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天书”将军崖岩画

将军崖岩画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刻画在崖壁上的图画,位于我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山南麓的后小山西端,在南北长22米、东西宽15米的一块混合花岗岩构成的覆钵状山坡上,分布着三组线条宽而浅,粗率劲直,作风原始,断面呈“V”形,面壁光滑,以石器敲凿磨制而成的岩画。

将军崖岩画是我国发现的最古老时代岩画,是这一沿海地区首次发现的岩画,也是唯一反映农业部落原始崇拜内容的岩画。

将军崖岩画位于将军崖下的一个隆起的山包上。山包上有一块巨大的原生石以及在原生石下排放着的3块不规则的自然石,长约两米,其中一块身上布满大小不等而又规则的凿刻圆窝,被称为“石祖”和“石足”,为东夷部落主要的“以石为祭”的祭祀主体。

三组岩画就围绕着这4块大石,排列在长22米、宽15米的北、南、东三面。在岩画北侧的山岩上原有一个石棚,在石棚里的崖壁上有一组古代武将骑马持械的图像,俗称“将军牵马”岩刻,这就是“将军崖”得名的由来。

将军崖海拔20米,山体为混合片麻岩。山周围分布着二涧村等1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桃花涧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将军崖岩画据推测是以石器敲凿磨制而成,距今约有4500年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岩画,被称为“东方天书”。之所以会被称为“东方天书”,是因为它的内容,很多至今仍然是谜,如同天书一般。

将军崖岩画共分三组,每一组岩画都有奥妙,却又相互联系。

第一组图案位于西部,刻有人面、兽面和禾苗图案,并有9个符号。最大的人面高90厘米,宽110厘米。头上刻一高32厘米、宽88厘米的尖圆顶饰物,上部为一复线半圆形图案,沿部刻有上下相对菱形的复线三角纹,中以弦纹分开。

人面的口部与另一个人面的头部相接,而眼睛以两条线勾出眼皮,再以三条横线表示眼睛;腮部刻有许多与五官无关的杂乱线条。

其他人面的眼睛皆是在同心圆中加一圆点表示。人面大都有一条贯通的直线向下与禾苗图案相连。

这一组还有两个不加脸框的人面图案,与龙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兽面纹极相似。禾苗图案分为两种,一种由下向上刻4至8根呈辐射状的线条,另一种是在第一种图案的下部加一个三角形,中刻几条横线或圆点。

这组岩画以人面和农作物为主,刻痕的深度、宽度相差不大。

其中有一幅人像,头插羽毛,据记载,这应该是一位天神。而东夷族崇拜鸟神,这似乎与现在生物学对人、鱼、鸟曾有共同祖先的猜想不谋而合。

此外,还有一个“阴阳鱼”的图案十分奇特。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图腾中也能看类似的“阴阳鱼”图案,在玛雅文化中,也曾发现过这条奇特的阴阳鱼的身影,它到底代表了什么,它和玛雅文化又有什么联系呢?

第二组岩画主要是《星象图》。长800厘米,宽600厘米。左侧刻一长623厘米的带状星云图案,中以短线分为4节,左上角刻一个宽14厘米的兽面,星云图案用大小不同的圆点或圆点外加圆圈表示。

这组岩画的下侧主要是各种动物的头骨图案,眼、鼻、口、齿可辨,但却没有脸框。

右上侧有3个排列规整的太阳图案:同心圆外加放射线14根至21根和3个圆心连接成直角三角形。在这些主体图案之间,刻有许多表示星云的圆点或短线构成的各种图像。

其中有一条子午线,与后世根据科学测量所得的子午线误差极小,令人称奇。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怎么会测量地如此准确呢?子午线的旁边是银河系,有趣的是,在银河系旁画着两个小人,说不定这就是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在另一块石头上还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星象图。

第三组图案位于东部,刻4个与古代传说中天神有关的人面,用短线和圆点表示五官,其中两个人面的头上刻羽毛状饰物,人面之间也间杂以圆点和符号。

3组岩画的中心相互倚迭着3块从别处搬来的石头,每块大小为长200厘米、宽150厘米左右,石表面分布着对称的圆圈图案,直径3厘米至7厘米不等。

东侧有一未脱离基岩的大石,长370厘米,高250厘米,上述遗迹似与东夷先民奉大石为社神“下有三小石为足”的祭祀风俗有关。

在三组岩画的附近就是祭台,祭台上有着大大小小的圆形凹坑三四个,据说是在祭祀时盛放鲜血用的,敲击祭台的石头,会发出“咚咚”的声音,因此有人说这个祭台具有仙气。

这些古老的岩画主要内容为人面、农作物、兽面以及各种符号,是我国发现的唯一反映原始农业部落社会生活的石刻画面,也是我国汉族地区首次发现的岩画和年代最早的岩画,还很可能是我国岩画中最为独特的人面岩画的发源地。

将军崖还有一组“鱼形岩画”,使将军崖岩画的内容更加丰厚。而将军崖上神秘的岩画却一直充满了疑团。

神秘的将军崖岩画主要有三大疑问:

第一、岩画的内容到底表现了什么?年代几何?

第二、将军崖岩画中心位置原有三块巨石,每块重达数万斤,好几个人也搂不过来。如此巨大的石头,在当时没有吊装机械情况下,是怎样从低处搬到高处的?

第三、将军崖岩石为混合片麻岩,非坚硬金属之物无法在如此硬度的岩石上有所作为。那么,远在没有金属工具的几千年前,先民们用什么器具刻下了这经历数千年风雨侵蚀,至今仍清晰可辨的阴文图案?

将军崖岩画,或许是原始先民对土地神和太阳神的崇拜,或许是原始先民对谷神的崇拜,也或许是古代先民纹面习俗的遗留,甚至可能是“最早的观星测象台”。

在对宁夏贺兰山、内蒙古阴山等地发现的人面像岩画对照研究考证之后,推测认为,将军崖岩画始作于春秋时期,很可能是东夷族的附庸国少昊氏郯国的巫师为死亡的王族招魂引魂留下的印记,而当时这里就是郯国故都。

在山坡西侧的岩画中,三点纹和无轮廓线的类人面像是在描绘那些无形的游魂。有轮廓线的类人面像,如同鸟儿栖息笼中,其实是我国《楚辞》中所说的招魂用具“秦篝齐缕郑绵络”。“秦篝”是秦国用植物枝条制造的笼筐;“齐缕郑绵”是用齐国的麻线和郑国的丝线织成的布或丝绸,后也用来泛指衣裳。

鸟儿其实是鸟化的灵魂,那是一种古老的信仰。贯穿脸面中心的,是一条长线连着禾苗的图案,那应该是表示拴住灵魂入土。人的生命离不开衣、食、住,鸟的生存也离不开住的窝和吃的稻米,而鸟窝正是用树枝柳条和破旧的棉絮网罗而成。

用鸟儿、笼筐、衣裳、稻米、长线,正是为了招引灵魂、笼络灵魂、维系灵魂,或希望魂魄复聚再生,或招游魂安居墓穴,或祭亡魂升天成神。

山坡南面是一群装饰各种鸟冠纹等的无轮廓线的类人面像,其间有帆船、云纹和中间写有“大”字圆形纹,后下方有一排人在跳巫舞,前方有一穿长裙的人在带路。

这组图像是巫师引导以鸷鸟为图腾的少昊氏王族的灵魂升天,返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太阳里。点纹状长带为星座组成的天体银河,古人称作魂道;短直线为流星轨迹;帆船是引魂渡舟。

画面上的“大”字圆形纹符号是指日中之大人,即东夷人。圆形纹、中间有一点的圆形纹均似鸟头,象征鸟人灵魂。整幅中的一排人都在跳巫舞,这明显是引魂升天的仪式。

整体来看,在将军崖南口的这块弧形巨石上面,刻着很明显的星相图和植物身人面形。前者当与天体崇拜有关,后者疑为谷物神崇拜的记录。

这些植物身人面形共10幅,阴线刻成,刻痕断面为V形,线条粗深圆滑,全无金属加工痕迹,估计是用石器磨刻成的。

10个人面形大小不等,最大的人面形做老妪模样,双目眯成鱼形,额头刻菱形双圈纹饰带,额头两边各有一缕发辫装饰,脸颊口鼻部位刻以交叉网状线条,颇似黥面。

其他9面双目皆成圆球状,脸上也布满网状纹。10个人面形与地面草状物相连,均无耳朵,犹如植物结出来的果实。

人面与植物相连,说明与植物崇拜有关,就像人面兽身与动物崇拜有关一样。人面表示神灵,植物和动物则是崇拜祈求的主体。

人面兽身形象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彩陶盆上出现,植物纹形象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的陶钵上,以及在兰州出土的原始陶瓶上均有发现,而且形状与连云港近似,大概都与原始人祈求谷物丰收有关。

北方原始民族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稷,在山东北辛、西安半坡原始遗址中都曾发现过谷粒的化石。稷在谷物中的地位最高,被尊为“五谷之长”。

连云港古属东夷少昊氏鸟图腾氏族活动之地域,周代为剡国所辖,汉属东海郡,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人迹稀少,土地贫瘠。《海州志》称:

海州土广而瘠薄,田野不辟,米粟不丰。

人民生活十分贫困,便希望谷物神给人以幸福。

在原始人看来,谷物何以会春青而秋黄,何以会丰歉不均?大概都是稷神在“作怪”。

谷物也同人一样,有生命、有思想,有父母、有子女,一代传一代。人与植物的成长一样,所以人脸上布满了植物状纹饰,这分明是把植物人格化了。

九面小人头环绕一面大人头,俨然一个大家族的子子孙孙围着一位老祖母,植物世界被赋予了人间的形式。

我国以农立国,祭祀稷神的风习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以周代来说,他们把稷加以神化,尊为自己的始祖,每年春秋在祭祀天神的时候,都要同时举行祭祀稷神的活动。

《诗经》中把稷看得与上帝同等重要。稷字先秦大篆写作,由禾、田、人组合而成的,保留了稷神的本来面目。将军崖岩画正是稷神的形象化,是稷神崇拜图。我国岩画描写稷神的,只发现这一幅,所以特别值得珍视。

将军崖岩画本身置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分析起来主要有几点:

首先是它的历史价值。将军崖岩画的时代具有原始性。当然,无论它的具体年代距今7000年、4000年,还是距今3000年的青铜时代,它的几个“一”赋予了它在我国岩画史,乃至世界岩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一个“一”,它是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原始岩画之一;第二个“一”,它是我国发现的唯一反映原始农业部落社会生活题材的原始岩画;第三个“一”,它是我国发现的古代东方民族用于祭祀的坛类遗迹;第四个“一”,它是我国东部地区发现的第一处原始岩画。

将军崖岩画出现在我国文字的诞生期,那时的我国历史尚无详细的文字记载,所以,它本身带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

其次是它的科学价值。由于将军崖岩画及其周围环境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加之它的内容、题材十分丰富,所以它对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天文学、哲学等众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

当然还有它的艺术价值。岩画是指在岩石上或刻或绘的图案,属于美术作品。因此,将军崖岩画是原始先民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是他们利用原始工具、原始手段对自然和社会的具体描述。

将军崖岩画不仅仅在艺术史上具有研究价值,它的价值还在于当后人面对它时,甚至仍然能够体悟到其中包含着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心灵震颤。

[旁注]

锦屏山 横卧于我国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古城南郊,犹如一道屏风,名为“锦屏山”。它古称“朐山”,得名于秦代设立的朐县。1674年,海州知州孙明忠认为此山山势陡峭,绿树葱郁,蜿蜒起伏,宛如墨黛,颇有山水花屏之意境,遂改名为锦屏山。海州人俗称为南大山、马耳山,又称青龙山。

子午线 也称经线,是人类为度量方便而假设出来的辅助线,定义为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大圆线上的半圆弧。我国古代定义:“某一天体视运动轨迹中,同一子午线上的各点该天体在上中天午与下中天子出现的时刻相同。”724年,唐玄宗下令制定更完善的历法。僧一行发起并主持了历史上第一次子午线测量工作。

东夷 我国古代时华夏人对东方民族的泛称,非特定的一个民族。夷又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称。随着东夷与华夏的融合,汉朝之后,东夷后来变成对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泛称。据说东夷人最早发明弓箭,擅长射箭。距今4600至33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东夷骨刻文中已经发现了类似人背弓形的“夷”字,“从大从弓”有了原始依据。

龙山文化 泛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而得名。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

郯国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小国。传说当时郯子在抵御外侵,修城墙时,因信巫术,于城墙基部埋了万只碌碡,以求永固,郯城因而得名。孔子曾经带着弟子去郯国拜见了郯子,虚心求教。这便是“孔子师郯子”的由来。公元前341年的齐魏马陵之战发生在郯城附近。

仰韶文化 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稷神 据传说,稷神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稷神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诗经》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阴阳鱼 即广为人知的我国太极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早期称作“先天图”、“河图”、“先天自然河图”、“先天自然之图”、“古太极图”等。不少人认为太极图起源于原始时代,甚至有人认为是太古洪荒之时外星人馈赠地球人的礼物,或本次人类文明以前上一次甚至两三次文明毁灭时遗留下来的唯一信物。

土地神 也称土地公,福德正神。我国传说中,土地神本名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36岁时,任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102岁辞世。死后3天其容貌仍不变,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于是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

[阅读链接]

将军崖这些古老的岩画,1979年被发现时只有三组岩画,主要内容为人面、农作物、兽面以及各种符号。其中第二组中的星象图拓片和第一组中的两张拓片模型已经作为我国最早的天文文物资料陈列于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

自1980年以来,全国众多知名学者对将军崖岩画这部“东方天书”从民族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原始宗教学、古天文学等领域进行了分析研究,有学者说是原始先民对土地神和太阳神的崇拜,有学者说是原始先民对谷神的崇拜,还有学者说是古代先民纹面习俗的遗留。还有学者说是“最早的观星测象台”。可谓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