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峰异石云集的美景

1794年,刘恕成为了东园的主人。刘恕成为园主后,开始了对东园的修复和扩建,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在1798年,东园的修复和扩建终于完成。

重修完成后,因园内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又以其中多植白皮松,故名寒碧庄。又因为属于刘家所有,故又称“刘园”。

刘恕一向爱石,有人形容其是“千金一石不为痴”。在刘恕治园的20多年里,刘恕搜寻了玉女、箬帽、青芝等太湖石,称为“十二峰太湖奇石”自号“一十二峰啸客”并撰文多篇,记载寻石经过,抒发仰石之情。同时邀人绘画、题字、作记,然后移入园内。

印月、青芝和鸡冠三石位于濠濮亭曲溪楼前,三石都高不过3米。印月临水,石中有一天然涡孔,其倒影落在池中如一轮明月,刘恕曾经作诗描述道:

凌虚忽倒影,恍若月临川。

青芝的形状形如刘恕诗称“拟断白木鑱”,只是颜色万古长青,后来唯其顶上横加了一块湖石。

累黍石位于五峰仙馆北面,还读馆西面,当窗而立,高3米有余。累黍石上布满黄色结晶颗粒,可谓“累处直疑从黍谷”,和还读我书斋之名相得益彰。

猕猴和仙掌位于五峰仙馆北面庭院花径之上,仙掌居中,猕猴偏西,两石高两米左右。从五峰仙馆内朝北望之,猕猴峰如一老猿,抓首弄耳蹲立于白皮松下,身上毛发也依稀可辨,真有点“似戒飞腾学静观”的味道。

一云峰位于在明瑟楼南的假山中,石上镌有“一梯云”3字,其侧隐约可见“一云峰”3字,峰高丈余,屹立于假山石径旁,如云似帆。

篛帽倚立在冠云峰旁东侧,石高不过丈,石上部形如箬帽,故有此名。石背面镌有刘恕所题“篛帽峰”字。

可惜此峰曾折裂,人们用铁搭连之,暗合清代学者潘奕隽诗“不必低头效苦吟”之句,真是恰如其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拂袖在东园一角,石上攀附凌霄一株,石高约一丈,其身拂出一角如古人袍袖,故有此名。清代学者潘奕隽有诗道:

介石心原不染尘,餐霞几岁学修真。

浮邱把袂还招手,同调应呼澹荡人。

玉女在“绿荫”西墙边,青枫下,石高不满丈,前临荷池,雾鬓风鬟,素裳曳地,亭亭玉立,如一美人,故有此名。

奎宿在曲溪楼前濠濮亭旁,石高两米余,貌不惊人。唯其形状与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奎宿形状极为相似,故称奎宿。在最早的天文著作《石氏星经》中有关于奎宿的描写:

奎十六星,形如破鞋底,在紫垣后,传舍下。

刘恕还喜好书法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几百方条石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后来保存的书条石,基本是刘恕留下的。

刘恕还遍请当地名家,集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对东园故址改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经过刘恕的重修,刘园虽然比东园增加了建筑,但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静之趣。当时园林有内园、外园之分,内园即刘恕住宅部分,外园即园林部分。

刘园中建有古木交柯、还读馆、卷石山房、明瑟楼、绿荫、曲溪楼、掬月亭、含青楼、垂杨池馆、个中亭和半野草堂皇等。

古木交柯位于园林的东南方,是一个幽僻的小庭院。此处虽无奇峰秀石,但高墙下用素砖砌筑的花台上山茶怒放,柏枝凝翠,红绿相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粉墙上嵌有“古木交柯”砖匾一方,但后来由于岁月的洗刷,旧题已久摩灭。存留下来的是后来盛康为园主时补书的,在题名的左边有跋文:

此为园中十八景之一,旧题已久摩灭,爰补书以彰其迹。丁巳嘉平月,道荪郑思照识。

郑思照为盛康幕僚,在后来的1910年曾测绘《苏州留园全图》,补书时间为1917年。

在古木交柯的花台中原有古树两棵,一为古柏,一为耐冬,耐冬即为山茶一种。但是两树都已死亡,只是古柏虽死,但躯干还在。后来为正其名,又移栽了古柏和耐冬两棵,形成景观。两树交柯连理,红绿相交。

古木交柯花台虽为砖砌,但造型古朴典雅,别有风味。此处仅植两树、置一匾,就构成了一幅充满生趣、耐人寻味的图画。

这里运用了传统国画中最简练的手法,以墙作纸,化有为无,化实为虚,使整个空间显得干净利落、疏朗淡雅。

还读馆即存留下来的还我读书处,位于五峰仙馆的北侧。“还读馆”这个名称来自于晋代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还读我书斋所在的地方从前是书斋,刘恕建筑为楼,时称“还读馆”,后来盛康为园主时称“还读我书斋”。

卷石山房即存留下来的涵碧山房,位于古木交柯的西北方,东面紧靠明瑟楼。刘恕为园主时称“卷石山房”,后来盛康为园主时名“涵碧山房”。“涵碧山房”这个名称来自于宋朱熹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

涵碧山房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两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为名。

涵碧山房建筑三间,因建筑前临荷池,故通常又称荷花厅,清代文学家俞樾《留园记》中的“凉台燠馆”即是指此。

“明瑟楼”这个名称来自于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木明瑟”之句。此处环境雅洁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有此名。

明瑟楼为两层半间,卷棚单面歇山造,楼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楼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边一峰屹立,上镌“一梯云”3字。楼梯面东墙上,有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的“饱云”两字砖匾一块。

绿荫的建筑临水而筑,取元末诗人高启《葵花诗》中“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为名。轩南庭院墙上有石匾嵌于其上,有清代史学家钱大昕书“花步小筑”。绿荫建筑的西侧原有一株古枫,小轩笼罩在树荫下,故有此名。

曲溪楼也是临水而建,紧挨着濠濮亭,为两层单檐歇山式建筑。楼只有前半部分,下为过道,狭长,进深仅3米左右,南北长10多米。

掬月亭即存留下来的濠濮亭。濠濮亭为方形四角单檐歇山式建筑,其北挑出水面而筑。刘恕时称此亭为“掬月亭”。后来盛康为园主时名“濠濮想亭”,后易名濠濮亭。

含青楼即后来远翠阁,位于还我读书处的西边。唐朝诗人方干有诗道:

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

诗与景符,故有此名。刘恕时曾名“空翠”,后改名“含青楼”,后来盛康时名“远翠阁”。远翠阁实质上为楼,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两层,单檐歇山造。

从曲溪楼北行,有水榭名“清风池馆”。清风池馆的建筑为水轩形式,单檐歇山造。刘恕时称“垂杨池馆”,后来盛康时改名为清风池馆,昔署匾为“清风起兮池馆凉”。

清风池馆傍水池东侧而筑,开敞不设门窗,清风徐来,分外舒适。清风拂面,池水泛起粼粼碧波,池馆变得清凉爽人。这里有一副楹联为:

墙外春山横黛色;

门前流水带花香。

楹联的落款是:“杨沂孙题留园清风池馆”。此为旧联借用,篆书。挂在清风池馆内,联语和环境相符。上联咏远借之景。黛色,就是深青色,是远山的天然美色。

下联咏近观之景,似轻柔明透的流水,还有醉人的花香。山水本是自然界中富有魅力的基本景观,联语还赋予它们以丰富的感情。“横”和“带”两字突现了山水之性格、神采,有妙造自然之趣。山水与人们的感情相交流,引起人们更美的遐思。

此处还有一幅清代书法家杨沂孙的楹联。楹联道:

松阴满石闲飞鹤;

潭影通云暗上龙。

楹联的上联咏景色之清幽。松枝虬干,浓阴泻地,奇石蔽日,而清腥秀逸、体态翩翩的飞鹤悠闲地在池边活动。由于仙人骑鹤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人们往往将鹤与神仙隐士连在一起,因此寻常之景被寓超凡脱俗之趣。

下联咏水潭倒影之奇妙。楼台亭阁、绿树浓阴、白云、艳阳、松影,全都倒映入清潭,微风乍起,随波荡漾,美如神话中的水晶仙宫。这里“上龙”是指松影,将松树比作龙蛇或龙影在古代诗作当中运用十分广泛。

水光、树阴、闲云和飞鹤,虚实、静动交相辉映,使人心灵愉悦,尘念烦忧尽去,富于佛家禅机悟趣。

个中亭即存留下来的可亭,位于涵碧山房的北边。在亭中南望,“涵碧山房”与“明瑟楼”形如一艘航船,停泊在水边。整组建筑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布局,给人既有变化而又美观自然的感受,体现了中国山水画法中主景偏右的传统手法。

可亭为六角,飞檐攒尖,刘恕时称“个中亭”,后来盛康时称“可亭”。可亭楹联可亭处有多幅楹联,其一为:

园古逢秋好;

亭小得山多。

楹联的落款是:“郑文源题留园可亭”。郑文源的题联还有一处:

园林甲天下看吴下游人载酒携琴日涉总成彭泽趣;

潇洒满江南自济南到此疏泉叠石风光合读涪翁诗。

此联的落款是:“郑文源题留园半野草堂”。

此联后来被悬挂于可亭。联中的彭泽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故世称“陶彭泽”。涪翁指的是北宋诗人黄庭坚,黄庭坚曾被谪涪州,自号“涪翁”。

此联的上联赞美苏州园林之美、游人之盛、情趣之雅。联中所引用的陶渊明,表现出一种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下联叙作者行迹,咏疏泉叠石之美景。联语将园林山水之美和黄庭坚的写景诗并称,景美诗美,相得益彰,令人回味。

可亭处的楹联其三为:

水转桐溪约秋禊;

路寻花步赋春游。

楹联落款是:“佚名题留园可亭”。

对联中的秋禊,是指古人于夏历七月十四日临水祓祭,以清除不详,称为“秋禊”。联中的花步亦称“花步小筑”。

可亭处的楹联其四为:

唯曰进德焉修学焉是在我尔;

从慈永安矣其乐矣盖有天乎。

楹联的落款是:“俞樾题留园可亭”。俞樾是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他一生著述不倦,主要著述有《春在堂全书》、《小浮梅闲话》、《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杂钞》等。

俞樾曾经与留园主人盛康是好友,和盛康相比,俞樾在官场显得不是很得意,而他离开官场专心于学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这副楹联中,人们能够看到一代国学大师修学、修德的崇高品质。

可亭处假山与“涵碧山房”中间仅一池相隔,形成南北对景。假山旁有古老银杏两棵,树冠相连,浓荫蔽日。

可亭处假山沿池呈东西走向,长36米,南北宽14米,高约4米。山间有石径二条,一条往上至可亭,一条沿池高低曲折至小蓬莱曲桥。

从1789年清代举人王学浩所绘园林图中能够看到,最初的假山为平冈小坡,上置茅亭一间,颇有山林风味。

后来,经刘恕修建,把其他废圃中搜罗来的零星湖石夹杂黄石掇叠于此,以造就池对面“卷石山房”相适称的景观。

[旁注]

太湖石 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石头。太湖石是一种包涵历史文化的东西,是中华赏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潘奕隽(1740年~1830年),清代著名书画家、藏书家。字守晟,一作守愚,号榕皋,又号水云漫士、三松居士。1762年中举,1772年进士,官户部主事,充方略馆总校官、四库全书馆分校官,官内阁中书、文渊阁检讨。

奎宿 二十八宿中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参,觜中的奎。属木,为狼,为西方第一宿,有天之府库的意思,故奎宿多吉。

《石氏星经》 我国战国时期魏国天文学家石申的著作。据南朝时代梁阮孝绪的《七录》说,石申著《天文》八卷,这大概是石申著作的本名,大约在西汉以后才被尊称为《石氏星经》。

书条石 刻写历代名家的题词和诗文的石壁或石头,称作“书条石”,属于传统文化或书法艺术的范畴,旨在介绍书法,一般都由著名书法家书写,巧匠高手摹刻,被称为“双绝”。在建筑艺术上占有一定位置,是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晋代 我国历史上9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265年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后迁都长安。316年灭西晋。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两晋总历时156年。

北魏 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北魏,拓跋魏,元魏。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郦道元(约470年~527年),字善长。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博览奇书,撰《水经注》40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水经注》 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方干(809年~888年),字雄飞,号玄英,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去世后,门人相与论德,谥“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

杨沂孙(1812年~1881年),清代书法家。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1843年举人,官至凤阳知府。杨沂孙以篆书著称于世,行书较罕见,但也写得很好。

禅机 佛教禅宗和尚谈禅说法时,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使人得以触机领悟。也指能以发人深省富有意味的妙语。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1067年中进士,曾担任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等职。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

祓祭 我国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属于一种感生巫术。祓除的用意,在于闲春水荡涤不洁,祈求生育。这种巫术原本是施于女子的。

举人 本谓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王学浩(1754年~1832年),清代画家,字孟养,号椒畦。1786年举人,为人恬澹旷适。对于画作用墨能入绢素之骨,比人深一色。晚年专用破笔,雄浑苍老,脱尽窠臼。画格为之一变。著有《山南论画》,立论精当。

[阅读链接]

留园书条石在苏州园林中数量是最多的,其中绝大部分为清嘉庆年间,刘恕为园主时从别处寻觅所得,还有一部分系园主家中的历代收藏。

留园的书条石品质也较为上乘,园内廊长壁多,为安置书条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内容主要是介绍书法,法帖大都集自南派著名帖学诸家,从晋代的钟、王,至唐、宋、元、明、清共有100多位书家珍品。包括历代名人法帖真迹和古旧拓本,由著名工匠勒之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