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特征
生命与非生命
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世界是由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两部分组成的。前面讲到了各种类型的生物,而非生物呢,就是生物界以外的全部无生命物质,像空气、阳光、岩石、水等等。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把生物与非生物严格地区分开呢?科学家们进行了研究。
首先,他们发现,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都可以在非生物界中找到。就是说,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体所特有的。这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原始地球上并没有生命,生命是地球形成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各种条件成熟,才从非生命的物质中逐渐演化发展而产生的。这说明,归根结底生命的产生是以非生命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为基础的。生命不能离开非生命物质而生活。同时,生命的出现又对自然界,包括非生物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可见生物界与非生物界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进一步研究各种生物体时,科学家们对病毒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难以做出结论。病毒是由复杂的有机分子组成的,它含有生命的基本物质——氨基酸,它能进行自我调节,能迅速生长繁殖,还能运动、反应和变异。这都说明病毒是活的,有生命的。但病毒却没有细胞,自己不能繁殖,要侵入到其他生物体内才能生长繁殖。最有意思的是,病毒可以像盐或者糖这样的物质一样被分离结晶出来。结晶状态的病毒,在瓶子里放几十年,而能够不显示任何生命的迹象。因此很难说,病毒到底有没有生命。这种模棱两可的结论并没有使生物学家感到失望,反而增添了对生命本质探索的兴趣,使人们懂得了,在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并没有一条严格的界限。生物界起源于非生物界;病毒可以看作是搭在两界之间的桥梁。
但是生物与非生物仍然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又是什么呢?
有人说,生物就是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命就是活的,而活的就是生机勃勃,能生长发展,最后归于死亡。石头就是死的,死气沉沉,不能生长发展,也谈不上死亡。但有人反对,举出火的例子来。火是生机勃勃的,能从小变大并迅速蔓延发展。如果扑灭它,它就死亡了。能不能说火有生命呢?显然不能。
对于生命本质的探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有过各种看法,至今仍在继续争论中。科学就是在这样的争论中发展的。答案几乎总是部分和暂时的正确。想找到一个绝对正确,永远不会改变的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生命这种高级的自然现象更是如此。到目前为止,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还没有达到物理学和化学研究那样成熟的水平,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就目前认识的水平而言,科学家们把生命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生物体从外界摄入物质,经过一系列转化与合成过程,将其转变为组成自身的物质,并贮存能量,这叫同化作用。另一个是生物体将自身的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能量,把分解所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这叫异化作用。异化作用中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新物质;一部分变成热,用来维持体温;还有一部分供生命活动中其他方面之用。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一对矛盾,前者从外界吸收物质和能量,合成有机物,建设自身;后者是向外界排出物质,释放能量,分解有机物,破坏自身。但这两个作用又必须同时进行,互相依存,相辅相成。有机体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建设和破坏中得到更新。
新陈代谢是最基本的生命过程,是其他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在自然界中,非生命物质也能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但交换的结果却不像生物体那样得到自我更新,而是导致了自身的毁灭。例如,铁氧化变成了锈,岩石风化变成了碎粒和土壤,蜡烛燃烧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可见外界环境是非生物受到破坏的原因。保存非生物的最好办法是与外界环境隔绝。而如果把生物体与外界隔绝开来,它就只能死亡。可见外界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这正是生物与非生物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方面存在的本质区别。
2.生长、发育和繁殖。任何生物体在一生中都要经历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这是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的结果。单细胞生物的生长主要依靠细胞体积与重量的增加。多细胞生物的生长,主要依靠细胞分裂来增加细胞的数目。所有的生物个体,在其生活史中,它的构造和机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从幼体变成与亲体相似的成熟个体,最后衰老而死亡,这个总的转变过程叫发育。当生物体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在个体生命结束之前,要产生自己的后代,使个体的数目增多,使自己的生物种族整体的生命得以延续,这种现象叫繁殖。繁殖的作用使生物几十亿年来生生不息。
生物的生长、繁殖能力十分强大。我们想除去花园中的杂草,想消灭房间里的害虫,想洗净玻璃鱼缸内的绿藻都是十分困难的事。因为这些看来不起眼的小生物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就是生物努力生长、发育、繁殖的力量,这种能力是非生物不具有的,因此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3.遗传、变异和进化。生物体繁殖时,都会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种现象叫遗传。但遗传所产生的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又总是存在差异,这种现象叫变异。遗传和变异与同化和异化一样,也是同时存在的相辅相成的一对矛盾。有了遗传,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群之间的区别。但如果只有遗传而没有变异,物种就不会前进,生命形态就不会发展。所以变异是物种产生新的性状,适应新的环境,使生命整体得以前进发展的内在依据。但变异中产生的新性状、新功能也要靠遗传才能保持和延续下去。可见遗传、变异是不能分开的。经历了漫长的世世代代遗传变异的过程,又加上自然界对物种进行自然选择的作用,才使整个生物界从低等向高等,从简单向复杂不断前进和发展,形成了今天所能见到的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遗传、变异和进化构成了整个生物界种族的发展史,这是非生物界所没有的现象。
4.感应性与运动。生物体对外界产生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的特性,称为感应性。外界的温度、光照、声音、电流、食物。化学物质、机械刺激、地心引力等的改变都会构成对生物体的刺激。生物体会以某种形式的运动对刺激作出回答。例如手被烫会立刻缩回,老鹰看见兔子会立即追捕等。不同种类生物的感应性随着生物进化程度的高低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单细胞生物常表现为“趋性”,如趋光性。植物常表现为“向性”,如叶、花的向光性,根的向地性。高等动物由于神经系统发达,能用迅速的运动进行觅食和躲避敌害。
除了这些基本特征外,科学家们还把生物体的根本特征归结为,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病毒除外),并且通过细胞来实现各种功能,而细胞内进行着生命运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两类高分子的有机化合物——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贯穿了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的变化、协调和统一,形成了生物体内有组织、有秩序的生命活动。这种活动,复杂而又迅速,是非生命物质不具备的。总之,能进行新陈代谢、自我调节和自我增殖的系统才是有生命的。这一根本的特点把生物界不同形态的生物统一了起来,同时也把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