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山下有个小科迷

——记 1991 年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张潮同学

1991 年,张潮被评为了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祝贺信络绎不绝,电影、电视等各新闻媒体对他进行了报道。于是我们也知道了这个越山下的小科迷,浙江省诸暨市牌头区越山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一付憨厚、朴实的模样。

张潮家后便是青青的越山,相传当年越王勾践劈石发愤兴国的地方。一家祖孙三代 6 口人,爷爷奶奶已年逾花甲,爸爸除了耕种土地,还会木工、泥水工,妈妈是料理家务的好手。祖传勤劳俭朴的美德深深影响着小张潮。小张潮的兴趣广泛,生活丰富多彩,不管做什么,他都有一股不服输的牛劲儿。

学校组织鼓号队,辅导员看他年龄小、个子矮、肺活量不足,开始没让他参加。小张潮不服气。他向老师借了一支号,在学校跟着号手吹,又把号带回家,站在屋后的山岭上练。早晨,人们还沉浸在梦乡里,他的号声就响了。夜幕降临,月上树梢,号声还在山岭回荡。他的精神深深鼓舞了其他号手,他不仅成了一名号手,经过不断苦练,还当上了鼓号队队长。

张潮勤奋学习,成绩总是保持全班首位。四年级的一次期中考试,他比第一名女同学少 1 分,他哭了。抹去眼泪,他认真分析了试卷,那一分是因为自己太粗心。他深深体会到,学习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于是对自己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期末考试时,他又夺得了第一。

张潮做什么事都认真负责、踏实肯干。节假日,他带着队员到敬老院服务,到军烈属家提水烧饭干家务活。春节到了,他买了红纸,写好对联,送到乡亲们家中。他和弟弟“承包”了维护门前一公里长的公路的任务,路面一出现坑洼,他们便抬来泥沙修补。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文娱活动,什么竟赛都有他。他既是班长,又是少先队大队长,班级、学校的许多活动让他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了小张潮的兴趣,锻炼了他的能力。1990 年 10 月,越山乡校少年农科院成立了,张潮被任命为少年农科院小院长。小张潮如鱼得水,活动的天地更广阔了。当了小院长的张潮可忙了,一方面带领队员学习科技知识,一方面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同时,还兼任科技咨询所所长, 为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咨询服务。

在这段时间里有一件事对张潮震动很大,促使他更深入地进行农科钻研。那是在春播育种季节,本村的张大爷在谷种里拌上磷肥。但是谷种撒到田里好些天了都不见发芽。张潮听了这消息,赶快来到张大爷家,帮着仔细一查,呀!张大爷把水泥当作磷肥了。

张潮看着那发不出芽的谷种,感慨万千。现在有多少农民和张大爷一样啊,农药、化肥及其它现代科技知识对他们既充满吸引力,而又显得陌生、遥远,多么需要普及农科知识啊!于是,他同咨询所的队员一起,认真分析、研究各种化肥、农药的特性、施用方法、药效期,然后,列成一张表,刻印成资料,挨家挨户送到当地农民的手里,帮助农民认识掌握常用的化肥、农药,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此外,他们还刻印了养鸡、养兔、蘑菇栽培、水稻常见病虫害及防治等资料,上门为农户咨询服务,对当地科技兴农事业起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一次,张潮从《浙江日报》上看到一条消息,“科学饲养循环一条龙” 用鸡粪喂猪,再用猪粪育蛆喂鸡。他便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养猪专业户何阿姨。起初,何阿姨不相信。张潮便和她商量,用她家的一头猪和学校饲养场的十二只鸡作试验。试验证明,这样既减少了饲料,又加速了猪和鸡的成长。何阿姨感激不尽,扩大了养殖业,成了“双养”专业户。

农科院的活动更增添了张潮对农业科技的兴趣。次,他提出要和爸爸比赛种蚕豆,爸爸笑着答应了。张潮在自留地里划出二小块地,精心侍弄起来, 等蚕豆开花快要结果时,他摘去了豆梢,让营养更多地输送到豆荚上。爸爸看见了,对他说别瞎忙,蚕豆是贱作场,种了就等着收获。可是收获时节里, 爸爸看着儿子比自己的大一倍的豆子时,目瞠口呆了,不由感叹:“你这小农技师还真不错。看来种地不用科学,而凭老经验是不行了。

张潮还在自己的试验田里种出了 20 公斤重的冬瓜哩。还同老师、同学们引进水稻品种进行培植,亩产超千斤。为了不再使用价格很高的进口喂鸡饲料,他和饲养所的队员们一起认真分析研究鸡生长需要的营养和《科学养鸡饲料配方 500 例》,结合当地农作物,反复试验、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 终于配制成功了新饲料“八味素”,这种饲料不但能促进鸡的生长,而且还对“鸡瘟”等鸡的常见病有预防作用。这些试验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张潮探索农科奥秘的积极性。

农业科学象磁铁吸引着张潮,张潮爱上了农业科学,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农业科学工作者。请听他的心声:“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祖祖辈辈那种一把锄头一把汗水耕耘土地的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只有依靠科技才能振兴农村,才能使脚下的这片土地有更丰硕的收获。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农民。”让我们一起期待他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