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赐钦定杨柳青

在元代末年的时候,战乱四起,有一位会雕刻的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见这里梨枣树木很多,适合刻版印刷门神纸马年画,便定居下来,逢年过节的时修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

至明代的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在那时,据说杨柳青年画的画样就有几千种。

在清代中期,杨柳青年画进入了全盛时期。当时杨柳青大小画店作坊不下20多家,从业人数不少于3000多人。

而其中从业最早,规模最大,声望最高的,要数“戴廉增画店”了。在那时,仅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

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2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后来,随着乾隆皇帝“充军”路过这里,杨柳青年画更是被国内闻名,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清代的乾隆皇帝,是个喜动不喜静的人。据说,他要拆东陵盖西陵,被刘罗锅奏了一本,说按照“大清律”,偷坟掘墓要“斩立决”。皇帝犯了律条怎么办?刘罗锅又出了注意:明下江南,暗里充军。

当然,这皇帝充军,既不披枷带锁,也无人押解。只不过让人陪着游山玩水罢了。

这年阳春三月,乾隆和刘罗锅从通州上船,沿运河泛舟南下。到了卫津镇,也就是后来的天津市,在北河口休息,又顺流向西南而去。

在他们一行人行到古柳口,乾隆忽然“呀”的一声,满脸堆笑,两眼放光,直瞧南岸。原来岸上有个十七八岁的农家少女,手提着竹篮儿,正走向河边。这姑娘面貌秀丽,体态苗条,虽不敷脂粉,却容光照人。

姑娘蹲在河边,取出篮中的衣服浸泡在水中,举起棒槌,在洗衣石上锤起来。

忽然,“哗啦”一声,一尾金红色大鲤鱼在姑娘面前的河面上跃起来。姑娘机灵地丢下棒槌,去抓鱼。抓空了,鱼尾一摆,溅了她一脸水。

姑娘一边擦拭着脸上的水,一边开心地笑起来,娇态可掬。这情节,迷住了乾隆。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船过去好远,乾隆还扭着脖子向后看。

刘罗锅禁不住在旁窃笑,故意问道:“万岁爷,您说世界上什么东西力量最大?”

乾隆不假思索答道:“虎呗!”

刘罗锅微笑着摇摇头。

乾隆又说:“豹呗!”

刘罗锅还是摇头。

乾隆又说了狗熊、大象等一大堆,刘罗锅一概摇头。

乾隆微怒道:“那你说是什么?”

刘罗锅神秘地低声道:“是女人。”

“女人?”

乾隆脸上一热,随即问道:“为什么?”

刘罗锅说:“臣不敢说。”

“恕你无罪!”

“臣方才看见,那河边的女子把龙头都牵引过去了。”

乾隆面红耳赤,但仍狡辩:“朕不是看那女子,是看那堤上的杨柳。你看那参天的杨柳,婀娜的柳条,多么青翠,多么可爱呀!”

他突然以守为攻地问:“刘爱卿,此处是什么所在?”

刘罗锅一怔,他并不知道这运河畔的小村镇原叫太平庄,后又改名为古柳口。但他毕竟足智多谋,便顺着皇帝的意思说:“此处是杨柳青!”

“杨柳青?对,是杨柳青!”

乾隆和刘罗锅都会心地笑了。

过去常说皇帝金口玉言,一句话说出去就是钦定御封。从那时起,天津西郊的那个村镇就叫“杨柳青”了。这个村镇的年画自然也改称“杨柳青年画”了,并且借助着乾隆皇帝改名的春风更是闻名国内外了。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也产生了变化。在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

至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反对个人崇拜,提倡人人平等。所以,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内容包括花鸟鱼虫、走兽风景,唯独没有人物。

杨柳青年画题材的一大种类便是娃娃。这些娃娃体态丰腴、活泼可爱。他们或手持莲花,或怀抱鲤鱼,都象征吉祥美好,非常惹人喜爱。

像其著名的传统年画“连年有余(鱼)”,画面上体态丰腴、神采奕奕的娃娃,手持莲花,紧抱着通红的大鲤鱼,象征着人丁兴旺,丰盛有余。

说到“连年有余(鱼)”这幅画,在我国的民间还广泛流传着一个故事呢!

相传,清乾隆年间,河北胜芳镇有个叫薛富贵的财主,他从卫里也就是从天津市里回来,船过杨柳青时,听岸上有人操琴唱曲儿,唱的是地方小调《画扇面》:

天津城西杨柳青,

有一个美女白俊英,

她妙手丹青会画画……

这个小曲儿一下子勾起了薛富贵弃船登岸游画乡的兴致。于是,他下了篷船,走下河堤,抬眼一望,只见这北靠西河,南沿定河的古镇,郊外白杨参天,垂柳拂地。

杨柳青镇内店铺繁多,车水马龙。薛富贵心想难怪不得乾隆爷亲口赐名杨柳青,这里果真是一方宝地啊!薛富贵走街串巷,东瞧西看,只见这里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

薛富贵本不懂画,也不爱画,可一到画乡,却被一幅幅男有男样,女有女貌,花儿飘香,叶儿映翠的年画迷住了,最后,竟然买了一幅神笔妙手白俊英的亲笔画“莲年有余”,带回了老家胜芳。

也别说,这张年画,往屋里一贴,嘿!那真是满屋增彩,四壁生辉呀!薛家老两口对这张画那个爱劲就甭提了。他们白天借着日头看,晚上举着油灯瞧,边看边夸:“这大胖小子多精灵,这莲花荷叶多水灵,这金色鲤鱼多鲜灵……”

老两口看着看着眼神一暗打起盹来。刚一合眼,就见那画上的胖小子,眉一挑,眼一动,腿一伸,腰一挺,从画上跳了下来,他东瞅瞅,西瞧瞧,捅捅这,摸摸那。

接着奶声奶气地说,“老爷爷,老奶奶,想吃鱼,我会逮,您老拿个木盆来。”说罢,一眨眼,又回到画上。老两口猛醒过来,把梦一说都一样。

薛富贵心里一亮,想起杨柳青年画年年鼓,一年鼓一张的说法,像“金驹送宝”、“黑驴拉磨”、“美人就亲”、“春牛耕作”等关于杨柳青年画的故事。

于是,他赶忙叫老伴找来一个大木盆,对画上的胖小子说:“你刚才的话听真了,木盆拿来了,我们就等着鱼吃了。”说罢,上炕就睡下了。

一夜无话。到了转天早上,睁眼一看,木盆里果真有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薛富贵心里那个美呀!从这天开始,天天这样,老两口越吃胃口越大,吃着吃着就想歪道了。

这天晚上,薛富贵对胖小子说:“好孩子,听我说,韩信点兵不怕多,大红鲤鱼印把个,每天给我一箩筐。”

也别说,从这儿之后,他要多少,胖小儿就给送多少。薛富贵天天卖鱼,赚的钱都海了去啦!他钱越多越不嫌多,掐着指头暗盘算,过不了多会儿,赵家的庄院、钱家的船、孙家的苇塘、李家的滩,整个胜芳都要姓薛了。

不过就在薛富贵做着美梦的时候,有一天抬头一看,可要了老命了,那张画变成了一张纸。他“啊”的一声,活活急死了。

那画上的大胖小儿哪儿去了呢?据说是怕被薛富贵的钱臭玷污了自己的灵性,张起荷叶帆,架起莲花船,抱着大鲤鱼,沿着大清河,又回到了杨柳青。

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不过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杨柳青年画的活灵活现和受到人们的喜爱。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

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

而且,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

另外,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也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

在制作年画时,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称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

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杨柳青年画主要工艺技法为构思、勾描、刻版、印刷、绘画、装裱。其中,勾描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基础,更是最关键的工序之一。首先由画师将构思后策划出的草稿加工整理,画出白描定稿。

杨柳青年画的勾描技巧除吸收十八描技法中的勾描技法外,同时还吸收中国人物画工笔重彩,使线条多变,细腻生动,表现不同人物、物体的质感、量感、运动感和三度空间。

刻版是关系年画质量的重要工序,是将画版稿反贴在木板上,将稿弄湿、搓薄,漏出墨线,待干后刻出线版。

依据构思和年画效果要求,充分利用杜木等木材特性和刻刀功能,尤其强调以刀代笔,刀法细腻、流畅,虚实相间,刻版分线版与套色版,即在刻出线版后印出花样数张,根据画面所需点出颜色,并按需要色块刻出套色版片,一般用黄、绿、蓝、灰、紫红五色套印,精品还要增加色版。

杨柳青年画是在黑线条的印版上,人工彩绘,有填有染。粗活色彩粗犷简洁,类似写意中国画对比强烈。细活色调匀称中和,如工笔重彩画绘工精细。

杨柳青年画在传承我国古老雕版印刷技术同时,采用于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技法,即在套色印刷后,再由画师进行抹粉、点花、开脸、染色等,使杨柳青年画作品更具魅力。

同时创造和发展了水笔晕染法、粉脸渲染法等杨柳青年画独特绘制工艺。

杨柳青年画做工精细,着色独特,并且每一道工序都有一个人专门来做,这样,一幅年画完工时,要经过5个人的手,虽然一个人也可以完成,但很难保证杨柳青年画的精致了。

因为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考究,学问精深,因此,许多人都是从小就开始从事某一道工序的学习,并且一生就只从事这一道工序。

一般杨柳青年画都是购买生宣纸,买回来后,画工自己在宣纸上加矾,否则,用生宣纸画出来的年画就是大花脸了。

在加矾的时候,里面也有不少讲究,根据一年四季的温度、湿度的不同,要加不同比例的矾。在春天风大的时候,加矾的比例就要小一些,因为风能够加速宣纸脱水的过程。

相反的,在夏天,因为湿度较大,加矾的比例就要高一些。有的年画尺幅较大,这就要求画工在挂这些画时,必须要提气,否则纸张就会断裂,前功尽弃。

杨柳青年画绘画部分,画好脸部是关键。据说,在非常精细的细活年画上,其中光画脸部大约需要20多道程序,这也使得杨柳青年画上的人物才非常的传神。

另外,为了能够保证年画的颜色持久,在制作时大都采用赭石,用石头压成粉末,压得很细,混上胶后,就成了画粉。用这种画粉为年画着色时,上下两层的都不用,只用中间的部分,这样可以使年画保持很长时间不褪色。

杨柳青年画根据质量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种是粗活。这类年画一般都是为普通百姓过年准备的,在着色彩绘等环节上,用工不是很多,一般贴的时间也就是一年,而且会逐渐地褪色,在新的一年要开始的时候,人们在扫房时也就把这些年画都扫下来,换上新的年画。

第二种是细活。这类年画的质量相比粗活的做工要精细很多,质量也不错,该上的颜色,该有的工序基本上都能够体现出来,这些年画一般都卖给生活条件稍微富裕一些的人家。

最后一种是精活。这种年画的做工要求相当精细,因为这类年画主要是进贡给宫中贴的,质量要求非常高。

杨柳青年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娃娃类、民俗类、仕女类、民间故事类和神像类等。其中,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像《连年有余》、《荷亭消夏》等一些传统佳作,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被后来的中外艺术家、收藏家视为珍品。其中,就曾有一首诗这样形象生动的描述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竟衣红。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年杨柳青年画高超的技艺水平和在当时人们生活中所受到的喜欢程度。

[旁注]

永乐 明代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永乐年间,定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修我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并且,在这一期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乾隆皇帝 即清高宗,清代雍正皇帝的第四子,年号“乾隆”。在位的61年期间,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组织人才整理和编撰了《四库全书》,并亲自带部队上战场,保卫并扩大了中国的疆域领土,使中国的领土面积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顶峰。

刘罗锅 本名刘墉,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政治家。他是清代乾隆、嘉庆两朝的重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峭直敢谏闻名于世。是清代最有名的帖学大家,作书喜用浓墨,故世人又称其“浓墨宰相”,时称“刘罗锅”。

太平天国 是清代后期,由洪秀全所建立的政权。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并在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农民的运动,是我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韩信(公元前226年~公元前196年),是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作为西汉开国名将和汉初三杰之一,是我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

白描 白描原是我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即用墨线勾描物像而洋白菜颜色的一种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白描画法多用于画人物。这可分为两派,一派出自于北宋时期大画家李龙眠的,称之为“铁线描”,另一派出自于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称之为“兰叶描”。

十八描技法 是古代画师用来表现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共有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混描、撅头丁描、曹衣描等18种。这些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表现了我国古代绘画技艺的高超和丰富多彩。

雕版印刷 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画师 画家的另一种称呼,多见于我国古代,古代画师一般指的是宫廷画师。专为皇室画画。像宫女入选、一些重大的礼仪活动都需要画师。现代中国画师通常指以绘画为职业的人,包括以绘制大量生产画作为生的人,经验和技术较浅的多称为画工或画匠。

宣纸 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因产于古时安徵宣城所辖的泾县而得名。宣纸具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并因易保存、不会褪色等特点,所以又有“纸寿千年”的美誉。

大花脸 我国传统戏曲的角色行当。“净”行的一支。也称作“大面”、“正净”。一般指剧中地位较高,举止稳重,表演上着重唱功的净脚。

风俗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阅读链接]

杨柳青年画中的“戴廉增”字号,始创于清代乾隆初年,是由戴氏画业传人的第九代戴廉增所创立的。戴氏先人自明永乐年间,携画艺自江南随漕船北上,定居天津杨柳青开始经营年画,至清代乾隆中期达到鼎盛,历时数百年。

戴廉增作为戴氏的第九代传人,不但能雕善画留下许多传世佳作,首创了以姓名为店名年画经营形式,并在年画左下角加印“廉增”字样。另外,还始创了“套印加手绘”年画制作技法,并一直沿用至后来。而且,戴氏经几代人所创的“堆金沥粉”技法,在戴廉增手中得以完善并冠绝天下,后来也一直为戴氏传人所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