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瑰宝——民间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的一种。

它从题材上可分为人物、动物、景物及花卉、组字等,这其中既有展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也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涉及方方面面。它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彩色、套色、衬色、拼色等若干种。它从形式上分,有剪纸、刻纸、撕纸、烫纸和几种形式相结合等,多姿多彩。

剪纸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不但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也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贵品种。

周成王引发的剪纸艺术

那是西周王朝的初期,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年幼即位,并由叔叔周公辅佐。

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游戏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弟弟,并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

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

周公说:“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如实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传扬它。”

于是,周成王听从了周公的建议,把唐地封给了叔虞,叔虞日后也就被称为“唐叔虞”了。

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就是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当时称之为“剪彩”。

至西汉时期,人们开始用麻纤维造纸了。传说西汉时期的汉武帝非常宠爱他的妃子李夫人。后来李夫人不幸去世,汉武帝非常悲伤,卧不安席,食不甘味,简直思念不已。

这时,有个叫李少翁的方士前来拜见汉武帝,说自己能让汉武帝重新见到李夫人。李少翁就用纸剪了一个李夫人的影像,到了夜晚,他把影像放在一顶方帐中,并点上了灯烛,这里就映出了李夫人的影子!

在摇晃烛影中,李夫人隐约的身影翩然而至,又慢慢远去了。武帝痴痴地看着那个仿如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写下:

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这种用纸剪成人的形象,据说就是剪纸艺术的起源。

至魏晋时期,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剪纸的兴起。据记载,那是在东晋时期,每到农历二月初八佛的涅槃日,民间就流行剪通草花以献佛。

在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会时,佛教徒也往往把用丝织品剪成的花叶作为佛前装饰,用以招引善男信女,这就是我国民间剪纸工艺的先声。

至南朝时期,晋宜都郡守梁宗懔在他所著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我国南方的荆楚地区,就是后来的湖北、湖南省一带,流行一种“镂金剪彩”的习俗。

就是每年的正月初七,家家都用一些薄片剪彩成为人样,或采取镂刻金箔成为人样,用以作为屏风贴,或作为头鬓戴在头上,或把丝绢剪成花卉形的装饰用以赠送人。

特别是在立春这天,所有人都用薄片剪成燕子形状用以佩戴,并在身上贴着“宜春”两个字。这些民俗活动,促使剪纸艺术来到了民间。那时一般人家买不起“彩”或“箔”,就只能以纸代替了。

后来,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南北朝时期墓葬中发现的5幅团花剪纸。这些剪纸,都是将纸折叠数次后用剪刀剪出来的。

其中3幅为四面均齐的八角形、忍冬花形、菊花形等几何形团花,变化复杂,很有韵律感。另外两幅是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团花几何形内圈之外分别剪出12匹相对的马和16只相对的猴,造型非常复杂生动。

唐代以后,“镂金剪彩”的风俗仍然盛行。特别是每逢立春,人们就剪出各式各样的“幡”,就是用丝织品剪成的小幡,又叫“春幡”,或者剪出各式各样的“胜”,就是妇女用的一种首饰。

人们将人形的叫“人胜”,将几何形的叫“方胜”,有的像燕子,有的像蝴蝶,作为节日的礼物,或者簪在头上,或者系于屏风,以示庆贺。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人日即事》诗中写道:

文王喻复今朝是,子晋吹笙此日同。

舜格有苗旬太远,周称流火月难穷。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

独想道衡诗思苦,离家恨得二年中。

在宋元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剪纸艺术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的剪纸活动,除了立春,人日、元旦、端午、七夕、重阳等节令时也剪“春幡春胜”、“钗头彩胜”,并做成艾叶、花朵、仙佛、喜字、影戏、虫鱼、禽鸟、百兽的形状,簪戴悬挂以求平安,或陈列以“斗巧争奇”。

在当时,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剪纸生意的小手工业者,他们以剪纸生意为生。城市居民除了把剪纸作为节日的幡胜,还把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

这里的皮影、夹染刻版、陶瓷贴花等也大都用剪纸来做。甚至民间苦于久雨不晴,人们也用纸剪出手持扫帚的妇女形象以祈求晴天,并称作“扫晴娘”。

在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逐渐走向了成熟,并达到了鼎盛时期。凡是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的。

尤其是在清代,因为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了宫廷。

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用以作为洞房的神宁宫,墙壁都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

据说,有人用纸剪成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并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呢!

[旁注]

叔虞 称“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幼子,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是周代晋国的始祖,是韩姓的血缘祖先。在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后,就把唐封给了叔虞。

李夫人 西汉汉武帝时期人,倡家出身,父母兄弟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受到汉武帝的宠爱,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她生有汉武帝第五子刘髆,后被霍光追封为孝武皇后。

涅槃 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

《荆楚岁时记》 是记录我国古代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由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编撰。其中涉及民俗和门神、木版年画、木雕、绘画、土牛、彩塑、剪纸、镂金箔、首饰、彩蛋画、印染、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以及乐舞等。

春幡 就是春旗。旧俗于立春日或挂春幡于树梢,或剪缯绢成小幡,连缀簪之于首,以示迎春之意。女子立春所戴春幡,最早的形态是自然生长的花朵,后来人口繁密、都市社会形成才以布帛为之,甚至以彩纸充任。佩戴春幡,作为避邪之物,具有禳凶邪、求吉利的寓意。

立春 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喻义春季的开始,时间在2月3日至5日之间,该时太阳位于黄经315度。从这一天到立夏这段期间,都被称之为春天。此外,立春还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代表新的一年开始,因此立春又称“立春节”、“打春”等。

皮影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是我国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陶瓷贴花 是用粘贴法将花纸上的彩色图案移至陶瓷坯体或釉面。也称“移花”。是陶瓷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装饰技法。釉上贴花有薄膜移花、清水贴花和胶水贴花等。

[阅读链接]

传说在河北省蔚县,早年有个叫王老赏的人,他拜剪纸艺人周瑶为师学艺,很快就赶上师傅了。

周瑶动了个小心眼,只把染红胡子、白胡子手艺教给了徒弟,并在教染黑胡子时,对王老赏说:“你把染剩的杂色全倒进黑色里,过几天再染。”

王老赏挺听话,就按着师傅吩咐,把剩下杂色全倒进黑色里了。过几天,他发现黑色变得浓黑,没有一点杂色了,他高兴地感激师傅又教了他一种兑黑色的绝技。

王老赏就用笔蘸着黑色染胡子等干了往下揭时,却咋也揭不开了。他赶紧跑去问师傅,师傅却已经病逝了。因为周瑶染黑胡子的绝技没有传下来,后来的剪纸艺人只好把黑胡子做成整一块了,不敢往细里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