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费尔巴哈的哲学
费尔巴哈是 19 世纪德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德国古典哲学的殿后人。他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有力地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使唯物主义重新恢复了应有的权威。他的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直接理论来源。
路德维希·安德里亚·费尔巴哈(1804—1872 年)生于巴伐利亚的兰茨胡特。他的父亲是位著名的刑法学家,《巴伐利亚刑法法典》的起草人。费尔巴哈上中学时,曾立志做神学家。1823 年,他进了海德堡大学神学系,但不久他就感到神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1824 年转入柏林大学听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并深受影响。他一方面对黑格尔哲学推崇理性感到赞赏,另一方面对其抽象性,特别是从理念转化为自然这一套感到怀疑。1826 年,他转学到爱尔兰根大学,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学。1828 年,他撰写博士论文《论唯一的、普遍的和无限的理性》,答辩获得通过,随后在该校任教,讲授哲学史课程。
1830 年,他匿名发表了《关于死与不死》,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出发, 承认只有普遍的理性是不朽的;批判了基督教灵魂不死的教条,教人不要向往来世,而要注意现实生活。此书立即遭到宗教界人士的攻击,并被当局没收,作者身份也被查明,费尔巴哈被逐出大学。他被迫从 1837 年起隐居在布鲁克堡的乡村,依靠其妻开设的一家工厂维持生活。这时他开始研究古代和近代的唯物主义学说,受到英、法唯物主义,特别是斯宾诺莎唯物主义的很大影响,逐步地转向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1839 年,费尔巴哈在其《哲学与基督教》的论文中已尖锐地反对黑格尔哲学了。同年发表了《黑格尔哲学批判》的论文,他从唯物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标志着他
彻底地割断了与唯心主义的联系,成了一个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在总结自己世界观变化的这一过程时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①
1841 年,费尔巴哈的最主要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了。在书中, 他明确地提出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宗教只不过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反映。他直接用唯物主义批判宗教, 克服了青年黑格尔派用唯心主义批判宗教的缺点,对当时德国乃至欧洲的先进知识界起了极大的解放作用。接着,费尔巴哈对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了理论的论证,于 1842 年发表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一文,1843 年他发挥《纲要》的论点,又出版了《未来哲学原理》,阐明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1845 年他把对一种宗教(基督教)的批判推广到对一切宗教的批判,出版了《宗教的本质》一书。1849 年,他在海德堡市政厅里做了系统的批判宗教的讲演,可以说是对《宗教的本质》一书的详细的讲解和注释。这次讲演稿于 1851 年以《宗教本质讲演录》为书名出版。他后期的著作,除继续宣扬自己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外,还特别发挥了他的伦理道德观点,主要有《神谱》(1857)、《论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特别是从意志自由方面着眼》(1863—1866)和《幸福论》(1867—1869)等等。但所有这些著作对于思想界的影响已经很小了。他在晚年曾对社会主义文献感到兴趣,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1869 年他还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1872 年 4 月13 日,他在穷困中离开了人世,葬于纽伦堡。
费尔巴哈哲学活动的特点,表现为只满足于同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体系进行思想的、特别是哲学理论上的斗争,而没有把理论的批判和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实践结合起来。他满足于与世隔绝,“和自然界生活在一起”,同“信神的世界作斗争”。当 1848 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他消极旁观, 并以革命时机不成熟,保证参加下次爆发的“胜利的革命”的空谈,为自己不参加政治斗争实践作辩解。费尔巴哈脱离现实的政治斗争,满足于长期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理论的研究,这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起了极其不良的影响,致使他不能及时地正确估计自然科学发展新成就的真正意义,因而不能排除近代英、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同时也使他不能在现实的革命斗争中来检验和发展自己的哲学,因而不能从唯物主义自然观进到唯物主义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