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沃伦·布菲特的的投资之道

沃伦·布菲特是 1993 年《福布斯美国 400 大富豪》榜的首富,这位 60 出头的投资家凭借其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及独特眼光与电脑奇才比尔·盖茨在“FOrber 美国 400 大富豪”榜首位置上轮流坐庄。

沃伦·布菲特是一个老实人也可以出人头地的明证,这位出色的投资天才喜欢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他身旁没有大批谄媚的追随者,也没有保缥为他对付来找麻烦的人。

布菲特的确没有富豪的派头,他自己开车,住普通的房子,一年到头难得休假。他的好友孟格尔说:“沃伦总是那样开开心心,原因之一是他表里如一。”

沃伦·布菲特的投资哲学也如同他的处事之道一样简单而实在。代表美国中西部人精髓的布菲特的思想核心是:他以十分实际的语言,而非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去思维;他不买卖股票,股票是抽象的;他买卖的是生意——或者不能全面收购的生意的部分。用他的话说:“我无意尝试和参与某些全国性的大潮流”。

他之所以看不起华尔街钟爱的潮流、概念和口号,原因之一是他认识到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无论是他还是任何人,都不能预见未来;他内心充满的自信也是原因之一。

他没有那种令许多商人和金融家永远营役于交易桌旁、不断卖出买入的那种心理需要。当他相信某一支股票的时候,并不强求在市场上抢着吸纳来证明自己的判断准确。

大投资家、商人是天生的还是培养出来的?就布菲特这个例子而言,答案似乎是前者。他在童年时代就已经做起小生意来,向他祖父的杂货店买可口可乐,再转卖给邻居。

20 岁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时候,他开始研究保险业。他的教授兼偶像本杰明·格雷厄姆当时是华盛顿市政府公务员保险公司的主席,布菲特为了进一步了解老师所投资的公司,某个星期六便摸是该公司的门去,刚好碰着负责财务的副总裁,后者给他上了一节足足 5 小时的课,从头到尾解释保险业的运作。

那光景,布菲特手头上大约有 9800 美元的资本,他把其中的 3/4 投资在政府公务员保险的股份上。“这家公司卖的保险远比一般保险公司便宜,盈利率仍有 15%左右。

它的承保费用当时大约是 13%,一般公司的却高达 30~35%。因此,“这家公司在竞争上很有优势,而且它的领导人又是我心目中的神。”

在那些日子里,跟他年纪相仿的人都只管读运动体育新闻和神秘小说, 布菲特却大啃金融学书籍。后来当他任职于其父在奥马哈的股票经纪公司的时候,经常抽空跑到内布拉斯加州首府林肯市,去翻阅各种会议报告和保险业的统计资料和历史。“我要找的不是经纪人的报告什么的,我只看原始的数据,而且愈看愈兴奋。我发现堪萨斯人寿保险的市盈率是 3 倍、西方保险

证券的只有 1 倍等等。我当时的本钱老是不够,又不喜欢借钱,所以买入的股票总是放得过早,转购其它股份。”

尽管因为资金短缺而不能收放自如,布菲特的钱还是越赚越多。

1974 年股市暴跌,使道琼斯指数从高峰下泻近 50%,这对于布菲特来说

是一个施展拳脚的绝好的机会,自那以后,他就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投资上, 热切地寻找捡便宜的机会。

一向顺水行舟的布菲特利用 BH 公司作为基地去满足他对股票的热衷,在道琼斯不到 1000 点的股市上纵横开阖。渐渐地布菲特发现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理论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的股票市场。

布菲特初出道之时,一成不变地遵照老师定下的那套着眼于量的投资规则。格雷厄姆认为以低于其运营资本的价格购入某股份,不但保证不会亏本, 还有可能赚钱。

他当时买入的包括一家无烟煤公司,一家风车公司,一家或甚至不止一家电车公司的股份。但是,由于这些行业都是没有前途的死行业,股份价贱如浪,只跌不涨。

60 年代中期,他收购了马萨诸塞州一家走下坡的纺织公司。如果光看资产负债表的话,以为是做了笔好交易,但实际却不是那么回事,资产根本不像表中说的那么有价值。布菲特原以为还说得过去的公司实际上糟糕透顶。一系列的赔本买卖使布菲特吸取了教训,他渐渐开始意识到光从数字上

来评价一家企业的投资价值远远不够。资产负债表并不能显示企业的潜在有利因素,例如有价值的商标或销售市场上的有利地位等。

后来他在《华盛顿邮报》等被低估的公司上的投资大有所获,其原因不是这些公司拥有大量现款和实际资产,而是因为他们有着股市不承认的许多宝贵的特许经营权。就这样,布菲特在实践中修正了老师格雷厄姆的观点。

格雷厄姆用数量来衡量一宗生意的好坏,而布菲特则着眼于质量,因此, 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应是在未来能源源不断产生现金收益的公司。

布菲特在美国投资市场的巨大成就使人们急于想知道他有何种秘密武器。其实,也许越是真理越明了,跟他崇拜的两位前辈——格雷厄姆和大名鼎鼎的英国经济学家兼出色的股票投资高手凯恩斯一样,布菲特相信投资的不二法门是在价钱好的时候,买入好公司的股票,而且有多久便持多久,只要这些公司保持良好的业绩,就不要把它们放出去。

布菲特不像乔治·索罗斯或米盖尔·斯坦哈特那样的股票投机者,设法去预测市场的时机和走势的变化。

相反,他信奉凯恩斯的思想:不要试图去想透市场在搞什么,而应该把精力集中于熟悉的生意上。当你对一门事业一无所知时,多元化是一个保险的办法,但若觉得自己有把握的话,多元化就会大打折扣。布菲特的基本规则是:不要把太多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且要精挑细选。

然而布菲特也走过弯路。

BH 公司的副主席、布菲特的好友查理·孟格尔就曾经劝说布菲特不要陷于格雷厄姆所谓便宜货的观点。

说到底,弟子要青出于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布菲特崇拜的格雷厄姆只希望能以贱价收购清盘的公司,不过孟格尔最终还是说服了布菲特,使他远离拣便宜货的老路子。

如今,布菲特已经了解到,一旦发现一盘由第一流的人才经营的好生意, 即便是当时看来价格已经很高,这种稀有的组合极具投资价值,也还值得花重金购买的,可口可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另一点上,孟格尔可不用强求,布菲特与他早就英雄所见略同了:他们都相信一家出色的公司的股票值得长期待有,只要其业绩保持水准,无论

其股票升得有多高,都不应该出售其股份。资金总要再投资,要是出售一支上乘的股份,再去买入较上乘的,那又何苦来哉?

布菲特表示他会紧握手头上三只传媒股不放,即《华盛顿邮报》、Capital Citis/ABC 和《水牛城新闻》。他的分析如下:“电视是一门愈来愈困难的生意,但只要有优良的管理班子的配合,仍是大有可为的,可以带来丰厚的现金收入。《华盛顿邮报》拥有第一流的人材,是一份实力雄厚的报纸,其新任主席唐·格雷厄姆会成为一位杰出的领导人,该报三代相袭,是家传事业的成功例子。”

尽管因狂炒股票而赚钱的大有人在,布菲特依然我行我素,紧抱他的投资于业务而非股票的哲学不放。他曾对《Forber》表示:“我是个较成功的投资者,因为我是个生意人;我是个较成功的生意人,因为我是个投资者。”

这句乍听来有点隐晦的话,寓意其实根深:做生意与搞金融是两种关系密切得不可分割的活动。我们可以把这作为布菲特的信条,虽然他本人不会用信条这个字眼。

尽管布菲特对于 BH 公司持股的如吉列、所罗门、美国空运等每月举行的董事会议从不缺席,并且也参与讨论领导层接班的问题,可能的收购行为及其他重要事宜,布菲特不会尝试插手经营其它投资的生意,这也许是投资人与生意人的一条细微分水线。

布菲特的性格与投资手法都别具一格,这一点,布非特深受他的父亲及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影响。布菲特的父亲霍德华曾经是股票经纪人,也做过国会议员。霍德华先生对他的儿子的教导是不要做可能成为头条新闻的事。霍德华先生稳健的作风成为布菲特为人处世的榜样。

而格雷厄姆给予布菲特的则是“一个投资的知识思辨架构、性情气质方面的榜样、不受群众影响、不怕股价下跌的能力。”格雷厄姆给予布菲特的教训是:适当的气质加上适当的知识思辨结构,行为就不会违背理性。

布菲特只做有把握的生意,近年来,投资外国股已成为华尔街的一种流行热潮,但布非特似乎无动于衷,除了在著名的国际啤酒厂商 Guinnessple 有股权以外,再也没有投资在其它的外国股上。布菲特自有道理:面对几万亿美元的美国投资市场,何必标新立异,舍近求远呢?

一些聪明的投资人爱说他们投资于人才而非业务。对此,布菲特特是这样的认为的:当一位公认出色的经理接手打理一盘公认蹩脚的生意,这盘生意的声誉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布菲特不重视人材。

他本人就十分佩服 Capital Citis ABC 的托马斯·墨菲和富国银行的卡尔·理查得,BH 在这两家公司都占有重要股权,布菲特也清楚地知道当可日可乐的主席戈伊祖艾塔和总裁科奥夫在 1980 年中加入领导层之后,发生了怎样巨大的变化。

但是,布菲特的投资不单只看重人材。试想,如果把可口可乐公司的科奥夫调到一家卖天线的公司,未必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菲特凭借高超的投资手段聚集惊人的巨额财富,并且这笔财富还将以年增长率 25~30%的速度递增。

1993 年,他手头上的 BH 公司的 42%股权,就值 83 亿美元。他这家投资公司的股份每股市值 1.66 万美元,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中最昂贵的一种。

该公司拥有美政府公务员保险公司的 48%、一家庞大的保险公司、出版广播公司 Captial Cities/ABC,的 18%、吉列刀片的 11%、联邦住宅贷款

按揭公司的 8.2%、富国银行的 12%、可口可乐公司的约 7%、《华盛顿邮报》的 15%、通用动力公司的 14%、华尔街大证券行所罗门公司有持票权股份的 14%等等。

该公司还持有许多较次要的股权,不胜枚举。还值得提到的是布菲特在1977 年以 3250 万美元购人的《水牛城新闻》,该报现在每年的税前盈利比他当日的买入价还要高。

我们也可以肯定,这位现年 63 岁的大富豪日后遗下的慈善基金,会使洛

克菲勒、福特或卡耐基等著名基金相形见绌。在过去的 23 年中,布菲特的投资令他的财富每年平均增加 29%。他今后大概不能维持如此高的增长率,就算是 15%吧,但即便真是 15%,只要他多活 20 年,他的布菲特基金就会上升到 1000 亿美元以上。

对于布菲特百年之后,这笔基金的处置问题,他是这样打算的:他将找几个极为出色、十分有智慧的人来管理他的基金,至于基金的用途,控制核武器的扩散是其中之一;另外,他认为急待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控制人口膨胀。布菲特处理其基金的方式与其讲究实际的性格十分吻合。

但是不管这笔巨额财富如何运用,有一点可以确信:布菲特作为一位成功的投资家给予世人的启发与指导的意义不亚于他创造的巨额财富。

讨论:

①凯恩斯对股票市场的观点,你认同吗?

②布菲特如何看待自己所投资的公司及领导人?

③如果你像布菲特一样成为一家大投资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人,你将树立什么样的投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