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水马龙——交通运输
我国是疆域广大、海陆空辽阔的国家,有着发展水陆空交通的优越条件。
几千年来,生活在神州大地的中华民族,不仅写下了陆路交通的悠久历史,开创了水路交通的光辉历程,而且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天地,用他们的勤奋和才智谱写出世界交通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我国古代陆路交通工具方面发明的车、马和轿,水路交通工具方面发明的木筏、独木舟、木板船及后来的弘舸巨舰,载人航天方面发明的奇肱飞车和飞车,无不体现了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陆路交通工具的发明
我国古代陆路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轿。《史记》中的“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是对古代几种主要交通工具性能的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畜力坐骑和人、畜力运输工具,已在境内广泛使用。舆轿是一种独特的代步工具。舆轿经历朝历代的发展,先后出现了“肩舆”、“步辇”、“轿子”、“礼舆”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黄帝时已知做车。夏代还设有“车正”之职,专司车旅交通、车辆制造。
轮是车上最重要的部件,《考工记》中说“察车自轮始”,因此,轮转工具的出现和使用是车子问世的先决条件。
古人运送物品,最初主要靠背负肩扛或手提臂抱,进而采用绳曳法。后来利用所谓橇载法,进而把圆木垫在木橇之下,借其滚动而移动木橇。
这种圆木与木橇的结合,可以说是车的雏形,装在木橇下的圆木可以视为一对装在车轴上的最原始的特殊形式的“车轮”。
利用车轮滚动而行,减少了车与地面的摩擦,省人力,又可多载重物,还可以长途运输。而当这个发明轮子被安装上轴时,人们就开始利用轮子把一个物体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
车的问世,标志着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我国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车形象和实物均属商代晚期。继商车之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车实物在考古中也多有发现。
比如:西汉时期的双辕车和东汉的独轮车;两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的牛车;两宋时期的太平车与平头车;明清时期的骡车。
驾马车的工具分为鞍具和挽具。鞍是鞍辔的统称,挽具则是指套在牲畜身上用以拉车的器具。
鞍具与挽具在汉代以后多有变化,或增或减,或同为一物而异名,或同为一名而异物。如清代轿车的鞎挽具就极为复杂,有夹板儿鞍子、套包、搭攀、后鞦、套靷、滚肚、嚼子、前靷、缰绳等。
马是人在陆路上的代行工具之一。我国古代单骑的马具也和马车的鞍具挽具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一套完备的马具,是由络头、衔、镳、缰绳、鞍具、镫、胸带和鞧带几部分所组成。
马镫,是马具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件。马镫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骑乘用马具的完备,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76年甘肃省武威南滩一座魏晋墓中,出土一件铁马镫,时间为3世纪左右。
这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马镫实物。
蹄铁是为了不使马蹄受伤,用铁片制成圆的马蹄形,分两股钉在马蹄上,蹄钉像莲子形,头尖尾大,每蹄8个,在冰上行走可防滑,从此以后,“有马者均用此”,一年四季不除。
舆轿也是代步工具。《史记》曾记载,大禹治水“山行乘檋”,檋就是桥。这是古文献中对舆轿类的最早记载,只是远古的事,荒邈难稽,人们已无从考证夏代舆轿的形制了。
至今,人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舆轿实物属春秋战国时期。1978年从河南省固始侯古堆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发掘出3乘木质舆轿,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杆和抬杠等部分组成。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舆轿,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肩舆”或“平肩舆”,盛唐之世的“步辇”、“步舆”、“檐子”、“舁床”,宋代的“显轿”与“暖轿”,清代的礼舆、步舆、轻步舆和便舆等。
[旁注]
《考工记》 是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今天所见《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
马镫 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马镫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此出土文物魏陶马俑,虽然不很精美但却是我国马镫发明与使用历史中的一件重要文物。是5世纪前期拓跋鲜卑人所建北魏王朝使用马镫的实物见证。
蹄铁 是一种“U”形的铁或铝制品,钉在马或驴、骡的蹄上,主要用以保护马蹄免受磨损和撕扯。秦末汉初年间就产生了蹄铁,自从我国古代人民发明了蹄铁术之后,各地竞相模仿。今日欧洲的蹄铁术,是受到我国蹄铁术的影响加以改良而成的。
[阅读链接]
用车作战的方法到唐代已完全过时了。756年安禄山攻长安时,文部尚书房琯亲率中军为前锋,在咸阳县陈涛斜与安禄山之军队进行了一场战斗。
房琯是个读书人,做了宰相,他看到“春秋”上讲的都是车战,便用牛车2000乘,马步夹之,仿效古人与敌作战。敌方顺风扬尘鼓噪,牛都惊骇,又点燃柴草。结果战败。
远在长安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沉痛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涛泽山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方义军同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