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屈原悲愤投江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大臣叫屈原。他于公元前340年出生在秭归,他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的国力有所增强。但是,他的性格十分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也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怀王便开始对屈原产生了罅隙,疏远了屈原。

屈原虽遭谗被疏,但他始终以国家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

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危险,他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高尚人格与意志。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也被楚怀王逐出了郢都,开始了被流放的生涯。

屈原被流放到了沅江和湘江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他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

《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这些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

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

此外,《九歌》和《天问》等还采用了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十分罕有。除此之外,屈原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了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第二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

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他心如刀割,但是,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国家。

他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他最终还是爱恋故土,悲愤交加之中,他于农历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乐章。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我们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我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我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后来汉赋的形成。

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人们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地寻找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和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全部都投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便纷纷仿效。

有一位老医生则拿来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便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逐渐发展成粽子。

此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正是由于纪念屈原的缘故,端午节也因此被称为诗人节。后来唐末江南僧人文秀写过一首《端阳》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此诗表达了人民对屈原的同情与崇敬,抒发了作者对昏君和奸臣的痛恨。

[旁注]

三闾大夫 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闲差事。是一种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务的官职。屈原被贬后任此职。

黄棘之盟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太子荡继位,有人建议武王杀张仪。张仪闻讯,邀他的老乡魏章一道逃回魏国。公元前305年,秦、楚两国互为婚姻,秦迎妇于楚,楚迎妇于秦,结为昆弟之国。次年,怀王与昭襄王在楚国黄棘会晤,签订“黄棘之盟”。

楚辞 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成为我国汉族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天问》屈原的代表作,收录于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全诗373句,1560字,多为四言,起伏跌宕,错落有致。该作品全文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汨罗江 屈原投江的地方,发源于江西修水黄龙山梨树埚,于龙门流入湖南平江境内。向西流经平江城区,自汨罗市转向西北流至磊石乡,于汨罗江口汇入洞庭湖。

农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阅读链接]

传说有天晚上,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食物,您吃到没有?”

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可是到了第二年的端午节,尖角的粽子还是被鱼虾鳖蟹给吃掉了。于是屈原再一次给老人托梦,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也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一种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