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文化——农谚农时

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口头流传。来自生产斗争的农业谚语和气象谚语,是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谚语,对我国古代乃至现代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都有着极为积极的指导作用。

自古以来,人们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之中一直关注节气的变化规律。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至今仍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受到广大农民喜爱。

古代农业的谚语文化

我国历代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劳作中,取得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摸索出了农业生产上的种种规律,然后把这些都浓缩到形象、生动、简短的语句中去,由此创造了丰富的农业谚语。

农业谚语用简单通俗、精练生动的话语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历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我国的谚语源远流长,清代杜文澜辑《古谣谚·凡例》说:谚语的兴盛在文字产生之前早就已经存在了,在那时并没有文字上的记载。说明谚语在文字产生之前早就已经存在了。

有了文字之后,谚语才被记录了下来。如汉代的《四民月令》、《田家五行》,晋代的《毛诗草木虫鱼疏》,北魏的《齐民要术》等古书中都有大量的记载。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所以农业谚语涉及众多内容,其中关于天时、地利和人事方面留下了丰富的谚语。

天时,是节气农时的条件,即温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条件。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准确把握农时。

我国农业,尤其是古代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时”的影响,因此,掌握节气变化,不违农时地安排农事活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的原则。

“节气”是固定不变的,而自然条件,却往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必须根据节气的变化,因地制宜,不违农时的安排生产,使庄稼的生长发育过程,充分适应自然气候条件。

在面积广阔的我国领土上,同一节气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有些谚语就明确体现了这种精神。

比如以冬小麦的播种季节为例,华北地区中部的农谚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华北地区南部的农谚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华北北部的农谚是“白露节,快种麦”。

再如芝麻的播种季节,北方是“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中部地区是“芒种种芝麻,头顶一棚花”;南部地区是“头伏芝麻二伏瓜,三伏栗子老庄稼”。

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彼此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也不一样。

还是以小麦的播种为例,华北的农谚就是“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湖北的农谚则是“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

高山和平川,即使它们是属于同一地区,播种同种农作物,农时上也要有所差异。其气候、时令节气、温度等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们的春种秋收、衣食饱暖,影响着农业的生产。

地域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农时,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因此先民对天时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都十分注意。

为此,先民们根据多年来对天时节令的关注,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概括出了无数经典的农业谚语,成为了先民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天气预报”,给人们的生产带来了便利。

至于地利谚语,地利,是指农业生产中的土、肥、水各个环节的重要经验。土地、肥料和水都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关于“土”的谚语很多,有讲土壤改良的,有讲水土保持的,有讲深耕的,还有讲整地的。

讲土壤改良的谚语如:“黄土变黑土,多打两石五”;“冷土换热土,一亩顶两亩”;“铺沙又换土,一亩顶两亩”;“白土地里看苗,黑土地里吃饭。”

讲水土保持的谚语如:“水土不出田,粮食吃不完”;“水土不下山,庄稼定增产”;“水土不下坡,谷子打得多。”

讲深耕的谚语如:“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耕地深又早,庄稼百样好”;“深耕一寸,多收一成”;“春耕深一寸,顶上一遍粪;春耕多一遍,秋收多一石。”

讲整地的谚语如:“地整平,出苗齐;地整方,装满仓”;“种庄稼,不用巧,沟边地边打整好”;“犁地要深,耙地要平”;“光犁不耙,枉把力下。”

关于?肥?的谚语也很多,有讲施肥重要性的,有讲积肥门路的,还有讲巧施肥的。

讲施肥重要性的谚语如:“庄稼百样巧,肥是无价宝”;“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地不下粪等于瞎胡混”;“要得庄稼好,须在粪上找”;“肥料足,多收谷,一熟变两熟。”

讲积肥门路的谚语如:“积肥没巧,腿勤就好”;“村前村后走一围,随手拈来都是肥”;“羊圈摇钱树,猪圈聚宝盆。”

讲巧施肥的谚语如:“庄稼施肥没别巧,看天看地又看苗”;“春天上粪不懂性,赶到秋后就光腚”;“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底肥为主,追肥为辅。”

关于“水”的谚语,有讲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的,有讲适时灌溉的,有讲积水防旱的。

讲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的谚语如:“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水是庄稼宝,四季不能少”;“种田种地,头一水利”;“多收少收在肥,有收无收在水”;“一滴水,一滴油,一库水,一仓粮。”

讲适时灌溉的谚语如:“秋水老子冬水娘,浇好春水好打粮”;“轻浇勤浇,籽粒结饱”;“水是庄稼油,按时灌溉保丰收”;“灌水要适宜,田间全大米。”

讲积水防旱的谚语如:“等,水在天;干,水在地”;“久雨积水早排出,旱天之时早开源”;“蓄水如固粮,水足粮仓满”;“冬季修水利,正是好时事。”

人事,是指农业生产中人和地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植”“保”“收”等环节的经验。人和地的关系甚为密切,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成正比的,古代先民历来重视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观能动性。

关于“植”的谚语,有讲播种的,有讲合理种植的,有讲锄草松土的,有讲间苗、补苗的。

讲播种的谚语如:“舍不得种子,打不着粮食”;“庄稼长得好,全靠播种早”;“天旱播种宜深,逢春播种宜浅”;“宁在时前,不在时后。

讲合理种植的谚语如:“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肥田土好栽稀些,瘦田土丑栽密些”;“麦子稠了一扇墙,谷子稠了一把糠。”

讲锄草松土的谚语如:“种在犁上,收在锄上”;“锄地胜抵三分雨,松土好比下次肥”;“一遍锄头,顶遍粪,三遍锄头,土变金”;“寸草不生,五谷丰登。”

讲间苗、补苗的谚语如:“多补一棵苗,多收一把粮”;“减作产量高,多种收获大”;“间小留大,间密留稀,间弱留强,间多补空”;“禾苗小,要趁早,除去小,留选好。”

关于“收”的谚语,有讲适时收获的重要性的,有讲各种作物具体收获季节的,有讲收割经验的谚语。

讲适时收获的重要性的谚语如:“麦黄了,就要割,又怕起风又怕落”;“九成黄,十成收;十成黄,九成收”;“麦子一熟不等人,耽误收割减收成”;“就早不就晚,抢收如抢宝。”

讲各种作物具体收获季节的谚语如:“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的枣儿甜如蜜”;“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处暑收黍,白露出谷。”

讲收割经验的谚语如:“细打细收,颗粒还家”;“秋收打谷又犁田,来年又是丰收年”;“小麦不怕神共鬼,只怕四月初八雨。”

关于“保”的谚语,有讲植物保护重要性的谚语,有讲如何预防病虫害的。

讲植物保护重要性的谚语如:“光栽不护,白搭工夫”;“天干三年吃饱饭,虫害一时饿死人”;“有虫治,无虫防,庄稼一定长得好”;“一亩不治,百亩遭殃。”

讲如何预防病虫害的谚语如:“除虫没有巧,第一动手早,春天杀一个,强过秋天杀万条”;“冬天把地翻,害虫命归天”;“要想害虫少,除尽地边草”;“种前防虫,种后治虫。”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谚语强调“天时”“地利”“人事”这3个方面的配合和联系。这对现在的农业生产仍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旁注]

杜文澜 (1815年~1881年),字小舫,浙江秀水人。清代官员,词人。官至江苏道员,署两淮盐运使。有干才,为曾国藩所称。杜文澜工词,著有《宋香词》、《曼陀罗华阁琐记》、《古谣谚》、《平定粤寇记略》及《词律校勘记》并传于世。

湿度 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体积的空气里含有的水汽越少,则空气越干燥;水汽越多,则空气越潮湿。空气的干湿程度叫做“湿度”。在此意义下,常用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比较湿度、混合比、饱和差以及露点等物理量来表示。

底肥 即基肥。作基肥施用的肥料大多是迟效性的肥料。厩肥、堆肥、家畜粪等是最常用的基肥。底肥是施肥中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对作物生长发育尤其是苗期和作物生长前期至关重要,施用底肥一般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即底肥的种类、数量、肥料品种及施用的深度。

追肥 是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加施的肥料。追肥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供应作物某个时期对养分的大量需要,或者补充基肥的不足。农业生产上通常是基肥、种肥和追肥相结合。追肥要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元素缺乏症,对症追肥。

[阅读链接]

概括性和科学性是农谚的最重要特点。农谚简短流畅,便于记诵,但它的内容又发人深思。许多农谚看来似属简单浅显,其实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需要我们予以分析说明。

例如“麦浇芽,菜浇花”,6个字就概括了两种冬作物的施肥关键;“山园直插,荡园斜插”,指出甘薯要根据不同水分条件,采取不同的扦插方式。

农谚中像这种概括性强,富有深刻科学原理的,还有很多需要用现代科学知识或通过具体试验研究,予以分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