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洞庭今何在
还是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随着年龄增长,这个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述的“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益沃长江中游,方圆八百里的洞庭湖更是令人骄傲、令人神往。
昔日的洞庭湖,以她博大的胸怀吞吐长江浪,接纳四方水,年均入库水量约为翻阳湖的 3 倍、黄河的 5 倍、太湖的 10 倍,比这三者水量还多一半。
碧波万顷的湖水,滋润着湖区 1000 万亩农田,养育着 1000 万中华儿女。每
年 5—10 月雨季汛期,洞庭湖接纳着长江上游大量的来水,为缓解长江下游的洪涝灾害,保障武汉重镇及湖区人民财产、生命安全,承担了巨大责任, 作出重大贡献。湖南人说,洞庭湖区是宝地;湖南人的心里,有着无数关于她美丽动人的传说。
曾几何时,洞庭湖的往日风采已大为失色。在那些向“荒山要粮”、大炼钢铁伐木为薪的年代里,长江上游的森林植被已遭受多次劫难,加之多年
人口膨胀,很多地方过度开垦,使得每当洪水季节,上游的水与泥沙俱下, 根据 1956—1977 年统计,每年约有 1.3 亿立方米泥沙淤入湖中。建国以来,
整个湖底已平均淤高了 1 米多,在西洞庭湖一些地方淤泥竟达 12 米高。
洞庭湖养育了人民,但是缺乏科学知识的人们,却不懂得该怎样珍惜她! 人们对这块宝地一次次掠夺性的开发,1958 年的“大跃进”,围垦湖泊、排水造田无疑是违背客观规律的蛮干。可是,这种恶作剧却始终在蔓延着,人们像贪婪的蛀虫蚕食着洞庭。仅 1985 年以来,在东洞庭湖围垦面积就达 130 万亩。
今昔洞庭面目已非,烟波浩渺的景色早已不常见。如今她已被分割成东和西洞庭、南洞庭、目平湖、七里湖等。在每年的枯水期,西、南洞庭湖已大部分是沙滩,只有几条洪水道还可以通航。现在,整个洞庭湖的水面面积已由 1949 年的 4350 平方公里、雄踞我国淡水湖之首,减少到只有 2691 平方
公里,退位为第二淡水湖。据 1977 年 2 月 12 日的卫星照片量算,当时枯水水面面积只有 645 平方公里。也就是,今日湖面只有解放时的 15%了。洞庭湖区南县的沧海桑田之变就是斗转星移的最好见证。历史上,南县本是一片陆地,随着洞庭湖的扩大,南县逐渐被淹沉入湖底。而今,洞庭的淤泥、蚕食的湖岸,又把南县托出水面,使它重新变为陆地。
可叹!不到半个世纪,闻名于世的八百里洞庭,已萎缩成了一个冬陆夏水的季节性湖泊。难怪人说:“上了年纪的人,可能看不到三峡工程的峻工, 但很可能看到洞庭湖翻个个儿,水陆变位,沧桑巨变!”国内一些权威学者预测,再过五六十年,昔日的洞庭湖水,将只能到我们的残梦中去寻找了! 美好的预测,是人们的企盼;忧患的预测,给们以责任,这责任、这重担, 义不容辞的属于中老年人,更属于今天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