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人文化的麻塘坝岩画
珙县麻塘坝岩画,位于四川省珙县胜利乡麻塘坝。麻塘坝一带是“僰人”悬棺葬的集中地之一。坝的两侧高山耸立,岩壁陡峭。岩间多有天然岩洞,悬棺及岩画分布在这里的岩壁上。在20多处崖壁上有岩画近400幅。
麻塘坝岩画分东岩和西岩两部分:东岩有棺材铺、狮子岩、大洞、九盏灯、猪圈门、磨盘山、龚家沟的硝洞、邓家岩、三眼洞、玛瑙坡共10处;西岩有龙洞沟、漏风岩天星顶及付大田、白马洞、倒洞、马槽洞、珍珠伞、猫儿坑、九颗印、鸡冠岭、地宫庙、刘家沟共12处。
棺材铺有红色岩画20多幅。其中正面人物两个,骑马人物5个,有一个人身系佩带,还有一个人右手执三角形物件,马10匹,鱼、鸟各一个,符号两个。
狮子岩有红色岩画80多幅,是麻塘坝岩画最多的景点。由于风雨和岩缝水的侵蚀,许多岩画或脱落或被岩浆覆盖。现可辨认的有:
人物17个,8个作舞蹈姿势,正面站立人物一个,执刀者3个,一个右手向上举,左手下垂,右脚成弓步,前有一圆球状物,似作踢球状;一个左手举十字形兵器;一个右手举三角形带柄物,骑马人物14个,有执十字形兵器者,有佩刀者,有牵马者。白色颜料绘的马两匹,还有一些单个的马、虎、犀牛、鱼、鸟和符号等。
大洞在洞壁上有红色岩画5幅。其中:正面站立人物一个,马一匹,符号3个。
九盏灯有岩画60多幅。此处岩画以人物居多,有举三角形带柄物件或踢毽的,有举十字形器件的,有双手各举一物件的,有骑马的。动物画主要是马,以单个者最多。符号画多个,有以12个红色方块组成的梅花图案,有太阳徽图案。
猪圈门有岩画10多幅。其中:人物4个,一个双手举十字形物件,一个右手持三角形物件、左手提一圆形物,一个似戴面具作舞蹈状,一个右手拉着根长线钓鱼。另外有马一匹,鱼两条,符号两个,武器4件。
磨盘山有红色岩画3幅。其中:动物1个,符号两个。
大洞口的岩壁上有红色岩画5幅。其中:人物一个,动物一个,圆点3个。
龚家沟有红色岩画8幅。为人物、马、符号画。
邓家岩有红色岩画32幅。有骑马人物、单个人物、马、虎、鸟、符号画等。
三仙洞有红色岩画15个。此处岩画风雨侵蚀严重,现可辨认的有站立人物、马、虎、铜鼓、符号画等。
玛瑙包有红色岩画11幅,为人物、武器、符号画。
龙洞沟在洞内崖壁的人工凿龛旁,有红色人物画2幅,另有鱼画6幅。
漏风岩和付大田。漏风岩有人物画两幅;付大田有人物画一幅。
白马洞是岩画较多的一处,共有4组图形,包含人物7个、动物7个、武器3个、符号5个。此处有一些岩画因位置太高,无法辨认清楚。
倒洞有红色岩画6幅,为骑马人物、猪、武器、符号画。
马槽洞在约45米高的崖壁上,有红色岩画7幅。其中:人物3个,一个右手持盾状物、一个头插羽状物,一个下半部模糊不清。动物一个,符号3个。
珍珠伞有红色岩画10多幅,为猪、太阳、符号画。
猫儿坑有符号岩画两幅。
九颗印有红色方块10多个组成的棋盘式图案。其中9个方块最清晰,类似图章。另有红色岩画51个,为马和符号画。
鸡冠岭有红色岩画4幅,为单个人物、武器、符号画。
地公庙有红色岩画9幅,为两个人物、一匹马、两个兽、4个符号画。
僰川沟有岩画3幅。为两个动物、一个符号画。
三字岩有形如古钱状的岩画一幅。
麻塘坝的悬棺由于历经风雨,曾坠毁不少。岩画用红色涂绘,绘制在悬棺旁的岩壁上,岩画中以单个人物画最多,骑马者次之。动物有虎、犀牛、鱼、鸟等,还有符号。动物中又以单身马为多,另画有马厩。
麻塘坝岩画是西南岩画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悬棺葬是风葬的一种形式,即将殓葬尸体的棺材,悬置在临江靠水的高崖绝壁上。珙县是我国悬棺葬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一带又是古代僰人活动的地区,所以又称“僰人悬棺”。
珙县悬棺岩画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伴随着悬棺葬俗,在陡峭的崖壁上生动的记录着我国少数民族“僰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这些岩画尽管是没有经过绘画训练的少数民族的作品,笔下的形象是“幼稚”的,但是在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珙县麻塘坝岩画采用平涂图绘法,再加上被大自然的剥蚀程度、色泽、画风的影响,题材和内容丰富多彩,线条粗犷,构图简练,栩栩如生,呈现出不同艺术特色,表现了僰人生产、狩猎、生活、娱乐、礼仪等场景。
珙县僰人岩画多姿多彩。按画的内容,可分为人物画、动物画、武器画、符号画等四种类型:
人物画90多个,其中有头上向左或右椎髻的、有头上饰物或戴帽的、有各种骑马动态的。人物画表现了人的各种形象和动态活动,主要有单人骑马奔驰、双人骑马奔驰、手持器械驰马竞技、各式马上表演、武术、杂技、舞蹈、踢毽、舞风车、牵马、散步、钓鱼、狩猎、佩刀、执箭、执刀、执矛、执伞、执旗、执盾、执棒等。
大多数人物画的人物形象是裸体的,只有少数有服饰,服饰为穿裤、穿裙等。人物画的头饰为椎髻、插羽、戴帽等。
动物画中最多的是马,约有60匹;其他为狗、野猪、野牛、虎、豹、鱼;还有怪兽、雀鸟。其中两只似乎是“凤”鸟。
武器多附绘于人物,有腰佩宝剑、手执哨棒、手执T型器械、手执十型器械、手执球状物、手执扫帚型器、手执三叉型器械。有单绘的矛头和斧头状器械等。
符号画中有很多符号、图形,如太阳徽、三角形、车轮、长方形、太极图、圆形、方印、五角星、红十字、双同心圆套六角星、串珠、山花、马厩、羊圈等40多个。还有一些三角形堆垒和正方形堆垒组成的组合图和奇形符号。
麻塘坝岩画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在这些岩画中,小到头饰的不同,有椎髻型,无椎髻型,戴帽型。在有椎髻型的头饰中又有长椎髻、分叉、短椎、双椎、帽饰物的不同。可见表现细微,充分抓住了人物的头饰特征。他们描绘的真实,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
岩画中马的形象众多,但对其刻画不尽相同,有的前肢跃起,有的立足不走,有的向前飞奔,有的马头向后张望。
在麻塘坝棺材铺的一个舞者形象,身穿连衣裙,头向左边上抬起,左脚抬起,双脚优雅的交叉,左手在胸前微微弯曲,右手很自然的向后抬起,姿态美丽的如同跳芭蕾一样,更为生动的是头上的发髻直直的立在头上,而在发髻朝向的不远处又有两斜线,看上去像被风吹动的发髻,舞者高贵舞姿妙笔而生。
而在邓家岩处有一副虎的岩画,它身上的斑纹一条一条的,嘴张着,嘴角向上翘起来看起来十分的可爱。它的尾巴向上翘着,弯弯的,似乎在摆动着,正讨人欢心,看上去一点都不害怕,倒觉得和人十分的亲近。
珙县岩画图形相当分散,似乎以一些孤立的图形来表达当时人物的某种活动和愿望。例如,画马、马圈以及众多的人骑马,都是为了祈求马匹繁殖,出行有马。
另在麻塘坝猪圈门岩画中,两条鱼的体形甚是庞大,是人的体形的好几倍,这种夸大的描绘显然具有巫术的意义。在猪圈门画鱼和人牵鱼的形象,可能希望捕鱼有获,更有可能寓有祈求富裕、年年有余之意。
画铜鼓,很显然是希望有较多的铜鼓,因为这就意味着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在这一地区,铜鼓自来被视为权利的象征。
珙县悬棺岩画的图像大多采用了剪影式的色块平涂法,少数为勾勒法绘制在陡峭的灰黄色、灰白色的峭壁上。在画中描绘的人物大多为正身像。
在麻塘玛瑙坡的岩画中有两个人物图像,一个头部为简单勾勒了轮廓,但身体却采用平涂,穿着筒裙,提着三角形物体,神气得很。两个人物形象表现上,勾勒平涂相互渗透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比强烈,和谐统一。
珙县悬棺岩画的颜色大多采用橙红色,极少数采用白色的颜料画成。红色强烈、醒目又是生命的象征。岩画以大自然为背景,以单纯的红色去表现。大自然的绿色和崖壁上的红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二者摆在一起分外醒目。
[旁注]
僰人 是先秦时期就在我国西南居住的一个古老民族。历史上的“僰人”,是个历史悠久、英勇善战的民族。他们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建立了战功,被封为“僰侯”,在今天宜宾一带建立了“僰侯国”。
踢毽子 又叫“打鸡”。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民间体育活动之一,是一项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
龛 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我国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龛式,小龛又称椟。各大佛教遗迹中,四壁皆穿凿众佛菩萨之龛室。后世转为以石或木,作成橱子形,并设门扉,供奉佛像,称为佛龛;此外,亦有奉置开山祖师像。
悬棺葬 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一种。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平涂图绘法 中国画技法名。即轮廓钩线,色彩平涂。若敷施花青色于衣服则全用花青,亦不分浓淡,敷施其他颜色也一样。其特点为单纯明快,线条清晰,构图明确,富有装饰性,所画对象的立体感,主要依靠结构与用笔的变化。民间年画多采用这种技法。
铜鼓 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铜器,它原是一种打击乐器,以后又渲化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它为民族首领贵族所独占,被视之为一种珍贵的重器或礼器,因此也成为被祭祀的对象。铜鼓是我国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国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
太极图 太极图的思想渊源可上推到原始时代的阴阳观念,但原始时代的有关图形、符号都不是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阴阳鱼”太极图。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现存文献中最早一张太极图出自南宋张行成的《翼玄》。
[阅读链接]
1935年,葛维汉到珙县考察后,著《川南的白人坟》一文并临摹了珙县麻塘坝僰人岩画。文中写道:“另一使作者感到重大惊奇的,是发现在非常接近白人坟的岩面有许多岩画。”
1946年夏,芮逸夫和石钟健到珙县考察,石钟健著《四川悬棺葬》一文并临摹了部分岩画。
1974年夏,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博物馆、珙县文化馆联合对珙县麻塘坝悬棺进行清理发掘,考古人员攀登悬崖峭壁,对麻塘坝东西两侧20多座崖壁上的岩画,逐一搜寻。在棺材铺、狮子岩、鸡冠岭等22处,曾临摹了大量的岩画。这些临摹的岩画整理出来后,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之后,掀起了珙县僰人悬棺葬文化研究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