溉田造地——农业工程

水是农业的命脉,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这两者均可利用工程手段对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我国古代在水土利用方面,修建了许多重要工程,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古代农田水利工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是粮食产量的根本保证。郑国渠和白渠、都江堰等都是著名的水利工程。

古人在土地开发利用的智慧同样不可低估,不仅开发山地,修建了梯田,还对河湖滩地、水面、干旱地区的土地加以利用,取得了巨大成效。

辉煌的古代农田水利工程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历史十分悠久,从夏禹治水算起,至今已有4000年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由于我国的地势复杂,各地所要解决的水利问题有所不同,因而在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水利工程。

如渠系工程、陂塘工程、塘泊工程等。它们在农田灌溉上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

传说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期,我国黄河流域发生了一次大洪水。当时滔滔洪水,浩浩滔天,包围了高山,吞没了田园,九州大地汪洋一片。

面对滔滔洪水,禹一面带头参加治河劳动,艰苦的劳动,一面进行调查和测量。在这个基础上,他总结了前人治水失败的教训,将治水的重点放在疏导方面。

禹根据水流运动的规律,因势利导,开通河川,将洪水排入河川,引入大海。

在禹的领导下,经过13年左右的努力,人们终于战胜了洪水的为害,平息了水患。

这13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因为恋家而忘了治水,表现了他公而忘私,一心治水,为民除害的高大形象。

夏禹治水,是我国人民大规模进行水利建设的开端,它是古代人民与大自然顽强搏斗的象征。因此,后世的人们更加注重水资源的利用,建设了许多农田水利工程。诸如渠系工程、陂塘蓄水工程、陂渠串联、圩田工程、堤垸工程、淀泊工程、海塘工程等。

渠系工程主要应用于平原地区,水利多以蓄、灌为主。早在战国时期,这种工程已经出现,以后一直沿用,这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工程。

渠系工程最著名的有关中的郑国渠和白渠、临漳的漳水十二渠、四川都江堰、北京戾陵堰、宁夏艾山渠、河套引黄灌溉、内蒙古灌区、宁夏灌区等。相对来说,其中的郑国渠和白渠、四川都江堰灌溉工程的影响更为深远。

郑国渠兴建于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

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干渠全长约150千米,灌溉面积扩大到40000余顷。由于郑国渠引用的泾水挟带有大量淤泥,用它进行灌溉又起到淤灌压碱和培肥土壤的作用,使这一带的“泽卤之地”又得到了改良,关中因而成为沃野。

后来“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在秦统一六国中,郑国渠起了重要作用。

白渠为汉武帝时修建,位于郑国渠之南,走向与郑国渠大体平行。

白渠西引泾水,东注渭水,全长约100千米,灌溉面积4500多顷。此后人们将它与郑国渠合称为郑白渠,可见郑白渠的修建,对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在关中平原上修的灌渠,还有辅助郑国渠灌溉的六辅渠,其中引洛水灌溉的龙首渠,在施工方法上又有重大的创新。

龙首渠在施工中要经过商颜山,由于山高土松,挖明渠要深达40多丈,很容易发生塌方,因此改明渠为暗渠。

先在地面打竖井,到一定深度后,再在地下挖渠道,相隔一定距离凿一眼井,使井下渠道相通。这样,既防止了塌方,又增加了工作面,加快了进度。

这是我国水工技术上的一个重大创造,后来这一方法传入新疆便发展成了当地的独特灌溉形式坎儿井。

四川都江堰古称“湔堋”、“湔堰”、“金堤”、“都安大堰”,到宋代才称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岷江中游灌县境内,岷江从上游高山峡谷进入平原,流速减慢,携带的大量沙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时常泛滥成灾。

秦昭王后期,派李冰为蜀守,李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他到任以后,就主持修建了这项有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主要由分水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组成,分水鱼嘴是在岷江中修筑的分水堰,把岷江一分为二。

外江为岷江主流,内江供灌渠用水。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流量的咽喉,其左为玉垒山,右为离堆,此处岩石坚硬,开凿困难。

为了开凿宝瓶口,当时人们采用火烧岩石,再泼冷水或醋,使岩石在热胀冷缩中破裂的办法,将它开挖出来的。

飞沙堰修在鱼嘴和宝瓶口之间,起溢洪和排沙卵石的作用。洪水时,内江过量的水从堰顶溢入外江。同时把挟带的大量河卵石排到外江,减少了灌溉渠道的淤积。

由于都江堰位于扇形的成都冲积平原的最高点,所以自流灌溉的面积很大,取得了溉田万顷的效果。成都平原从此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不仅设计合理,而且还有一套合理的管理养护制度,提出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养护维修办法。在技术上还发明了竹笼法、杩槎法,在截流上具有就地取材灵活机动易于维修的优点。

这项水利工程一直在发挥其良好的效益。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陂塘蓄水工程一般都在丘陵山区,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蓄水以备灌溉,同时也起着分洪防洪的作用。历史上著名的陂塘蓄水工程有安徽省寿县的芍陂和浙江省绍兴鉴湖。

安徽寿县的芍陂建于春秋时期,地在安徽寿春芍陂县南,是我国最早最大的一项陂塘蓄水工程,为楚国令尹孙叔敖所建。

芍陂是利用这一地区,东、南、西三面高,北面低的地势,以沘水与肥水为水源,而形成的一座人工蓄水库,库有五个水门,以便蓄积和灌溉。

全陂周围60千米,到晋时仍灌溉良田万余顷,它在当时对灌溉防洪航运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安徽的安丰塘,就是芍陂淤缩后的遗迹。

绍兴鉴湖又称镜湖,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境内。东汉时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

绍兴在鉴湖未建成以前,北面常受钱塘大潮倒灌,南面也因山水排泄不畅而潴成无数湖泊。每逢山水盛发或潮汐大涨,这里常为一片汪洋。

马臻的措施是在分散的湖泊下缘,修了一条长155千米的长堤,将众多的山水拦蓄起来,形成一个蓄水湖泊,即鉴湖。这样一来,就消除了洪水对这一带的威胁。

由于鉴湖高于农田,而农田又高于海面,这就为灌溉和排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农田需水时,就泄湖灌田,雨水多时,就关闭提上水门,将农田的水排入海中。

鉴湖的建成,为这一地区解除积涝和海水倒灌为患创造了条件,并使9000余顷农田得到了灌溉的保证。鉴湖因此成了长江以南最古老的一个陂塘蓄水灌溉工程。

陂渠串联,也叫长藤结瓜,它是流行于淮河流域的一种水利工程。这种工程,就是利用渠道将大大小小的陂塘串联起来,把分散的陂塘水源集中起来统一使用,用来提高灌溉的效率。

战国末年湖北襄阳地区建成的白起渠,是秦将白起以水代兵、水淹楚国鄢城的战渠。它可以说是最早的陂渠串防工程。该工程壅遏湍水,上设三水门,后又扩建三石门,合为六门,故称为六门堨。

六门堨的上游有楚堨,下游有安众港、邓氏陂等。六门堨是一个典型的长藤结瓜型的水利工程。该工程灌溉穰、新野、昆阳三县5000余顷农田,是当时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灌区。

圩田是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也是一种水利工程的形式,主要是在低洼地区,建造堤岸,阻拦外水,排除内涝,修建良田。

这种水利工程,在太湖地区称为圩田,在洞庭湖地区称为堤垸,在珠江三角洲称为堤围,也称基围。名称不同,实际上都是同一类型的工程。

太湖圩田建设鼎盛时期是在五代的吴越时期。吴越王钱镠对于太湖地区的农田水利进行了大力的修建、改造,经过80多年的努力,终于使太湖地区变成了一个低田不怕涝,高田不怕旱,旱涝保丰收的富饶地区。

这充分反映了吴越时期,太湖地区的水利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吴越在治理太湖水利上采取的措施,一是开浚出海干河,建立排灌系统,以三江为纲,提絜横塘纵浦的河网。

二是普遍设置堰闸,随时调节水位,这样既可以控制旱涝,同时又能防止海潮的侵袭。

三是兴建海塘防御工程,保证内陆水系安全。

四是创设撩浅军,建立分区负责的养护制度。

五是制订法令,严禁破坏水利。这充分反映了太湖地区在圩田工程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

洞庭湖堤垸最初出现于宋代。是一种与水争地的设施。它是在江湖的浅水处筑堤挡水,内垦为田,并通过堤上涵闸引水和排涝,和太湖圩田建造方法大体相同。

明清时期洞庭湖围垦加速,明代中叶,这一地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粮仓,被称作为“湖广熟,天下足。”

淀泊工程是宋代出现于华北平原的一种水利工程。这种工程在宋代出现于华北平原,是和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熙宁年间的工程是河北海河地区农田水利一次大开发,也是河北海河地区种植水稻的一次高潮。这个工程,直到北宋后期才日渐堙废。

海塘是一种抵御海潮侵袭,保护沿海农田和人民生命安全的一种水利工程。主要分布于江浙两省的沿海地区,其中以范公堤最为有名。

范公堤系北宋范仲淹于1168年,在苏北沿海主持修建的一条捍海大堤,起自江苏阜宁抵启东的吕四,长291千米。大堤建成后,大量农田免除了海潮侵袭。百姓为了纪念范仲淹,就将此堤称为“范公堤”。

[旁注]

郑国 战国时期卓越的水利专家。郑国曾任韩国管理水利事务的水工,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李冰 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秦昭王任蜀郡太守。期间,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孙叔敖 (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名敖,字孙叔,楚国期思人,即现在的河南省固始县。曾经出任楚国令尹,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马臻 (公元88年~141年),字叔荐,扶风茂陵人,就是现在的陕西兴平。东汉水利专家,是汉和帝时最后一位会稽太守。马臻参与泗涌湖的施工,为会稽归治山阴提供了前提条件。马臻创立鉴湖,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一个陂塘蓄水灌溉工程。

白起 (?~公元前257年),芈姓,白氏,名起,楚白公胜之后,故又称公孙起,郿人,即现在的陕西宝鸡眉县。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曾以水代兵,修战渠,即白起渠水淹楚国鄢城。

钱镠 (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吴越国创建者。在位期间,曾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

范仲淹 (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将领,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州县办学、戍边御敌,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和《上执政书》等。

[阅读链接]

战国时魏国的邺地,即今河北临漳县一带,常受漳水之灾。当地的恶势力,借此大搞“河伯娶妇”的骗局,残害人民,骗取钱财。

魏文侯时派西门豹到邺地任地方官。西门豹到任后,一举揭穿了“河伯娶妇”的骗局,狠狠地打击了地方恶势力,并领导群众治理洪水,修建了漳水十二渠。

漳水十二渠修成后,不仅使当地免除了水害之灾,使土地得到了灌溉,而且利用了漳水中的淤泥,改良了两岸的大量盐碱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