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小赖宁”
——苏成
悠悠黄河,流映过无数千古人物,巍巍陇原,印证着众多英雄业绩。1989 年 2 月一个寒冷而肃穆的日了,在黄河岸边的兰州市南湖公园里,一位落水
的解放军战士得救了,而一位年仅 9 岁的少年却闭上了他那花朵般的眼睛。黄河岸边的”小赖宁”——苏成,用自己的幼小的生命换来了他人的安全和幸福,在西北风的呜咽和黄河的叹息中永远地走了,但他的纯洁、善良;他的勤奋、朴实;他的优秀品德、崇高理想;他的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却象一串串鲜花,盛开在他的亲人、老师和同学们心中,使大家难忘他的音容笑貌,举止言谈。
认真读书给他插上了理想的翅膀,罗盛教的故事使他暗下决心做一个叔叔那样的人。
苏成从小爱学习,爱看书。课堂上的他总是用心听讲,不懂就问,有见解就抢着发言。课后的苏成,在完成自己的作业后,又乐于帮助其他同学攻克难题,完成作业。
苏成学习一丝不苟,平时从不请假。但 1988 年 1 月的一天,苏成感冒发烧,又头痛又呕吐,吃不下饭。虽然妈妈让他抓紧看病,又吃药又打针,可恰巧正赶上期末考试。妈妈劝他在家养病,以后再补试。他说:“不,我能行,您向老师请个假,就说我一大早打完针,就去考试。”妈妈没办法,只好按他说的做。可不顺利的是,考试那天早上,村里的医生正好出诊不在, 妈妈背着苏成没打上针。眼看就要八点半了,离考试时间还有半个小时,苏成很着急,就劝妈妈说:“妈,咱们不等了,我先去学校,考试完再打针。”
妈妈看着他消瘦的面颊,不忍让他去考试,但她怎么也说服不了坚强的儿子。结果,苏成以他顽强拼搏的学习劲头经受住了考验,他这次带病考试成绩竞获得 90 分。
二年级上思想品德课,当刘老师问大家,“你长大了干什么”时,苏成吐露出他的理想:“我长在要当一名解放军,保卫祖国。”
苏成上三年级第一学期时,班主任、语文老师刘菊香给他们讲了课文《罗盛教》,并组织他们展开讨论。在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如何学习罗盛教破冰救人的英雄事迹的时候,苏成说:“我也要做罗盛教那样的英雄,遇到事也要像罗盛教叔叔一样去做。”
农村广阔的田野陶冶了少年苏成,他热爱劳动、诚实上进,永远想着他人。
苏成从小很懂事,很勤快,见了长辈有称呼,有礼貌,见了比他小的就爱护、关心。四、五岁的苏成,就懂得如何尊敬爷爷奶奶了。往往是爷爷从地里回来,他就递一条毛巾给爷爷擦汗,奶奶身体不好生病时,他就给奶奶端上一碗热汤。
苏成爸爸犯有腰病,弯不下腰,干不了重活,苏成就处处想着这一点, 对爸爸很体贴。一次,他和爸爸一起清理菜地里的垃圾,爸爸累了,苏成就说:“爸爸,您歇着,我一个人干就成了。”看着儿子将一片片松叶、废纸拣到一起用火点着,火光映红他那满是汗水的脸颊时,爸爸的眼睛也被泪水模糊了。
苏成不仅在家扫地、洗碗、抹桌子,而且在外面,在学校里也时时表现
出他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的优秀品德。
有一天,邻居阿姨外出,怕小孩子出门乱跑,就将孩子反锁在家里。阿姨办完事回到家门口,才发现忘了带钥匙。她一个劲儿地喊孩子,里面不应声。她怕孩子发生意外,急得在门口团团转。正巧这时苏成背着书包回家, 看到这情况,就说:“阿姨别着急,我翻墙进去,帮你开门!”
苏成劳动起来不怕脏、累、苦,也是张苏滩小学师生人人皆知的。学校为方便同学们洒地用水,在学校院子里修了一个蓄水池。因为很久没有清理, 沉积的淤泥发出一股股臭味。1988 年初冬的一个星期六下午,苏成搞完班级卫生,就悄悄挽起了裤腿,赤脚站在冰凉的泥水中,用簸箕一下一下刮起烂泥来了。
大家更忘不了苏成给班上的火炉配炉盖的故事。那是 1988 年入冬,三年级同学从总务处领了个火炉,由于火炉存放时间长而丢了炉盖,生起火来烟很大,熏得大家咳嗽不止,泪流满面,上不成课。大家都七嘴八舌地吵着, 唯有苏成说,“我有办法。”放学后。苏成一溜烟地跑进了村办水磨厂,找见了和爸爸一起干活的王树民叔叔,请他给做了两个圆圆的铁皮炉盖。从此, 班上的炉子有了炉盖,再也不冒烟了。
他懂得要做一个英雄,就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因此,他从不原谅自己的缺点,有错就改。
苏成牺牲时才 9 岁,他短暂的一生都是在孩提时代度过的,这就决定了他也少不了孩子们所有的淘气调皮。但苏成突出的特点是,犯了错误,愿意接受批评,并且能自觉地改正。
陇丰食品厂就在张苏滩村旁边,苏成和他的同学们经常上那儿去玩,也就闯了不少祸。
一次,苏成和陈军心血来潮,拿着弹弓对着陇丰食品厂传达室的玻璃一通乱射,被里面的保卫人员追出来抓住了。保卫人员要领着他俩去见家长, 苏成就说:“请你别跟我妈说,我再也不干这样的坏事了。”保卫人员见他俩认错态度好,就把他俩放了。事后,苏成再也没拿弹弓去乱打别人的玻璃。
1988 年刚开学的一天,杨志国忽然来找苏成,说:“有一笔大买卖,陇丰食品厂的好多瓜籽坏了,没有人看管,我们拿一点,里面有能吃的。”苏成、苏延吉耐不住诱惑,就跟杨志国一起去陇丰食品厂偷了一纤维袋瓜籽溜了回来。结果这事让刘老师知道了。狠狠地批评了他们,苏成深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说:“我一定改掉错误,做一名优秀少先队员!”
劳动人民家庭的淳朴教会他养成从小勤俭的习惯,但为了集体,为了他人,他甘愿献出自己一片赤诚的心。
苏成家经济情况还算不错,但爸爸妈妈从来对他没放松严格要求,从来没给过他多于 5 角钱的零花钱,使他养成了朴素、节俭的好习惯。
苏成 5 岁时,爸爸给他买来一个存钱罐,他就将爸爸妈妈给的零用钱全部积存起来。苏成牺牲后,父母清理他的遗物,发现存钱罐中竟然存了苏成一分一厘积攒起来的 19 块钱。
苏成在家不挑吃、不挑穿,他从小到牺牲,一直穿着妈妈做的布鞋,连双人造革的皮鞋也没穿过。但苏成遇到集体的事,却从来不吝啬,遇到别人的困难,都能慷慨解囊。
班里的同学杨志国、苏延吉因家里比较困难,上图画课没有蜡笔。苏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牺牲前的某一天,专门约了杨志国、苏延吉两位同
学用自己的钱,给他们俩各买了一盒蜡笔,还给他俩一人买了一块橡皮。1988 年冬天,一个又冷又黑的早晨,学校突然停电,同学们无法上课看
书。苏成跑了出去,到村里小卖部买了 15 枝蜡烛,给每个桌上发了一支,点了起来。顿时,三年级一班的教室一片光明,同学们欢呼着,沉浸在神圣而幸福的美妙境界中。
蜡烛,映红了同学们的脸,也温暖了同学们的心。
苏成就是这样,总是把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先人后己的思想,最后一次就体现在他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落水的解放军的光荣事迹上。这一次,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而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他用自己幼小的生命最终实践了少先队员庄严的队礼: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他,是黄河岸边的小“赖宁”;他,永远活在陇原大地千万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