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的杰出成就

中医学是我国古代科技领域的杰出成就,它由我国独创,产生于我国古代社会,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中医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古代独创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独特的理论体系,卓有成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还有在外科、免疫、养生保健及专业著作方面的成就,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中医中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

中医药学体系是以我国古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其间的关系,并将生理、病理、诊断、用药、治疗、预防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观念和独特的理论,作为医药学的基础。

这一学说的内容包括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基础的生理、病理学;以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进行归纳治疗的一整套临床诊断和辨证施治的治疗学。

以寒、热、温、凉“四气”和酸、甘、苦、辛、咸“五味”来概括药物性能的药物学。

以“君臣佐使”、“七情和合”进行药物配伍的方剂学;以经络、腧穴学说为主要内容的针灸治疗学。

此外还有推拿、气功、导引等独特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学体系经历代不断发展和完善,到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黄帝内经》,总结了秦汉战国及春秋以前许多医家的经验和医学成就,体现了周秦时期的医学特点,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发展的基础。

在诊断方法上,“脉诊”是中医药学上一项独特的诊断方法。据《史记》记载,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脉诊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反映了当时已掌握了“脉诊”的方法。从此,“脉诊”成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脉诊”很早就传到国外,除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国外,大约在10世纪时已传至阿拉伯,17世纪时传至欧洲,对世界医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治疗方法上,针灸是我国独创性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特点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或用火的温热烧灼局部位置,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这一疗法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已经有了用砭石治病的经验,以后发展为针灸。周代以后逐渐形成为一项专门的治疗方法。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周代古医籍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等帛书,反映了当时经络学说已基本确立。

《内经》和《难经》中详细记载了人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全身脉络、腧穴以及它们的分布循行与针疗、刺法、刺禁、炙法、炙禁等具体内容,并高度评价了经络的“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对我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针灸疗法早在汉唐时就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宋元时期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震撼了国际医学界,影响了世界医学的发展。故外国学者多称誉我国为“针灸的中国”。

在外科学方面,中医坚持了整体的观念,既重视体表疾患的局部表现,更重视患者机体的内在变化;既重视手术、手法的治疗,更重视机体抗病能力的增强。

这一思想,在骨科治疗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仅注意了局部的处理,而且强调适当的活动和功能锻炼,同时配合活血化瘀和调理脏腑功能的药物,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我国在11世纪时,解剖学仍是比较先进的。但在西方医学中,人体解剖学一般都发展得比较晚,欧洲在16世纪以前多为对动物的解剖,很少有对人体解剖的研究,故我国的人体解剖学较国外至少要早16个世纪。

中医对人体血液循环也有最早的认识。对人体封闭式血液循环及其与心、肺的密切关系,早在《内经》中已有较细致的描述,还对动、静脉血液的性质进行了鉴别。其中有关人体血液循环的精辟论述,较西方医学对此的描述要早约两千年。

麻醉药物的发明,是中医外科的又一重大成就。东汉名医华佗,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下的剖腹手术,在世界上属于首创。

我国是免疫学的发祥地,免疫思想很早就已萌发。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记有“疗猘犬咬人方”,即当人被狂犬咬伤后,把咬人的狂犬杀掉,取狂犬的脑子敷贴于伤口上,以防治狂犬病。

大约在17世纪末,我国的人痘接种法传到俄国,继之又传入欧洲,对保护儿童的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后,方逐渐代替了人痘接种法。

早在上古时期,人类就饱受天花危害。1世纪时,天花传到了我国,几千年来人们受尽天花的折磨。因此,我国古代医家就是创造了预防天花病的“人痘接种法”。

清代张琰《种痘新书》记载:“自唐开元年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这是预防天花的最早记载。

据清代朱纯嘏《痘疹定论》记载:相传宋真宗的丞相王旦,原本儿女满堂,可均死于天花。后来老丞相又得一个儿子,取名王素,活泼可爱,天资聪颖,是丞相的命根子。

丞相担心他再遭厄运,染上天花,便请来峨眉山道医为其种痘。小王素种痘后7日发热,痘出甚好,13日结痂。并且再未患天花,活了六七十年。

17世纪末,人痘接种法已推广到全国,技术也逐渐完善,并先后传到了俄国和土耳其。当时的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蒙塔古因患天花而留下麻脸,十分痛苦。

她在君士坦丁堡看到当地孩子的种痘效果很好,就在1717年给自己的儿子也种了人痘,后来,她随丈夫回到英国,便把这种我国的人痘接种法传到了英国。

英国国王知道这件事后,还特地表彰了蒙塔古夫人。

不久,我国的人痘接种法又由英国传到了欧洲各国和印度,直至世界各地。

1776年初,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美军首领乔治·华盛顿在军队面临天花威胁、兵源枯竭危及全军之际,毅然决定对驻地费城天花流行区的大陆军全部接种人痘苗,避免了大陆军实际上的瓦解,从而使美国的独立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我国古代中医学著作可谓卷帙浩繁,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世界上的第一部药学专著,是东汉时期完成的《神农本草经》。这本书现虽已失传,但其丰富的内容仍被保留在以后历代编修的本草书录中,并被列为我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这部药学经典,较欧洲可与之比美的药学书至少要早16个世纪。

世界上的第一部临床医学专书,是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它不仅一直指导着我国医学家的临证治疗,而且还流传到国外,影响深远,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巨著。

世界上最早的炼丹文献,是东汉时期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炼丹文献,也是近代化学的前驱。世界上的科学家们也公认炼丹术起源于我国。

第一部脉象诊断学,是西晋时期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其特点在于正确描述和区分各种脉象,并将脉、证、治三者结合进行分析,故对世界医学影响很大。

早在582年,我国的脉诊学就传到朝鲜、日本等国,700年后为阿拉伯医学所吸收,并于10世纪被中东医圣阿维森纳在他的名著《医典》中引述。

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是南齐医家龚庆宣著述的《刘涓子鬼遗方》。这本书扼要总结治疗金疮、痈疽、疮疖和其他皮肤病等方面的经验,收列内、外治法处方约140多个,并最早创造了用水银外治皮肤病的方法。我国运用水银软膏较国外至少要早6个多世纪。

我国现存最早的伤科专著,是唐代蔺道人著述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重点叙述了关于骨折的处理步骤和治疗方法,包括手技复位、牵引、扩创、固定等内容。

提出了对一般骨折复位后用衬垫固定,并指出要注意关节活动;对开放性骨折,则主张快刀扩创,避免感染;对肩关节脱臼,已能采用“椅背复位法”,这也是世界整骨学的首创。

半个世纪以后,元代危亦林使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也是世界上的创举,英国达维氏直至1947年才提出此法,较危氏法晚600年。

世界药学史上的伟大著作,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此书载药1892种、药方11000余条、插图1160幅,在当时可说是集我国中药的大成,不仅汇集了以往各药学著作的精华,也对过去某些药书记述错误及不真实的数据和结论作了一些纠正和批判。

据知,16世纪的欧洲,尚无能名之为植物学的著作,直至1657年波兰用拉丁文译出本书后,才推动了欧洲植物学的发展。在《本草纲目》成书后近200年,林纳才达到相同的水平。

由于《本草纲目》的辉煌成就,该书被称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先后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是研究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的重要参考数据。李时珍亦被列为世界著名科学家之一。

世界上的第一部药典,是唐代李勣等人对《本草经集注》详加订注,增药114种,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及有名未用等11类,凡20卷,名为《新修本草》,后世称为《唐本草》。

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撰颁布的药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纽伦堡药典》要早883年。《新修本草》书成后800多年后,在日本始出现传抄本。

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是宋代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在法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了以上所举的一些事例外,在我国医学还有诸如种痘、司法检验及营养疗法等领域的创见和成就,也列居世界之显位。故有人说:我国除了“四大发明”外,中医药应是对世界的第五大贡献。从医学发展史和现状看,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旁注]

阴阳五行学说 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两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5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种学说对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砭石 古代利用楔状石器医疗的工具。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运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术,砭术源于石器时代,是中医的六大医术之一,砭、针、灸、药、按跷和导引。砭石中又以泗滨砭石疗效为最佳,这是由于泗滨砭石的物理特性决定的。

帛书 我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已出土楚帛书和汉帛书。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

葛洪 (284年~364年或343年),晋代丹阳郡句容人,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句容县。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为东晋时期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张琰 山东宁阳县人。世代业医,尝祖承聂久吾之种痘术,普及种痘术,为人种痘达万人。晚年撰《种痘新书》,为我国早期种痘方面的专书,内容丰富,影响很广。

朱纯嘏 (1634年~1718年),江西新建县人。清代医学家。对痘疹之证研读尤深。于古人之胎毒说有了发展,认为系时令之气入于命门,后盛痘气或疹气而成痘或疹,二者有别,曾为宫廷种痘,有效防止天花蔓延,后曾赴内蒙古地区种痘,颇有成果。所著《痘疹定论》,系有关痘疹之重要著作之一。

道医 是以老子《道德经》的“道”为基本理论、以老子《道德经》的“道”为核心内容,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是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魏伯阳 东汉时期著名炼丹家。为高门望族之子,世袭簪缨,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其事迹最早见于晋葛洪《神仙传》,称“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

蔺道人 (约790年~850年),唐代医僧。因尝治愈坠地折颈者,其医术遂广为人知,求医者甚众。道者厌其烦,以其秘方授予彭翁,其术遂行于世。此方为后人刊刻,书名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中医现存最早之骨伤科专书,现有多种刊本行世。

危亦林 (1277年~1347年),元代医学家。通晓内、妇、儿、眼、骨、喉、口齿各科,尤擅长骨科,成为当地有名望的医家。与陈自明、崔嘉彦、严用和、龚廷贤、李梴、龚居中、喻昌、黄宫绣、谢星焕并列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

李勣 (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初名将,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奉旨与许敬宗、苏敬、孔志约、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20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权力机关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药学专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

宋慈 (1186年~1249年),建阳人,现在隶属福建省南平地区。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著有《洗冤集录》,至现代,《洗冤集录》是法医的必读之书。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

[阅读链接]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很多人耳朵都冻烂了。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在冬至那天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人们吃下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烂耳朵就好了。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