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剪纸装饰美好生活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小孩一出生,父母就要请村里巧手慧心的妇女进行剪纸祝贺。传统的剪纸题材有“观音送子”、“坐莲娃娃”等,贴在墙上,表示添喜、富贵的意思。

当孩子长至12岁时候,孩子父母又要请亲朋好友前来庆贺一番,首当其冲的项目是让外祖母亲手剪一套“长命百岁图”贴挂在房间中央。

等到中午12时的时候,由外祖母给外孙念“长命百岁图”的吉祥语:

九石榴,一佛手,守住亲娘再不走;

头上顶金鱼,怀里抱喜兔,岁数活个九十九。

等到孩子长大结婚时,更是人生最大的庆典。喜庆佳期,一张张寓意丰富的剪纸,把居室、小院装点得红红火火、欢乐祥和。一进大门,剪贴一对双喜,上方飞一对喜鹊,下方是一对羊,寓意为喜气洋洋。

新房床上剪贴一对鸳鸯,寓意恩恩爱爱,永不分离。新房墙壁上剪贴圆形“龙凤呈祥”、“莲生贵子”,意味着圆满祥和、家庭幸福。

慢慢地随着时间迁移,这对新人也慢慢变老了等到了七八十岁、儿孙满堂时,祝寿的剪纸就占重要地位了,最常用的有“福禄寿喜”。

其样式是用蝙蝠代表幸福,一只梅花鹿安排在下边,厚重稳当,并巧用“鹿”的谐音代表禄。桃子安排在画面的中心部位,占去剪纸的主要画面,形成了桃与鹿的不协调,这样的夸张突出了桃在祝寿中的重要作用。

在桃子周围长满了鲜嫩的叶子,以衬托桃子的强大生命力,是含义双重。上面装饰一对喜鹊,代表“喜”,组合了一个完整的画面,那就是“福禄寿喜”,以此来表示对老人的衷心祝福。

等老人去世后,又要用到丧俗剪纸了。老人过世,农村称为“白事”,要过得热闹隆重,在灵堂的布置上,关中广大农村,大门前要悬挂出嫁女儿送来的“莽纸”。

灵堂前安放遗像的“暖窝子”,和女儿或外甥送来的、贴有石榴莲花剪纸图案的“纸格子”以及金男玉女、金山银山、摇钱树等陪葬品安放两边。出殡的棺罩用彩纸糊成,上面贴有八仙人物、二十四孝及各种戏曲人物等剪纸。

有些地方为了让死者在望乡台上和家人告别,乡民中便有大门之外挂望母纸的习俗。望母纸悬挂在2.8丈或3.6丈长的高杆上,筒状,先用芦苇、竹篾等做成圆形骨架,外用剪成贯钱的白纸粘接,长须及地,顶端有金银斗、白纸旗、纸吊牌、纸绣球等。

陕北过白事,儿女们要为老人订购一套纸做“宅院”,供老人在冥间享用。丧葬用的陪葬品,关中老乡称“纸扎”,陕北老乡称“纸活”,一套有50多件,其中主要为宅院。

宅院的布局及各种生活用具,似一个豪华的贵族庄园,楼台亭阁、仆人侍女、骡马牛羊、猪狗鸡鸭样样俱全。

由此可见,我国的剪纸艺术早已贯穿进人的一生,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具体地来说,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有窗花、墙花、灯花、挂笺、衣柜花、礼品花等。

窗花是剪纸中最常见的,因此窗花又有剪纸的别称之说,运用最广泛。农村窗户多用纸糊,每年春节前都要重新更换新纸,然后贴上色彩鲜艳的剪纸窗花,显得喜庆热闹,特别有年味。

在古代时,农村的窗户没有玻璃,只有木档,做好后糊上白纸。各地的门窗也都是尺寸不同,但窗花的内容都是吉祥的图案,内容丰富,戏曲人物、花鸟鱼虫等,都可以在窗花上看到。

窗花可以说在民间剪纸中占了绝大部分,许多地区还以窗花作为剪纸的代称。

春节贴窗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能体现民间艺术形式的节日。贴窗花从腊月初八就已经开始,民俗中称十二月为腊月,所以称这个节日为“腊八节”。

传说古代中原有一年遭灾,树皮草根都被饥民吃尽,寺庙的僧侣们为了救众生,就把平日化缘集存的各种粗米杂豆全部拿出来熬成粥,在街上舍粥救难,才勉强度过灾年。

后来每年到了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用各种杂豆杂米煮的素粥,又称“佛粥”、“八宝粥”、“腊八粥”,用来纪念当年救他们性命的僧人之恩。所以,腊八节也称“粥节”。

在这个节日时,家中多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等题材的剪纸,祈求来年无灾害,祝愿家中吃穿无忧,同时通过听长辈讲述腊八节的来历,提醒人们珍惜粮食的来之不易。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送灶神”日,也是准备过年的标志。这一天早晨把头一年贴的剪纸“灶神”从灶台上取下来用火燃了,这个仪式称为“祭灶”或“送灶神”。

从这天开始,家家户户不用再查黄历,随时都可开窗扫尘,准备过年的年货。这以后六七天是一年中家务最繁忙的阶段,也是家家为春节剪制剪纸最集中的阶段。

邻里之间走村串户相互交流剪纸样子,看谁家的窗格子布置得好,贴的窗花好看,相互观摩,相互学习,达到提高自己剪纸技艺的目的。

大年三十儿,人们在原来贴好角花、边花这些辅花的窗户上,贴中心主花如《喜鹊报春》、《吉祥如意》、《岁岁平安》、《连年有余》、《事事如意》等各色各样的剪纸窗花。

窗花类型的剪纸,因受窗棂格布局大小的影响,普遍尺寸较小。为了避免窗花遮挡阳光,一般都剪得非常细腻,俗称“窗花要剪得单根细叶的”。各色各种形态的窗花与各种不同的窗户窗棂相互映衬,形成了独具我国民情的艺术氛围。

墙花是我国民居必不可少的形式,房子的主人常常把自己的生活向往剪出来,贴在墙围上或顶棚上,多为方形和圆形,也称“墙围花”或“顶棚花”。墙围花的整体造型为方形,顶棚花多数为圆形。

墙围花、顶棚花剪的尺寸篇幅都很大,表现的内容也很广泛,技法也比较复杂多变。墙围花因不受窗格的限制,比较自由,可大可小,剪纸的线条可以有大块的黑白对比。

灯花是专贴在灯笼上的剪纸,多为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题材。因为外形受所贴灯笼的形状制约,篇幅大小不一。

最为独特的一种灯的灯壁分为内外两层,把剪纸贴在内层上,在灯笼中心点燃蜡烛,随着蜡烛火苗热量逐渐上升推动灯笼上面的纸轮,纸轮连接的内层就跟着徐徐旋转,透过外层四周预留的小窗就可以看到内层徐徐转动的一幅幅人物、动物剪纸。

这些剪纸人物、动物就好像活了起来,因此人们形象地称这种灯笼为“走马灯”。

挂笺又称“吊笺”、“门笺”、“喜笺”,是过年所用剪纸中最常用的一种。这种形式是由唐宋时期挂“春幡”的习俗转化而来的。

挂笺有多幅形式,也有单幅形式。多幅的挂笺最为常见,中心或组成一句祝福话,或采用一个字重复的组合形式,如福笺,也有中心采用花鸟、动物、人物作为主题创意。

贴挂笺有驱邪、招财之意,用以给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挂笺有大有小:大者有一整张纸大,贴于堂屋二梁上,又称“堂喜笺”;中者贴于门上;小者贴于窗前,称为“窗笺”,也有贴于灶台、神龛之上的。

多幅挂笺常常成排挂在家门口、屋檐下或院门外侧,这样的门笺一般每套为5张,有单色的,但大多是红色的,更多的是五色的称为“套色门笺”。

衣柜花是居住房间内常见到的一种剪纸形式,包括床具、衣柜、梳妆台等各种生活器具上贴的剪纸。大小尺寸随着所贴器具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贴于梳妆盒上的剪纸尺寸就很小,仅有几厘米。贴于包围床的暖阁上的剪纸尺寸相应就大一些,有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题材多以花鸟鱼虫为主。

刺绣花粉本又称“绣样”,是用于刺绣的样本,种类非常多。

用于衣着上的花样有鞋头花样、衣领花样、衣袖花样、兜口花样、手套花样、帽子花样等;用于家居饰物的各色花样,如枕头花样、幔帐花样、门帘花样等。

绣花样对刺绣工艺的作用非比寻常,造型优劣直接关系到刺绣纹样的成败。用绣花样刺绣时,施针便利,只需沿纸边下针,即可得到平整的线条或齐整的轮廓。

由于纸样的衬托作用,刺绣纹样会出现高鼓平滑的效果,有效地增强了绣品的装饰性。有些绣花样还带有针孔构成的虚线,以便于绣者施针和变换颜色。

礼品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彼此之间往来互相送礼所需的剪纸形式。每逢过年过节或每逢生活中的大事,亲友之间互送礼物往往都要在礼物上贴礼品花剪纸,以表示诚意。

像送高中的秀才或举人等,礼物便可贴《一路连科》,祝愿他学业有更大进步。朋友家搬迁,祝贺乔迁之喜,赠送礼物时就可以贴题为《金玉满堂》的剪纸。

礼品花所用颜色都为大红色,以表达祝贺喜庆的心意。不过,礼品花的形式并不固定,通常是根据礼品的形式而定,一幅小小的礼品花体现了民俗、民间艺术的淳朴之美。

老人做寿、年轻人结婚、小孩满月等都有不同的图案。祝寿送长寿面,剪一些福、禄、寿放在寿面上。结婚剪双喜放在礼品上,小孩满月剪金玉满堂,以表示喜庆。

除此之外,还有兜子花、鞋面花、上衣花、下衣花、枕顶花等人们生活衣饰绣品类剪纸和室内装饰绣品类剪纸,以及其他众多的小件绣品类剪纸,真可谓是丰富多彩。

[旁注]

喜鹊 又名“鹊”、“客鹊”、“飞驳鸟”、“干鹊”和“神女”,多生活在人类聚居地区。喜鹊叫声婉转,在我国民间将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及画鹊兆喜的风俗在民间都颇为流行。

鸳鸯 又称“乌仁哈钦”、“官鸭”、“匹鸟”,是一种小型的游禽,因为此鸟有“止则相偶,飞则相双”的习性。自古以来,在“鸳侣”、“鸳盟”、“鸳衾”、“鸳鸯枕”、“鸳鸯剑”等词语中,都含有男女情爱的意思,“鸳鸯戏水”也更是我国民间常见的年画题材。

摇钱树 我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宝树,摇摇它就会落下金钱来。北京旧俗中有岁末做“摇钱树”祈年的习俗。在浙南一带的旧俗中,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在门前挂“摇钱树”,预示新的一年钱财滚滚来。

二十四孝 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我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由历代24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所以又称为《二十四孝图》。

纸扎 渊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以后逐渐成为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纸扎的种类:一是神像,如入葬时焚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戏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筑,如灵房、门楼、牌坊、车轿等;四是明器、包括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兽类。

腊八节 又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初八,原意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和避邪。在我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腊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送灶神 在我国民间,灶神是保佑百姓“五谷丰登,财源广进”的菩萨。他每年都要向玉帝禀报凡间百姓的好坏善恶,百姓为了让他在玉帝面前为自己说好话,所以在腊月二十三送灶神时都会用汤圆、麦芽糖等甜的东西祭拜。

黄历 是在我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历法,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一种历法。其中不但包括了天文气象、时令季节,而且还包含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因为这种历法相传是由轩辕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民间又俗称为“通书”。

顶棚花 贴在北方农村室内天花板上的大幅剪纸。多在春节和结婚等喜庆的日子里张贴。其布置方法是:大团花贴在顶棚中央,在顶棚四隅衬以角花,有的还在四周剪贴上简单的花边。

神龛 是放置道教神仙的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神龛大小规格不一,依祠庙厅堂宽狭和神的多少而定。大的神龛均有底座,上置龛。龛是由木制的,雕刻有吉祥如意图案和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神仙故事图像,显得金碧辉煌。

秀才 才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并不限于饱读经书。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至明清时期,秀才专指府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

举人 指被举荐的人。汉代,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并把所举之人称为“举人”。唐宋时期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都称作“举人”。明清时期,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为“孝廉”。

[阅读链接]

在山西,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

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

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初七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

十月初一寒农节,晋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