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之母——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东北街,始建于明代,为江南园林的代表。存留下来的拙政园面积达5.6万平方米,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

拙政园这个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和曲水之趣著称。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被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

拙政园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被称为我国四大名园之首。并且,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的著名事件都曾围绕拙政园发生,更加为这座古园林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诗画隐喻中的明代建筑

在1505至1521年的明代,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来到苏州,购地修建了一个园林,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为“拙政园”。

据史籍上记载,王献臣曾委托画家文征明做最早的设计,并存文征明的画作《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及手记《王氏拙政园记》和《拙政园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画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

根据文征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的描述。一开始建造此园时,文征明就发觉这块地并不太适合盖相当多建筑,因为这块土地地质松软,积水弥漫,而且湿气很重。

因此,文征明以水为主体,辅以植栽,因地制宜设计出了各个景点,并将诗画中的隐喻套进视觉层次中。

园中后来一直留有许多文征明的对联与诗,其中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最能带表此园的意境。

此外,园中所栽种的紫藤相传是文征明亲手种植。由此可看出文征明相当喜爱植物,并且据在园中,超过一半的景,都与植物和植物本身的意涵有关。

当时刚刚建成的拙政园,规模比较大,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池广林茂,有倚玉轩等建筑。

倚玉轩又称南轩,位于远香堂西侧临池,是四周带廊的三开间小轩,主向朝西,与旱船香洲隔水相望。步下三级石阶向北,即是兰曲平桥,向南有游廊,通向小飞虹廊桥。

这一带曲廊弯环回转,形成一曲尺形的小庭院,院内原先植青竹数十竿,青竹在诗人笔下有碧玉之美称。成园之初,文征明《拙政园图咏》中曾有“倚楹碧玉万竿长”之句,轩之得名亦源自此。

小轩东廊直接主厅北边的大月台,与之成掎角之势,是拙政园中部名景之一。

清代学者曲园居士俞樾当年游园后曾为园主人题写小篆“听香深处”4字,额悬于轩西向廊内,并评说:

吴下名园以拙政园为最,其南一小轩,花光四照,水石俱香,尤为园中胜处。

后此匾遗失。小轩在建筑上也颇有特色,为了方便赏景,共有3个出口,除西向主门外,南向、东向的轩廊上均有出入口,堪称处处邻虚。屋顶为歇山构造,曲线优美,歇山山花探入水面,从对岸山岛看来,其倒影上下相衔,分外姣好。

王献臣所建的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王献臣死后,其子将园卖给了徐佳。徐佳是紫芝园主徐封之弟,也是另一名园“东园”主人徐泰时的堂叔父。

拙政园被徐佳所得后,徐佳以己意增损其中的建筑和布局,使园林失去了原本的意蕴。此后,徐氏家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后来,徐氏家族衰落,拙政园也逐渐荒废了。

到了1631年,已破落近30年并荡为丘墟的拙政园东部园林为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王心一善画山水,他购买到这片土地后,开始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在1635年落成,取名为“归田园居”,从此,拙政园便成为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园林。

王心一所设计的“归园田居”大致位于存留下来的拙政园东园。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穿过兰雪堂,即可进入了园内。

据史料记载,当时东园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

兰雪堂是拙政园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

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最初的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

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

存留下来的兰雪堂为三开间,坐北朝南,“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涵青池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和联壁峰。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

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峰下有洞,为“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

芙蓉榭建于水边,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

拙政园的芙蓉榭面临广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凭栏四顾,可见满池青翠,粉黛出水,风流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风骤起,掀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意境非常优美。

放眼亭为拙政园东部的最高点。登放眼亭,远可望园外闹市,近可观园内山水楼台。在园主王心一的《归田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

渡涧盘旋而上,是为紫逻山,以言其石之色也。上有五峰,曰紫盖,曰明霞,曰赤笋,曰含华,曰半莲,又谓之五峰山,有亭曰放眼。

这样的文字像图解说明如数家珍。虽然文中的五峰早已消失,而放眼亭一直浮在山顶,像一面不倒的旗。

东园西北土阜上是由黑松、枫树和杨树组成的树林,林西为秫香馆。秫香馆原为秫香楼,秫香楼早已颓圮,存留下来的秫香馆为园林的茶室。

秫香馆为单檐歇山结构,面阔五间。屋柱都移在外部,形成围廊,两侧有短窗,前后正中设落地长窗。

馆内落地长窗裙板及夹堂板上,刻有48幅黄杨木戏文浮雕。图案为明代风格,有“状元及第”、“洞房花烛”等场景,还有《西厢记》中的“张生跳墙会莺莺”、“莺莺拜月”、“拷红”和“长亭送别”等,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

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旁注]

御史 史,是我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潘岳 即西晋文学家潘安,30余岁出为河阳县令,令全县种桃花,遂有“河阳一县花”之典故。潘岳在任上有政绩,太傅杨骏引岳为太傅主簿。在文学上,潘岳与石崇、陆机、刘琨、左思并为“金谷二十四友”,潘岳为其首。

俞樾(1821年~1907年),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曾任翰林院编修。后罢官,移居苏州,潜心学术。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

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由于篆书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所以古代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漆雕 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也叫剔红,其技艺始于唐代,工艺流程极其复杂,用时很长,因此大型漆雕也极其昂贵,在古代也一直是皇室贵胄的陈设品。漆雕与湖南湘绣、江西景德镇瓷器齐名,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

歇山顶 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我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和庑殿顶第二檐大致相同。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及第。在隋唐时期只用于考中进士,后来在明清时期,殿试的前三名称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西厢记》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阅读链接]

拙政园最早的设计者文徵明是明代著名山水画家,“吴门画派”的领袖,在我国山水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文氏的山水画作品中,以园林为题材的创作占有很大比重,这与明代苏州园林文化的影响以及文氏个人以“造化为师”的艺术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在文徵明的园林题材绘画作品中,《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堪称精品。在这幅图册中,对当时拙政园中的各个景点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刻画,画后均题诗一首,与所画内容相得益彰。

图册中的拙政园以水景为主,园内建筑稀疏,是一座茂树曲池,接近天然风光的自然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