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彝交融的博什瓦黑岩画

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为唐宋时代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彝族宗教文物遗迹。它位于四川省昭觉县城西南部的碗厂乡团结村博什瓦黑的南坡上。

博什瓦黑,彝族译音,意为“岩石上的龙蛇”。博什瓦黑石刻岩画掩映在松树林和杜鹃林中的海拔2700米处,岩画面积440平方米。画像在16块天然巨大的岩壁上阴刻19组27幅,最大的一块顶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27幅岩画中,神佛像47尊,世俗人物15个,佛塔2座,禽兽25个。这批岩画,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描绘逼真、入木三分;形象生动、风格各异;画面宏伟、国内罕见。

博什瓦黑岩画具有浓厚的时代地方特色和典型的彝汉民族大融合的风格,为唐代南诏和宋朝大理时期所营造的大型密宗摩崖造像,是一处主要镌刻南诏时期的岩画。

唐朝后期,大小凉山并入南诏国,置建昌府,南诏灭亡之后,此地区归大理段氏政权统治;因此,博什瓦黑地区曾是南诏国的管辖范围,此地曾经也是唐中原内地通往云南和南洋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之一。

古时当地彝族人民敬奉博什瓦黑为神地,由此演义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迷信传说与禁忌,行人多绕道而行,加之百年苔藓的掩盖,使博什瓦黑石刻岩画较好的保存下来。

南诏时期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因此,那里受到内地汉文化的影响是比较浓烈的,特别是南诏国王任用汉族人郑回为清平官,更加促进了彝汉文化的交流。博什瓦黑岩画是这方面的活化石。

除少数原始岩画外,博什瓦黑岩画绝大部分是佛教阴线镌刻画像,部分造像的面部采用了浅浮雕手法。

博什瓦黑石刻岩画分为南、西、北三个岩画区,南区有8处岩画石刻、西区有5处岩画石刻、北区有3处岩画石刻。

南区位于博什瓦黑山坡中下部,近邻博什瓦黑河的北岸,是整个岩画的主区,其中有一处刻石最大,是南区的中心。

此处有《卧佛图》,也有说它是古彝人的《超度送灵仪式图》。在这块巨石上较平整的上方凿刻了一卧佛,卧佛头枕着左臂,静静地入定躺着。下有一群坐着的人们,有大小比例不等的僧人或菩萨,或普通的人们在拜佛或祈祷。

卧佛左上方刻有一小人,当地人说雕刻的是彝人传世英雄支格阿龙,这块大石头上的岩画,已年代久远,严重风化,看得不是很清晰了。

另外一处石头上刻画的是人们常说的佛教里“四大金刚”,“四大金刚”用写实的手法刻画了威武雄壮手持弓箭武器的4位武士。他们个个赤着胳膊和脚,瞪着大眼,有所向无敌之气势,线条简练而不失张力,作者以满腔的热忱,粗犷中带细腻的手法表现了南诏国时的尚武精神。

南区内其他几初石头上还雕有龙、龟、麒麟等图腾,释迦、观音、明王、毕摩造像等。

《毕摩作法图》中以非常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位留着卷发辫子的大毕摩,他面容祥和,戴着大玛瑙耳环,盘腿而坐,手持毕摩祭司的法器神扇,正在做法术。

毕摩是彝族普遍信仰的传统宗教文化。毕摩又是彝族社会的原始宗教职业从事者,其职能为“祭祀”、“禳解崇祸”、“占验吉凶”等。毕摩的法器有法帽、法衣、神签筒、神扇、神铃、经书等。使用之经书传载着彝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文学、艺术、历法等诸多内容,种类之多,卷帙浩繁。

在《毕摩做法图》中,以娴熟的岩刻技法塑造了一位法力高强而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毕摩形象:他用铁链拴着狼做祭物、以超凡的法力招来了“神鹰”,即毕摩的附体之神“安萨”,展翅飞向毕摩的方向,造型准确而生动,往前飞越的动势在岩石的二维平面上表现出了完美合理的透视关系,线条凝重而流畅,显示神鹰风雨无阻的神力。

“毕摩”、“神鹰”、“狼”构成了一幅超越世俗的作法场面,作者的确独具匠心,这样一幅作品确能力透着毕摩文化的精髓内涵。

另外,《支格阿龙》的传说,在西南彝族地区广为传颂,他智勇双全,骑着“双翼神马”云游四方,为民除害、斩妖除魔,射死多余的日月,除掉无恶不作的恐龙,成了千百年来彝族人民传颂的英雄。

从彝汉题材同时出现在一个岩画群中的状况,可以证实南诏国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博什瓦黑岩画正呈现的是彝汉从“文化混血”到“艺术混血”的现象。

西区位于南区的西部,共有5处刻石,最南边一处刻石有一尊男性像,该刻石右侧有4处刻石。

北区位于山顶,有三处刻石,其中两处靠西,岩画小,刻线技法粗犷,刻的是小型人物。其东南边的悬岩有一横长形岩石,在岩石南面较光滑处刻有一副6人骑马的出行图,气势庞大,人称“南诏王出巡图”。

这幅“南诏王出巡图”岩画中清晰可见南诏王具有深厚的帝王气质,气势轩昂,头戴高冠、高居马背,头顶上空一条巨龙腾空而舞,前后侍从簇拥,浩浩荡荡结队而行。

“南诏王出巡图”构图严谨、形象逼真、准确生动,画中6人骑马出巡,错落有致,疏密得当有序地安排画面主体,特别是骑马人比例准确而生动,娴熟的阴刻造“线”运用得轻松自如,凿刻了姿态不同的马和特征各异的骑马人。

画中还有两只跟着马队脚下跑的猎狗,一前一后之间既有向前行跑的速度,又有相互呼应的生动性,而且从狗的造型上分析是凉山彝族人特有的“土猎狗”。

此幅岩画是该岩画群中精彩作品之一,古老的南诏艺人们充分利用这块岩石走势,从视觉的张力角度出发,从整体到局部把构图经营得饱满而紧凑、完美而和谐的地步。

这些岩画作品就像活化石般阐释着这片土地上已经被岁月淹没的年代,阐释着那个年代的神秘的南诏文化,阐释着彝汉文化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混血时代”的具体实例。正因如此,博什瓦黑岩画也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语言魅力。

博什瓦黑岩画是人类已进入铁器文明时代的唐代南诏时期的凿刻岩画。此岩画群磨刻和凿刻两种技法均有运用,造型功力深厚,无论表现人物、动物其技法技巧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造型写实能力真可谓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刻线技法上,博什瓦黑岩画融毕摩画“线描”技法和国画“白描”技法相结合,兼收并蓄、自成一体,用锋利的刻画工具创造了具有毕摩画特质的线描效果,线条简约而古朴,达到一种“神秘的写实主义”效果。

同时,也不失中国画白描中“线描”技法,巧妙利用每块石头之造型走势,得体安排画之总要,从整体上合理把握每幅画的大局,达到整体到局部的完美统一。

博什瓦黑画中虽无随类赋彩于岩画上,但看其对人与物精彩而生动刻画,可以说南诏岩画大师们给石头赋予了生命,从中可以体会到南诏时期岩画艺术中融本土绘画技法和中原汉族绘画技法为一炉的刻石方法。

博什瓦黑岩画是南诏彝族和汉族人民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缩影,用古老的岩画语言阐释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记录着这个远古民族那一段原本就难以寻觅到史料实证的生存历史,并将其符号化、直观化,使之成为研究南诏文化艺术的桥梁。

佛教自魏晋时期传入我国以来,佛教艺术以其博大而精深、灿烂而耀眼的风貌闪亮在中华大地上,它以石刻壁画艺术直观的方式阐释着繁杂的佛教经书内容,给深奥难译的经书文字内容赋予图像化的解释,使之能通俗易懂的宣扬佛家思想,达到普度众生之目的。

在博什瓦黑岩画群中佛教造像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例如《超度送灵图》、《论禅图》等无一不传扬着佛教艺术深邃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说明了南诏人民对佛教的虔诚信仰,政教合一的体制在南诏的形成。

图腾崇拜是我国众多岩画中一个永恒的题材,无论是北方岩画还是南方的原始岩画中都出现了很多“图腾文化”方面的内容;在博什瓦黑岩画中也出现了“龙”、“鹰”、“鱼”、“麒麟”等诸多图腾造像,更加丰富了岩画的内容和形式。

“鹰”是彝族崇拜的图腾之一,彝族民间关于“鹰”的传说很多,鹰与濮嫫娌也的故事,彝族毕摩与“鹰文化”的传承等,已经成为中外彝学界的探究的重要内容。

[旁注]

大理国 我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云南一带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937年,通海节度段思平灭南诏建国,定都羊苴咩城,国号大理,因举国尊崇佛教,又称妙香国。1095年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国,1096年高升泰在死后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国。

毕摩 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其文化职能是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典籍。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南诏 是我国唐朝时代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土地。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南诏在西南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西南地区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西南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

白描 中国画技法名。是古代“白画”的发展。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我国古代有许多白描大师,如吴道子、赵孟頫、顾恺之、李公麟等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宋元间也有画家采用白描手法来描绘花鸟,如北宋仲仁,南宋扬无咎,元代赵孟坚,张守正等。

濮嫫娌也 彝族传说中的始祖母。远古的时候,有个濮部落里有位美女叫濮嫫娌也。有一天,濮嫫娌也坐在村口的坝子上织布,天上突然滴下三滴鹰血,滴在濮嫫娌也的百褶裙上,濮嫫娌也就此怀了孕,不久生下了支格阿龙。“支”为鹰之意;“格”则为“合”之意;“阿龙”是龙的尊称。“支格阿龙”源自鹰、龙、人合一的化身。

四大金刚 在佛教中,四大金刚指泼法金刚、胜至金刚、大力金刚、永住金刚。我国民间神像“四大金刚”也指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在我国的寺庙中,四天王手中分别持剑、琵琶、伞、蛇等物象征风、调、雨、顺。

麒麟 亦作“骐麟”,简称“麟”,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主太平、长寿。麒麟是龙头,马身,鱼鳞,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做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麒麟是凶猛的瑞兽,且护主心特别强,有招财纳福、镇宅辟邪的作用。

[阅读链接]

博什瓦黑岩画不仅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为研究我国西南地方史、宗教史、民族史、文化艺术史以及南方的佛教艺术在我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是研究南诏国地方政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的有力佐证,还为了解当地历史、佛教的传播以及古代民族关系提供了新的史料。

自1981年报纸报道以后,很快驰名中外,吸引了国内外很多学者和旅游者前往参观考察。博什瓦黑岩画与南诏腹地的南诏重要文物“南诏德化碑”、“崇胜寺三塔”、“剑川石窟”具有同等的历史地位。

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博什瓦黑岩画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