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气的谚语文化

天气谚语是最早的天气预报,是世界各国人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对天气的变化进行长期观测后逐渐摸索出的天气变化规律。

天气谚语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气象科学宝库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天气谚语,在谚语分类划分时,常常被归入农谚之中,视天气谚语为农谚的一部分,一个方面。而这里所提到的天气谚语,是脱离农谚而独立被划分出来的天气谚语。

这是因为,天气谚语和人们日常的其他活动有直接关系,且数量相当可观,流传的范围和使用的频率,比一般农谚还要广,还要高。

天气谚语是传授气象、天气变化的谚语,反映了风云雷电、寒暑燥湿等气候变化的规律。从其来源和内容两个方面,可以反映出气象预测的谚语涉及的面也极为广泛。

天气谚语从来源看,它包括4个方面:从日月星观察天气的变化,从霞光、虹、晕观看天气,从气温的变化和云的变化观测天气,从动植物的种种迹象观测天气变化。

日月星是天空中最常可以看见的天体,它们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因此古人为了方便工作,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了大量的口诀。

讲日的如:“日没胭脂红,无雨必有风”;“太阳披蓑衣,明天雨凄凄”;“日头出得早,天气难得靠。”

讲月亮的如:“月晕主风,日晕主雨”;“月亮打黄伞,三天晴不到晚”;“月如悬弓,少雨多风;月如仰瓦,不求自下。”

讲星星的如:“星光闪闪如动摇,大雨下得没处逃”;“星星眨眼,离雨不远。”

霞是日光照在云彩上所产生的现象,霞指的是染上日光的云朵。虹、晕等都是大气中的光学现象,它们对反映天气的变化有着独到的作用。

根据霞光来预报天气的谚语如:“火烧霞,烧不起,三日内有雨”;“早霞红丢丢,晌午雨浏浏,晚霞红丢丢,早晨大日头”;“早间霞,夜间雨。傍晚霞,早晨露。”

根据虹来预报天气的谚语如:“东虹日头西虹雨”;“东虹风,西虹风,南面有虹要下雨。”

根据晕来预报天气的谚语如:“日月戴帽,雨将到”;“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日晕长江水,月晕草头风”;“日晕必下三天雨,月晕必吹一天风。”

看气温变化,天气的冷暖要考虑季节的变化和特定的时间背景。

如:在梅雨时候便有“黄梅寒,井底干”的谚语,“昼暖夜寒,东海也干”预示着天气少雨多晴。如果是在秋冬季节就会有“冬至前后,泄水不走”的谚语。

四季的交替会导致气温产生明显的冷暖交替,并以此来判定天气的好坏。

如:“春寒多雨水”是说春天如果寒冷,雨就会下很多。“冬至前后,泄水不走”是说冬至前后的雨水比较多,因此农业生产中要注意季节的变化、气温的变化。

云变化快,形式多样,一定形态的云往往代表一定的天气情况。

如:“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说的鱼鳞状的云,气象学上称此为“卷积云”,是风雨的前兆;“瓦块云,晒死人”则说的是另外形态的云;“黄瓜云,淋煞人;茄子云,晒煞人”,“黄瓜云”说的是卷云的一种,为雨将要来临的先兆。

通过云来看天气的晴雨也是农民常用的一种方法,北方农民根据云的飘动,创造了这样的谚语。

如:“云行东,雨无踪,车马通”;“云行南,马溅泥,水没犁”;“云行西,雨潺潺,水涨潭”;“云行北,雨便足,好晒谷。”

人们还创造了大批利用动植物的特点、生活习惯等来观天测象的气象谚语,这类谚语总结了风雨湿干、寒暖交替气候变化在动物身上的规律性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从动物这一方面来看天气的有:“朝莺叫晴,暮莺叫雨”;“青蛙哑叫,雷雨前兆”;“小燕前寒食叼米,过寒食叼水”;“久雨听鸟声,不久转天晴。”

从植物这一方面来看天气的有:“水底起青苔,即逢大雨来”;“水面生青靛,天公又作变”;“朝出晒杀,没出濯杀。”

从天气预测的内容来看,主要有风、雨、阴、晴的预测,雾、露、霜、雪、雹的预测和旱涝、潮汐、地震的预测,这类气象谚语很多,每一种天气变化都有谚语与之相吻合。

讲风预测的谚语如:“热燥生风”;“一年四季风,季季都不同”;“春风暖,夏风凉,秋风寒,冬风冷”;“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南风吹暖北风寒,东风多湿西风干”;“夜里起风夜里住,五更刮风刮倒树。”

讲雨的预测的谚语如:“雷声急,无雨滴。雷声慢,水满畈”;“天上起了泡头云,不过三天雨淋淋”;“黑云接得低,有雨在夜里。黑云接得高,有雨在明朝”;“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云彩里钻太阳,大雨下一场。”

有讲阴的预测的谚语如:“乌鸦成群过,明日天必阴”;“久晴必有久阴,久阴必有久晴”;“重雾天能阴”;“早雾晴,晚雾阴。”

讲天晴的预测的谚语如:“今晚鸡鸭早归笼,明日太阳红彤彤”;“早晨雾,晴破肚”;“早上浮云走,中午晒死狗”;“早起东无云,日出渐光明。暮看西边晴,来日定光明。”

讲云的谚语如:“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天旱不望朵朵云”;“一块乌云在天顶,再大风雨也不惊。”

讲雾的谚语如:“清晨雾浓,一日天晴”;“夏雾热,秋雾凉,冬雾雪,春雾白花开”;“春雾狂风夏雾热,秋雾连阴冬雾雪”;“十雾九晴。”

讲露的谚语如:“大风夜无露”;“阴云夜无露”;“阴雨夜无露”;“草头露,树梢无。”

讲霜的谚语如:“雁南飞,霜期近”;“一日浓霜三日雪,三日浓霜顶场雪”;“一夜孤霜,来年大荒;多夜霜足,来年大熟”;“春霜不隔宿。”

天气谚语对预测未来短时期内天气的变化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先民为了防止这些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因此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出了具有一定价值的讲地震、旱涝、潮汐的预测的谚语。

讲地震的谚语如:“春秋地震多,冬夏地震少”;“冷热交错,地震发作”;“房子东西摆,地震南北来。房子南北摆,地震东西来”;“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讲旱涝的谚语如:“连发三日东北风,定有大水后面跟”;“立夏东风摇,麦子水中涝”;“正月雷鸣二月雪,三月田间晒开裂”;“腊月三场雾,河里踏成路。”

讲潮汐的谚语如:“朔望潮汐大,上下雨弦无”;“雨落无小汛,干晴无大汛”;“初一、十五,水上日午。初九、二十三,水大牛归栏”;“初一,月半,子午潮。”

对于这些天气谚语看来,不能信手拈来,应该认真地加以思索,反复掂量,验证它的正确性;同时也应该了解此谚语的适用范围、使用时间、季节性等,这样才可以让谚语更好地为生产生活和家居生活等服务,充分地体现古代天气谚语的价值。

[旁注]

月晕 以月光作自然光源,经冰晶的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晕。月晕是光透过高空卷层云时,受冰晶折射作用,使七色复合光被分散为内红外紫的光环或光弧,围绕在月亮周围产生光圈。月晕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天气要有一定的变化。

日晕 以日光作自然光源,经冰晶的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晕。日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是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当光线射入卷层云中的冰晶后,经过两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日晕的出现,往往预示天气要有一定的变化。

梅雨 指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台湾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阴天有雨的气候现象,此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梅雨季节中,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青苔 是水生苔藓植物,色翠绿,生长在水中或陆地阴湿处。池塘中的“青苔”,又称“青泥苔”,是丝状绿藻的总称,特别是水绵、刚毛藻、水网藻等。一方面会争夺其他藻类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当鱼、虾、蟹苗游入“青苔”时,往往被乱丝缠死。

朔望 当月亮轨道上绕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阴暗的一面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当月亮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首次载有这种修正算法的历法,是刘洪创制的《乾象历》。

[阅读链接]

天气谚语中运用的形象的比喻,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例如“天上云宝塔,不久雨哗哗。”这是夏季经常出现的一种浓积云,因其形似宝塔,故以宝塔喻之。类似于此运用比喻的天气谚语还有“天上云像梨,地下雨淋泥”等。

比喻使这些天气谚语中的云的形象显得十分鲜明生动。而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运用其中,使之变为形象鲜明的“宝塔”、“梨”,不仅从感官上加深了印象,对识记天气谚语也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