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讽刺的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最初的时候,因为四川绵竹盛产一种韧性极好的竹子,当地的人们每到过春节的时候都喜欢用这种做成桃符,然后在桃符上画出古时传说的门神“神荼郁垒”的形象,这可以说是绵竹年画的前身。

在唐代,大批的文人学士及画师为避安史之乱而进入四川,在这些文人学士及画师中,有许多是崇奉佛教和道教的,这也为绵竹的木版年画注入许多宗教的元素。

如后来一直流传的绵竹年画中的中堂画《金刚》、《家神》、《星》和拓版《赵公镇宅》等,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和宗教画同出一辙,其彩绘技巧和线条的装饰也与四川寺庙中的风格非常相近。

至宋代,四川更是成为我国四大印刷中心之一,这时的绵竹木版印刷已发展到刻技纯熟,印刷精美的程度。

北宋时期御史赵抃所著《成都古今记》写道当时成都的几个市场:“正月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其中的“桃符市”即年画市场的俗称。

南宋的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的记载:

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

夜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

由此可知,宋代成都已有年画市场。而成都“桃符市”的年画大多由附近的绵竹、夹江等县的年画作坊提供,因而,绵竹年画早在宋代就相当著名了。

明清时期,是绵竹木版年画发展的辉煌时期。据《续编绵竹县志》记载:

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忆有相当成就……当时泸州及陕西蒲城地区已贴过内容喜庆的绵竹年画。

在清代的中叶,尤其是乾隆年,绵竹年画更是达到了其鼎盛的一个阶段。在那时,四川各地每当兴建会馆时,多聘请绵竹画师和塑匠雕塑神像,彩绘梁壁,这也使得年画师们的艺术在实践中得以发展。

据典籍记载,在当时,绵竹年画的作坊发展至300余家,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全县每年生产门画1200多万份,画条200万份以上。

并且在那时也已成立了年画行会“伏羲会”,每年办会两次,会上对各路年画进行评议,决出名次,这样一来,更促进了绵竹年画的发展。全县作坊遍布城区及西南、板桥、新市、清道、遵道、拱星等乡村,各流派的特色也更加突出。

其中,城内老字号傅兴发生产的门神工艺精细,五彩鲜艳,衣褶清晰,眉目生动。云鹤斋的木版拓片享有盛誉。清道乡曾发皓、何云发的清水大袍自成一派,遵道乡的仕女、娃娃戏凤风格独特。而肖华金专出斗方样张,有“肖斗方”之称。

在那时,绵竹县有大小年画市场。小的年画市场在城中北河坝及清道乡,从清道乡起要摆到近城的南轩祠,大约7500米路。大市在城内南华宫,从腊月初一开始,每天要出售至二更天,直至腊月三十为止。

而且,在那时,绵竹年画经画商传播,除省内民众广为张贴外,还销于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并远销今越南、缅甸、印度及东南亚各国。

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其中门画制作手法多样;画条,分中堂、条屏、横推、单条等,供厅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张贴之用。门画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主要贴在大门、厅门、房门和灶门上。

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这类的年画以中堂、条屏居多。

从形式看,绵竹年画分为斗方、横披、中堂、条屏等,看似跟国画的分幅相近不过却别具一格。

绵竹年画的斗方,并非文人戏笔,而是《老鼠娶亲》、《三猴烫猪》等讽喻性独幅小品。绵竹年画的横批,一般是表现人物众多的大场面的《文姬归汉》、《迎春图》等。

绵竹年画条屏有4条屏、8条屏、12条屏之分。内容多为情节曲折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三国演义》、《百寿图》、《二十四孝》等。

绵竹年画的中堂都是表现吉祥内容,如《麻姑献寿》、《紫微高照》等。后来,随着人们的审美情趣的变化,绵竹年画的制作艺人们又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现代人们审美情趣的各式各样的新年画。同时装裱形式和内容等都做了改革和创新,深受人们的青睐。

绵竹年画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地实践和更新,从内容到形式逐步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绵竹年画制作时,先由画师起稿,刻版师雕版,再印刷到纸上描绘。其线条只起轮廓线作用,必须以彩绘艺人按程序施彩而成。

由于用色除品色外,也兼用石色,因为石色的覆盖力强,原有的雕刻线经不同的石色覆盖后,还必须再重新勾线,只是画面上的品色部分,因为色泽透明,原有的刻线虽然经过覆盖还仍能清晰可见,便不再勾线。

这两种处理方式相结合,形成了绵竹年画水印与彩绘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绵竹年画无论是门画或是斗方,大部分的构图,都讲究高度的简练,在有限的画面上较合理地使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对立统一法则,达到对称和别致的装饰意趣效果,构成了绵竹年画完整、饱满的艺术特色。

绵竹年画从门画的武将文官到斗方中的仕女童子,大都不设或少设背景,那画面的白纸,不是画面的割裂而是有机地联系着画中各个部分,这种“取一而舍万千,明一而现千万”的大胆构想和处理让人们能从中体味到构成的力量,从而超越视觉范围,给人以自由驰骋的理想天地。

绵竹年画在色彩上的处理是别具一格的,其基本色有黄丹、佛青、桃红、草绿等4种颜色。运用色相和色度的对比,是民间彩绘大师们所惯用的手法。它单纯而艳丽,浓重而明快,对比而和谐。

他们还用称为“鸳鸯笔”的扁笔在画面上构成了既有立体感又有质感的特殊效果。而借助色彩同类色深浅及阶梯变化,造成了深、浅、明、暗的过渡,所形成的立体效果,增加了画面的节奏和装饰情趣。

“填水脚”是绵竹木版年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手法,出自那些技术娴熟的艺人之手。它的产生和经济有一定的关系。

在古时,年画艺人一般受雇于人,“明展明挂”等画法是按画铺或作坊的要求而做的,“填水脚”则是属艺人自己支配的,艺人们用它来赚点外快,帮补生计。

在当时,艺匠们每在年末为作坊老板作完年终活计之后,利用收拾画案的残纸余色,急忙印制几对门神,以便在正月初一前出售。

“填水脚”没有框框套套,艺匠们可以随意发挥,由于他们一年到头都在作画,技术熟练,在画“填水脚”时全凭功力,只用简单的不能再少的一两个色,寥寥数笔一气呵成,画出了写意效果。

这类绘画气势磅礴,笔法雄健,神韵十足,别具洗练概括之情趣。“填水脚”以它的天真、质朴、粗犷而为人所喜爱,也深为艺术界所称道,是绵竹木板年画中的上乘之作,尤为珍贵。

除此之外,绵竹年画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除了跟我国其他地方的年画一样具有不少喜庆吉祥题材之外,还有不少幽默讽刺年画题材的作品。如《老鼠嫁女》、《三猴烫猪》和《五子告母》等。

《老鼠嫁女》年画是明末清初时,根据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绘制而成。

其故事大意是:老鼠夫妇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已到待嫁年龄。它们成年住在洞里,担惊受怕,朝不保夕。因此夫妻商量,不能再让女儿过这样的日子了,决心攀一门有权势的亲家。

想来想去,它们首先想到的是太阳,因为太阳能照亮四方。

太阳听了老鼠的请求之后,惭愧地说:“我不行,只要乌云一来便将我遮住了,还是乌云力量大。”

老鼠又去找乌云,乌云听后也摇头叹气说:“虽然如此,只要风一吹我就招架不住了。”

老鼠又去找风,风说:“我也不行,遇到墙一挡,我就走不通了。”

老鼠又去找墙,墙说:“我虽能挡风,可是老鼠一打洞,我就垮了。”

老鼠夫妇转了一圈,结果还是找到了它们的同类——老鼠。不过也没白找,它们从中得到启发:那么老鼠又怕谁呢!啊!最怕猫,猫是最有权势的了。

于是,老鼠夫妇在最后找到了猫,猫听了后哈哈大笑,非常痛快地就答应了。老鼠夫妇特别地高兴,就开始大办嫁妆,并为自己的宝贝女儿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良辰吉日。

到了那天,一群老鼠吹吹打打,用花轿抬着老鼠新娘去成亲,好不热闹,待到了猫家,新娘便被猫新郎一口吞进了肚里。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有女儿者不要费尽心思去攀高贵的权门做亲家。

《三猴烫猪》是清末时出现的,是绵竹年画中最具有特色的讽刺小品。年画上3个猴子和一头肥猪正在打牌:

肥猪踞上席,3个猴分坐下方和左右两侧;肥猪面前堆着金银财宝,身旁两个妖艳的侍女正在为它端茶燃烟,正当肥猪调戏侍女分心时,3个猴子乘机手上比划,桌下换牌,“烫猪”。

这幅年画图像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喜人,寓意深刻,一见便让人捧腹大笑。每逢春节过年,大家买来广泛张贴,收到了非常好的“禁赌”的效果。

其实,这幅年画的创意取自于当地的生活,当时,绵竹的小北街有一条巷子叫“民主巷”,从前叫“肥猪巷”。是有钱人住的,那里的大都好赌,经常聚在一起打牌。

于是,绵竹年画的艺人就根据自己身边生活中的题材画了《三猴烫猪》,年画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当时成都、绵竹一带流行于富贵人家的这种骗局。

作品构思巧妙,形象活泼俏皮,情调幽默诙谐。它寓教于乐,鞭挞人世间的丑恶现象。

[旁注]

桃符 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两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两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灯市 是元宵节前后售花灯的地方。灯市起源于唐代,至宋代时达到极盛。那时,从每年的腊月末至正月初,民间已有各种奇巧灯彩应市,称为“灯市”。

雕塑 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南华宫 是广东客家先民修建的会馆。客家先民因为躲避战乱,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为了生活相继来到了四川安居,他们为了凝聚同乡力量,增强同乡族人的关系,在雍正年间在四川各地修建了许多集会场所南华宫,来祭祀桑梓大神。

朱砂 又称“丹砂”、“辰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我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涂朱甲骨”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这种做法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文姬归汉》 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重嫁给陈留人董祀,便让她整理蔡邕所遗书籍400余篇,为我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后来,这个故事又被编入小说、戏剧等,被广泛流传。

《三国演义》 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阅读链接]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俗民风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语言和习俗,对不同地区的年画风格影响极大。

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

另外,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对年画的称呼也不同,如:宋代叫“纸画”,明代叫“画贴”,清代叫“画片”,直至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

于是,年画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