1882 年德文版。 M ·卡里尔 《论费希特的精神发展》
(F·sGeistesentwicklung),慕尼黑,1894 年德文版。E·拉斯克《费希特的唯心主义及其发展史》(Fichtes ldealisntus und die Geschichte),
① 在此,他不仅是康德的弟子,而且是志同道合的 J.H·佩斯塔洛齐的弟子。对后者的论述,见 A·斯坦《佩斯塔洛齐与康德哲学》(P·und·KantschePhilosophie ,1927 年)和 F·德莱凯特《论佩斯塔洛齐》(Pesyslozzi, 1927 年)。
蒂宾根和莱比锡,1902 年德文版。W·卡比茨《对费希特知识学的研究》,
(Studien zu F·sWissenschaftslenre),柏林,1902 年德文版。G·坦普尔《费希特艺术观》(Fichtesstellung zur Kunst),施特拉斯堡,1902 年德文版。A·施米德《费希特哲学及其内在统一问题》(F·s Philos,und das Problem ihrer inneren Einhet),弗赖堡,1904 年德文版。X·莱昂
《费希特哲学》(La Philosophie de F·),巴黎,1902 年法文版:同一作家《费希特与谢林对立》(Fichte contraSchelling),1904 年,日内瓦第二次哲学代表大会,第 194 页起;同一作家《费希特及其时代》,现三卷,
1922 年起。Fr·梅迪卡斯《论费希特》,柏林,1905 年德文版;同一作家《费希特生平》,1922 年第二版。H·海姆泽特《论费希特》,1923 年。E·伯格曼(1914 年),E·赫希《费希特的宗教哲学》(F·sReligionwphilosophie, 1914 年);古尔威希《费希特具体伦理学体系》(F·sSystem der konkreten Ethik),1924 年;N·沃尔纳《政治思想家费希特》(F·als Politischer Denker),1926 年。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 1775 年出生于累翁贝格(符腾堡),
在蒂宾根受教育后 1796 年来到莱比锡,1798 年在耶拿 1803 年在维尔茨堡任
教授职,1806 年被聘请到慕尼黑科学院。自 1820 年至 1826 年这段时间他在埃尔兰根大学很活跃,1827 年进入了新创办的慕尼黑大学。1840 年又应聘到柏林,在那里他很快辞退了教师职务。1854 年逝世于拉加茨。参阅 G·韦茨编辑出版的《信札中谢林生活一瞥》(Aus SCh·s Leben in Briefen),莱比锡,1871 年德文版。在他的个性中占优势的是他在各个方面的富于幻想、激励人心的综合才能:宗教与艺术,自然科学与历史给他提供丰富的材料, 他利用这些材料赋予康德和费希特所构制的体系形式以生命和活力,并使之与其它许多有趣事物激动人心地、富有成果地联系起来。通过这些活动说明了:他似乎正处于不断改造他的学说之中,与此同时他还认为他在工作中自始至终坚持了他的同一的基本观点。他的哲学和写作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1.自然哲学:《关于自然哲学的一些观念》(Ideen zu einer Philos·der Natur),1797 年;《论宇宙精神》(Von der Weltseele)1798 年;《自然哲学体系草案》(Erster Entwurf eines Systems der Naturphilosophie) 1799 年。 2. 审美的唯心主义: 《先验唯心主义体系》 ( Der transzendentaleIdealismus)1800 年;《艺术哲学讲演集》(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Kunst)。3.绝对唯心主义:《我的哲学体系的阐述》(Darstellungmeines Stems der Philosophie),1801 年;《布鲁诺或论事物的自然原则和 491 神圣原则》(Bruno oder über das natürliche und gottiiche Prinzip derDinge)1802 年:《论学术研究方法讲演集》
(Vorlesungen über die Methode des akademischen studiums),1803 年。4.自由学说:《哲学与宗教》(PhilOsophie und Religion),1804 年;《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的科学研究》( Untersuchunhen über das Wesen der menschlichen Frelheit),1809 年;《耶可比关于神圣事物的著作的纪念物》(Denkmal der Schrift Jacobisvon den gottlichen Dingen),1812 年。5.神话皙学与天启哲学,他的著作第二部分中的《讲演录》。《全集》十四卷集,斯图加特和奥格斯堡,1856—1861 年德文版。最新整理手稿版, 慕尼黑,1927 年起。M·施勒特尔选辑《关于社会哲学文集》(《炉火》, 卷十二,1926 年)。参阅 K·罗森克兰茨论谢林的《讲演集》,但泽,1843
年;还有 L·诺亚克《谢林和浪漫主义哲学》(Sch·und die Philos·der Romantik),柏林,1859 年德文版;E·V·哈特曼《谢林的实证哲学》(Sch·s positive Philosophie),柏林,1869 年德文版:同一作家《谢林的哲学体系》(Sch·s philosophisches System),莱比锡,1897 年德文版;R·齐默尔曼《谢林的艺术哲学》(Sch·s Philsophie der Kunst),维也纳,1876 年德文版;K·弗朗茨《谢林的实证哲学》(Sch.s positive Philoso-phie), 科特,1879 年至 1880 年,德文版;Fr·沙佩《谢林的神话哲学和天启哲学》
(Sch.s Philosophie der Mythologie und der Offenbarung),瑙恩,1893 年至 1894 年德文版;G·梅林斯《谢林的历史哲学》(Sch·s Geschichts- philosophie),海德尔堡,1907 年德文版;O·布朗《谢林之为人》(Sch·als Persolichheit),莱比锡,1908 年德文版;G·斯蒂芬斯基《论古希腊一德意志宇宙观》(Das hellenisch-deutsche Weltbild ),1925 年;Fr.罗森茨韦格《德国唯心主义最早的体系纲领》(Das alleste Systenmprogramm desdeutschen Idealismus),一本出土手稿,海德尔堡,1917 年;此外, 卡西雷尔《逻各斯》卷七和卷八(1918 年至 1919 年)和 W·贝姆(《德意志季刊》,卷四,1926 年)。库诺·费希尔专论集第四版的《谢林》中附有 H·福尔肯海姆有价值的《补遗》(1923 年)。
与谢林关系最密切的思想家中可以着重指出的有:在浪漫主义者(见R·海姆《漫浪主义学派》,柏林,1870 年,1920 年第四版:R·胡赫《浪漫派的黄金时代》,1921 年第八版;《浪漫主义的传播与消亡》,1921 年,第六版:O·埃瓦尔德《浪漫主义问题》,柏林,1904 年;E·柯切尔《浪漫主义哲学》,耶拿,1906 年;O·沃尔泽《德国浪漫主义》,1920 年,第四版; S.埃尔克斯《关于浪漫主义的评价及对其研究的批判》,J.彼得森《德国浪漫主义的本质规定》,1926 年)中有 Fr·施勒格写(1772—1829 年;特征和批判见《艺文》杂志,1799 年至 1800 年;《露琴德》,1799 年;1836 年至 1837 年由温迪施曼编辑出版从 1804 年至 1806 年中选辑的《哲学讲演集》;
《全集》十五卷集,维也纳 1846 年版)和诺瓦利斯(本名弗里德里希·冯·哈登贝格,1772—1801 年:对他的论述见 E·海尔布伦,柏林,1901 年;W·狄尔泰在《经历与文学创作》中的论述;H·西蒙《神秘的唯心主义》,海德尔堡,1906 年;R·塞缪尔《哈登贝格的诗的政治观和历史观》,1925 年), 还有 K·W·索尔格尔(1780—1819 年;《欧文》,1815 年;《哲学谈话集》, 1817 年;由海泽编辑出版的《美学讲演录》,1829 年);此外,还有 L·奥肯(1779—1851 年;《自然哲学教程》,耶拿 1809 年或 1811 年;见 A·埃克《论奥肯》,斯图加特,1880 年),H·斯蒂芬斯(1773—1845 年,一位挪威人;《哲学的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1806 年),G·H·舒伯特(1780
—1860 年;《对一般生命史的臆测》,1806 年至 1807 年);J·J·瓦格纳
(1775—1841 年;《理想哲学体系》,1804 年;《人类知识工具》,1830 年);弗朗兹·巴德尔(1765—1841 年,《认识的诱因》,1822 年起;《思辩的教义学》,1827 年起;《全集》,由霍夫曼编辑并附传记,莱比锡,1851 年起;参阅 E·利布《巴德尔的青年时代》,1926 年;D·鲍姆加特《巴德尔与哲学浪漫主义》,1926 年),K·chr.Fr.克劳塞(1781—1832 年;《哲学体系草案》,1804 年;《人性原型》,1811 年;《哲学体系纲要》,1825 年:《哲学体系讲演录》,1828 年;在最近几十年内,从他遗留下的文献中出现了取之不尽的大批资料,由 P·霍尔菲尔德和 A·旺舍编辑,见 R·奥伊
肯《纪念克劳塞》,莱比锡,1881 年),还有 J.格留斯(1776—1848 年),
《全集》)(科隆,1926 年起)。关于浪漫主义自然哲学之影响,参阅 A·博伊勒尔的《巴赫奥芬的东西方神话引论》(慕尼黑,1926 年)。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是谢林的比自己年长的友人,1770 年出生于斯图加特,在蒂宾根学习,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做家庭教师,1801 年开始在耶拿任教,1805 年应聘为耶拿大学副教授。1806 年后他在班贝格任报纸编辑,1803 年任纽伦堡大学预科学校校长。1816 年他应聘到海德尔堡大学当教授。1818 年他从那里到了柏林。后来他就在柏林工作直到 1831 年去世, 他当时是越来越兴旺、传播遐迩的学派的领袖,除了披露于与谢林共编的《哲学批判杂志》的论文以外,他发表了:《精神现象学》(Phanomeno-logie des Geisies)1807 年,《逻辑学》(Wissenschaft der Logik),1812 年起;
《哲学全书》(Encyklopa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ften),1817 年;《法哲学原理》(Grundrinien der PhiYOsophie des Rechts0,1821 年。从 1827 年起,《科学批判年刊》成为他的学派的机关刊物。他的著作, 包括他的弟子们编辑的讲演集在内,辑为十八集出版,柏林,1832 年起。1927 年起,H。格洛克勒再版,重要地方作了修改。G.拉森根据手稿再版,披露于人博伊勒尔编辑出版的哲学丛书《黑格尔社会哲学著作》(《炉火》,卷十一,1927 年)。黑格尔具有启发教育人的气质,具有体系化的秉赋。他的知识渊博而深湛,在历史领域里比在自然科学中更深这更全面,完全按照一种92 土 2 伟大的体系结构,排列在他的思想中。在他一生中,在纯粹的理智的需求前面,想像和实践意图在背景的远处消逝了,纯粹理智需求将整个人类的知识理解为历史的必然性和统一的关联整体。这种启发教育的千篇一律还表现在他的术语结构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在极为丰富的文献中要提出的有:C·罗森克兰茨《黑格尔生平》(Hegls Leben,柏林,1844 年)和《德意志民族哲学家黑格尔》(H·als deutscher Nationalphilosoph, 柏林,1870 年);H·乌尔里齐《黑格尔哲学中的原理和方法》(Uber Prinzip undMethode der H·schen Philosophie,莱比锡,1841 年);R·海姆《黑格尔及其时代》(H·und seine Zeit,柏林,1857 年);J·哈奇森·斯特林《黑格尔 的秘密》(The Secret of Hegel,伦敦,1867 年英文版);K·凯斯特林《黑格尔》(蒂宾根,1870 年);J.克莱伯尔《在施瓦本青年时期的赫尔德林,谢林和黑格尔》(Holderlin,Schelling und Hegel in ihren schwabischen Jugend jahren, 斯图加特,1877 年);E·凯尔德《黑格尔》
(伦敦,1883 年);G·莫里斯《黑格尔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Hegel’ s Philosophy of the State and of History,伦敦,1888 年英文版);P·巴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Die Geschichtsphilos· H·S,莱比锡,1890 年德文版);W·华莱士《黑格尔哲学研究导论》(Prolegomena to the Study, of Hegel,s Philosophy,牛津,1894 年英文版);J·C·希本《黑格尔的逻辑》(H·S Logie,纽约,1902 年);B·克罗齐《黑格尔哲学中活的东西和死的东西》(Ciòche e vivo e ciòche e morte in H·,原文系意大利文,1909 年在海德尔堡出德文版);H·福尔肯海姆《黑格尔》(《伟大的思想家》,卷二,1911 年);A·龙斯威施《黑格尔》(1922 年);H·格洛克勒《黑格尔哲学中的概念》(Der Begriff in H·s Philosophie,1924 年);w·H·斯特斯《黑格尔哲学》(伦敦,1924 年英文版);B·海曼《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System und Methode in H ·s Philosophie,1927
年)。特别要强调的是,库诺·费希尔论黑格尔的著作,费希尔的《近代哲学史》的第八卷(新版附有 H·福尔肯海姆和 C·拉森有价值的《补充》,海德尔堡,1909 年)。W·狄尔泰根据柏林图书馆保存的手稿(部分由莫拉特保存,1893 年;还有诺尔在 1907 年出版的《黑格尔年青时代的神学著作》), 对黑格尔青年时代的思想发展进行过极有价值的观察(《柏林科学院论文集》,1906 年;《全集》卷四,1921 年)。另外新出版物《黑格尔文库》, 1912 年起,1915 年由埃伦伯克和林克编辑;又由 G·拉森编辑载于《哲学丛书》。
弗里德里希·厄恩斯特·丹尼尔·施莱尔马歇,1768 年出生于布雷斯劳, 在尼斯基和巴比的亨胡特兄弟会的教育学院以及哈雷大学受教育。担任了一些私人职务之后他在瓦尔塔河畔的兰茨贝格当上牧师,1796 年任柏林夏里特医院传教师职务。1802 年他到斯托尔普做宫廷教士。1804 年他到哈雷大学任副教授,1806 年又回到柏林。1809 年成为柏林三一教会的传教士,1810 年在柏林大学当教授,他在这两个职务上都搞得很出色。与此同时他还在基督教会运动(联合教会)中担任职位,卓有成效,直到 1834 年逝世。他的哲学著作在他死后编辑的《全集》(柏林,1835 年起)中列为第三部,其中包息括论辩证法和美学等的讲演集。在他的著作中要提起的有:《论宗教》
(Redenuder die Religion an die Gebildeten unter ihren Verachtern), 1799 年;《独白》(Monologen),1800;《批判至今为止的伦理学的原则》
(Grundlinien einer Kritik der bisherigen sittenlehre),1803 年。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伦理学》被收入 A1.施韦策所编辑的《著作集》中,又被发表于 A.特威斯顿所出的版本中(柏林,1841 年)。施莱尔马歇和蔼可亲、感情细腻、与人为善的品格特别表现在他谋求将他那个时代的美学和哲学的文化与宗教意识协调起来的努力中。他用纤细的手法将这两根思想的细线来回编织在一起,并在感情方面尽量消除流行于双方的理论和概念之间的矛盾。参阅 L.乔纳斯和 W.狄尔泰所编辑和撰写的《从通信中见施莱尔马歇的生平》(AusSch.’s Leben in Briefen),四卷集,柏林,1858—1863 年; H.迈斯纳编辑的《施莱尔马歇在信札中之为人》(Schleiermacher Als Mench Nach seinenBriefen),1923 年至 1924 年。D.申克尔《施莱尔马歇》,埃尔伯费尔德,1868 年;W.狄尔泰《施莱尔马歇的生平》(Leben Schl.s), 卷一,柏林,1870 年和 1922 年;A.里彻尔《施莱尔马歇论宗教》(Schl.s Reden über d.Rel.),波恩,1875 年;Chr.西格瓦尔特《纪念施莱尔马歇》(Zum Gedacht-nis Schl.s)(《小著作集》,卷一,第 221 页起);F.巴赫曼《施莱尔马歇伦理学的发展》(Die Entwicklung der Ethik Schl.s),莱比锡, 1892 年;Th.卡梅雷尔《斯宾诺莎与施莱尔马歇》,斯图加特,1903 年;J. 温德兰德《施莱尔马歇的宗教发展》(Die religiose Entwicklung schl.s), 1915 年;H.穆莱尔特《施莱尔马歇》,1918 年;G.韦赫龙《施莱尔马歇的辩证法》(DieDialektik Schls),1920 年。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 1776 年出生于奥尔登堡。他在家乡和在耶拿大学受教育,曾一度在伯尔尼当家庭教师,并同佩斯塔洛齐① 结识。1802 年在哥廷根大学当编外讲师,1809—1833 年他在柯尼斯堡大学任教授职,然后以教授职称回到哥廷根大学,1841 年他去世于该地。他的主要著作有:《形
① 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 年)系瑞士之教育家。——译者
而上学纲要》(Hauptpunkte der Metaphysik),1806 年;《普通实践哲学》
(Allgemeine Praktische PhilOsophie),1808 年;《哲学导论》(Ein Leitung in die Philosophie ), 1813 年, 《心理学教科书》( Lehrbuch zur psychologie ), 1816 年; 《作为科学的心理学》( Psychologie als Wissens-chaft),1884—1825 年。G.哈特斯坦编辑的《全集》,十二卷集, 莱比锡,1850 年起;K.凯尔巴哈编辑的十五卷集,1882—1909 年。O.威尔曼编辑出版了两卷集的教育学著作,莱比锡,1873—1875 年。赫尔巴特哲学活动出色之处在于概念思维的敏捷以及论战时的充沛精力。尽管他缺乏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审美的敏感性,但他的诚挚的信念和崇高的、文静的、清晰的人生观足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他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在一个长时期内成功地战胜了哲学中的辩证倾向。参阅 G.哈特斯坦《普通形而上学的问题和基本理 493 论》(Die Probleme und Grundlehren der allgemeinen Metaphysik), 莱比锡,1836 年;J.卡夫但《应该与现实》(Sollen und sein),莱比锡, 1872 年;J.卡佩休斯《赫尔巴特的形而上学》(Die Metaphysik Herbarts), 莱比锡,1878 年;G.A.亨宁《赫尔巴特》(《教育学文集》62,莱比锡,1884 年);A.里姆斯基一科尔萨科《赫尔巴特的本体论》(H.s Ontologie,)彼得堡,1903 年;W.金凯尔《赫尔巴特及其生平和哲学》(J.Fr.H.,sein Leben undseine Philos.),吉森, 1903 年;Fr.弗兰克《赫尔巴特及其学说的基本特征》(J.F.H.,Grundzuge seiner Lehre),莱比锡,1909 年。
阿尔都尔·叔本华 1788 年出生于但泽。他转向哲学研究的时间较迟。他在哥廷根和柏林受教育。1813 年他获得博上学位,论文的标题是《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über die vier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 den Grunde)。他在魏玛和德累斯顿住了一段时间,1820 年在柏林大学取得编外讲师的资格。但是他在教学工作方面并不成功;他经常出外旅行,打断了他的教学工作;因此在 1831 年他便隐退了,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过着隐居生活。1860 年他在该地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是《世界是意志和观念》
(Die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1819 年。与之相连的有《论自然中的意志》(über den Willen in der Natur),1836 年;《论伦理学中两个根本问题》(Die beiden Grundprobleme der Ethik),1841 年;最后,
《附录与补遗》(Parerga und Paralipomena),1851 年。六卷集的《全集》, 莱比锡,1873—1874 年;此后,又多次出版;E.格里泽巴赫最认真地补充以遗著、信札等等。1911 年后出版了 P.多伊森编辑的新版。1919—1920 年 O. 韦斯出了新版。叔本华独特的、矛盾的个性以及他的学说极深刻地为库诺·费希尔所理解(九卷集的《近代哲学史》,1908 年第三版)。他的放荡不羁、热情激昂的性格结合着天赋奇才、思想自由,促使他有能力综观全局,洞察知识的宝藏,并以圆满的艺术描绘出他如此获得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叔本华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以特殊的表述技巧和语言艺术发挥极大的作用, 他的语言艺术完全摆脱了学究的迂腐气息,饶有风趣,打动着有教养的人们的心灵。他虽然低估了他自己在康德以后的哲学中的历史地位,从而使自己陷入几乎病态的孤僻中,然而却给这整个发展的基本思想带来最出色的、最有成效的形式。参阅 W.格威纳尔《叔本华的生平》,莱比锡,1878 年第二版, 1922 年再版:J. 弗劳恩斯泰特《论叔本华哲学的信札》(Briefe über die Sch.sche Philoso-phie),莱比锡,1854 年;R.塞德尔《叔本华哲学体系》
(Sch.s System),莱比锡,1857 年;R.海姆《叔本华》,柏林,1864 年;
G.杰林尼克《莱布尼茨和叔本华的世界观》(Die Weltanschauungen Leibniz und Schopenhauers),莱比锡,1872 年;W.华莱士《叔本华》,伦敦,1891 年英文版;R.莱曼《叔本华关于形而上学心理学的论文》(Sch.,ein Beitrag zur Psychologie derMetaphysik),柏林,1894 年;E.格里塞巴赫《叔本华》,莱比锡,1897 年;J. 沃尔克尔特《叔本华》,1923 年第五版;G.西梅尔《叔本华和尼采》,1923 年第三版;H.哈塞《叔本华》,1926 年。
在形而上学的主流旁边流淌着心理学支流,这是一系列的学派,它们往往用心理学的方法折衷地探讨伟大哲学体系的理论。与康德和耶可比有这种关系的是 J.Fr.弗里斯(1773—1843 年;《莱因霍尔德,费希特和谢林》, 1803 年;《认识、信仰和预感》[Wissen,Glaube und Ahnung],1805 年;
《理性新批判》[Neue Kritik der Vernunft],1807 年;《心理的人类学》[PsychischeAnthropologie],1820 年—1821 年;参阅库诺·费希尔《耶拿两个康德学派》[Die beider kantischen Schulen in Jena],学术讲演,斯图加特,1862 年;Th.埃尔森汉斯《弗里斯与康德》,吉森,1906 年起)。与康德和费希特有关系的是 W.T.克鲁格(1770—1842 年;《哲学研究法》[Organon derPhilosophie],1802 年;《哲学科学简明词典》[Handwörterbuch der philos. Wissenschaften],1827 年起)。与费希特和谢林有关系的是F.布特韦克(1766—1866 年;《确然真理》[Apodiktik],1799 年;《美学》, 1806 年)。与谢林有关系的是 J.P.V.特罗克勒尔(1780—1866 年,《人类认识的博物学》[Naturlehre des menschlichen Erkennens],1828 年)和知名的相法家 K.G.卡鲁斯(1789—1869 年;论述他的有 H.肯《卡鲁斯的哲学》,1926 年)。对赫尔巴特有关系的是 Fr.贝内克(1798—1854 年;《心理学提纲》[Psychologische Skizzen],1825 年和 1827 年;《作为自然科学 的 心 理 学 的 教 科 书 》 [Lehrbuch der Psychologie als Naturwissenschaft],1832 年;《形而上学与宗教哲学》[Metaphysik und Religionsphilosophie],1840 年;《新的心理学》,1845 年;参阅 Fr.B. 布兰法,纽约,1895 年;O.格拉姆佐,伯尔尼,18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