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风俗在各地的盛行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其中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盛行。各地各民族之间风俗文化的差异,端午节赛龙舟文化风俗,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

在很早以前,陕西安康有赛龙舟。龙舟竞渡就是安康的一种民间民俗活动,长期演绎在汉水流域。

相传以龙为图腾的汉水一带氏族,对以龙形的器物有崇拜之意。秦头楚尾的安康,时而隶属于楚、时而隶蜀隶秦,更变频繁。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归荆州,时而归汉中。

传说在东汉时期,安康第一任郡令就是湖北荆州人氏刘龙。因为荆州地带有划龙舟习俗,这一习俗也因刘龙的到来和倡导而传至安康地域。安康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龙舟的记载。

龙舟竞渡自唐代兴盛形成风俗,唐代诗人元稹在《竞渡》诗写道:

吾观竞舟子,因测大竟源。

天地昔将竟,蓬勃昼夜昏。

龙蛇相嗔薄,海岱俱崩奔。

群动皆搅挠,化作流浑浑。

壮哉龙竞渡,一竞身独尊。

拾此皆蚁斗,龙舟何足论。

同时,唐代的刘禹锡、白居易和张建封等,均留下龙舟竞渡的诗词。这种习俗自北宋逐渐成为民间水上竞技游乐活动。

宋代诗人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描写龙舟赛的盛况: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这首词写龙舟竞渡夺标的场景,以红旗、绿柳、烟波、金碧西楼等富有特色的景物和鼓击、欢声等震耳欲聋的声响,来渲染热烈的气氛和紧张的行动,再现了当时的火爆场面。其震人心魄的效果,可与潘阆那首著名的描写钱塘江潮的《酒泉子》相媲美。

安康的龙舟竞赛,由于地域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尤其与楚境接壤,共饮一江汉水的缘故,很早就已形成风俗。

当地人相传,1869年,安康贡生刘应秋被人诬陷参加了反清复明的“复社”组织被捕入狱,后查无实证,才赦还归里,在贫穷潦倒中迎来端午节。

那里的男女老少都去观看龙舟赛,刘应秋不愿出门,一个人在家喝闷酒,于是写了《五日》一诗:

烦营情思懒,好意转多违。

乘静闲开卷,闻声似款扉。

无钱忘渡节,有酒不谋饥。

儿伴欢相唤,龙舟已过矶。

从这个故事可以真切地反映出,龙舟竞渡早已成为安康百姓广泛参与和热爱的活动。随着时代的演变,龙舟竞渡便开始定形制、定人数,而且还出现由龙舟竞渡引发增设的其他游乐竞标项目。

在古代,安康城区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至初六举办龙舟赛,连划4日,数十千米内的男女老幼观龙舟,有时形成举火夜赛的盛况。

当时,安康城区一带的龙舟就有真龙和假龙之分。真龙即专门制作供龙舟竞赛的船只,形似黄瓜,雕有龙头龙尾及鳞甲,每年只在端午节赛龙舟时使用,真龙共6条。

假龙是用航运木船筏子临时用彩布装饰而成,固定的有8条,不固定的有13条,总计真假龙舟27条。小假龙,即混江龙若干,不在计算之列。

除安康城区及旬阳、紫阳、岚皋、白河、石泉县城每年举办龙舟赛外,沿汉江的如大道河、流水镇、岚河口、月河口、石梯铺、青套湾、吕河口、蜀河、瓦房店等地,也间有赛龙舟的习俗。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它集祭祀、祈福、竞技、斗志、争荣誉为一体,具有一整套程式和比赛的办法。

传说古代安康祭龙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有老龙头的先放在龙头的庙里祭祀。凡祭祀的前3日,都要要求所有的划手先净身。

祭祀程序一般为先开锣鼓道场,然后由龙头儿敬3炷香,众划手依次敬香完毕,行三叩九拜礼。龙头儿或乡绅念祭文:

天道玄黄,节至端阳,

祭祀龙舟,敬拜祖上。

汉水汤汤,龙舟闹江,

风调雨顺,永保安康。

祭文完后,要唱一些花鼓词,然后由划手护龙头游街、下江;另一种是龙头安装好进行祭龙,除要求程序与第一种一样,所不同的是头一年胜出的龙舟要由输家的划手敬拜。敬拜后,本龙舟的划手要绕船三六九圈,然后带上艾蒲头圈,再抬上龙舟游街下江。

龙舟下水仪式相当的隆重,从场面上摆有香案,香案上有猪头、羊头、苍蒲、粽子和时令瓜果。从程序上先是鼓乐钟鸣,然后是礼炮。下水仪式开始,先宰杀一只大公鸡,让鸡血在香案前滴过后,把鸡血顺到江水中,叫鸡祭江取意吉祥。有讲究的还要请和尚或道士来诵经。

龙舟下水前,龙头儿要喊,划手要和:

龙舟下水划呀划,划得鬼神天地怕;龙舟下水拼命划,划得对手喊干达。划呀划,划得江水开银花;划呀划,划得地上结金瓜……

喊完下水号子,众划手把龙舟推下水。龙舟竞赛正式开始。竞赛分上水赛、下水赛、对岸赛、环绕赛、夺标赛、抢鸭赛、抢猪尿泡赛等。

夺标赛分两种,一种是在江中插一竹标旗,先抢到为胜;一种是在江中投一浮标,比较滑,谁先抱上船为胜。

抢鸭子,就是把鸭子头顶的毛拔掉,再撒上盐粉,把鸭子投入江中。鸭子遇盐疼痛就朝水里钻,所有选手下水抢鸭子。谁抢得多谁为勇士,哪个船抢得多哪个船为胜。

抢猪尿泡,就是用新鲜猪尿泡若干,里面放上银子钱币等,众选手下水抢,获胜办法与抢鸭子相同。

安康龙舟竞渡,是我国历史上北纬线最高的大江大河的龙舟竞渡。安康与荆楚的龙舟有血缘关系,尤其是屈原第一度流放汉水流域,使安康汉江龙舟竞渡更具有纪念屈原的文化特征。

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之一。汉代赵晔在《吴越春秋》中写有赛龙舟的起源:

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据说,苏州龙舟竞渡最早起源当为“胥门塘河”,即后来的胥江河。清代诗人邵长蘅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欢竞渡”的咏叹。

到了清朝时,苏州端午龙舟竞渡盛极一时,地点众多,当地志书记载:

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

后来,古城苏州的端午龙舟竞渡依然延续,农历五月初五,在古老胥门城墙下,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而命名的胥江河上,彩旗飘扬,龙舟待发,吸引众多苏州百姓摇旗呐喊,为健儿们加油鼓劲。

这里每年一度的龙舟赛船,大都是隔年留下来的,但不放置水中,因为这样船身容易腐烂,而是有专门的房间存放。

在端午的前二周,龙船出屋,倒放露天,在阴湿天气刷上油漆。还要准备用猪皮做鼓面的传统鼓,在比赛时使用。

在端午节当天,胥江两岸人潮涌动,家家户户扶老携幼看龙舟竞渡。苏州人把龙舟下水称为出龙,事先要迎神演戏,称为“下水”。

他们在江边搭建5米高的彩台,用作举行舞龙祭龙仪式,拜过涛神伍子胥,比赛就正式开始了。

根据《清嘉录》中的描述,每条龙舟四角都有彩旗,中舱还有鼓吹手,两旁划桨的有16人之多,俗称“划手”。船头站立一篙师,名为“挡头篙”。竞渡时,船上结彩张旗,桨手奋力划船,锣鼓喧天。

与苏州不同,明代万历时进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写有《武陵竞渡略》,记载荆楚、楚湘一带龙舟竞渡风俗,分缘由、船式、人数、技术、歌词、赌赛、祭祀、卜岁等,那里:

旧制四月初八揭篷打船,五月初一新船下水,五月初十、十五划船赌赛,十八送标讫,便拖船上岸。

更详细规定,船中不许藏竹竿、鹅卵石,观看者也不许扔砖瓦,以防引起械斗。

唐朝将军杜亚当过淮南节度使,对江南的龙舟竞渡风俗做过很好的改良。《旧唐书·杜亚传》记载:

江南风俗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亚乃令以漆涂船底,贵其速进。又为绮罗之服,涂之以油,舟子衣之,入水不濡。

如此说来,穿绸着锦,不光是光鲜外表,算是最早的体育专用服装了。油漆船底更高明,减轻阻力。

苏州自古是丝绸棉布的重要产地,机户密布,形成了产业链,有专门的染坊。这些社会底层的手工业者在平时是低调的,可这一天的龙舟赛会,他们体力出众、团结一心,争标夺魁。

历史悠久的温州孕育了独特的龙舟竞渡文化。端午节划龙舟,在温州民间流行甚广,代代相传。《温州古风民俗》一书中记载:

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香官神传说是专管划龙船的神。

据说,每逢端午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

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香官神。

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

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

过去温州南郊南塘河的古老风俗是,蓝色旗,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

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红霓岭”等。龙船中没有黑龙,俗说乌龙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胜,因此,温州没有黑龙船。

赛龙舟开始,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有大龙地、小龙地的名目。

每条龙舟一般包括舵手一人、划手20人,配有一面大鼓,一把唢呐,一把铜锣。鼓手、锣手、唢呐手各一人,专为龙舟擂鼓呐喊。

鼓声一响,众人齐出桨,龙舟歌起,和着鼓声、唢呐声,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粗犷富有韵律的民族风情。

温州龙船人数,额定36人为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如果是小龙,船身13档,划船的26人,船面管旗的一人,后梢两人,唱神一人,司鼓两人,掌锣两人,托香斗两人,正合36人。大龙有18档,两旁划船的36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6种执事12人,就需48人。

划船者穿的衣服一般都是依照旗色。在苍南等地,定为白衣白帽子是悼念屈原。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俗语说:

鼓是令,梢是命。

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辨认。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斗龙一般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5000米长途,往返10000米。

如果顺潮而下,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能停止。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

把梢的两个人立在龙头,与36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中水长逆流,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场面异常壮观。

在历史上,温州龙舟竞渡时还要建一种水上台阁,这是温州独有的供观赏用的龙舟,叫“划台阁”。

“台阁”又称“彩舫”,是龙舟的一种。舟长数丈,阔一丈多,龙头龙尾用木头雕刻,须角、眼睛、鳞片等,用彩色油漆或贴金,外面挂红彩,在阳光映照下,真有“日照龙鳞万点金”之美。

全船划手33人,都穿着锦衣,还雇人在岸上用绳缆牵行。船中乐声悠扬,旌旗飞舞。“划台阁”以梧诞、花柳塘、蝉街等地最著名。

龙舟上搭设亭台楼阁,并有装扮人物和秋千乐队,儿童扮演的《蝉禅拜月》、《八仙过海》等戏剧人物。每临端午佳节,装饰一新的台阁,在河面上缓缓游动,非常壮观。

划台阁风俗在清朝同治年间流行,20世纪初期盛行。由于划台阁耗资巨大,地方财力有限,并非年年都办。一般为隔年划,也看收成的好坏而定。

龙舟竞渡具有鼓舞人心、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得到了人民的喜爱,被广泛流传,历久不衰。

据史料记载,广东赛龙舟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天监期间,广东阳江已有船往返广州。唐朝时开始在阳江驻水军,每年都有端午节凭吊屈原的习俗。

到了明清年间,广东阳江的龙舟竞渡进入了鼎盛时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初三、初五,漠阳江上群龙逐浪,锣鼓喧天,观者如潮。

传说古时候,广东阳江古代的龙舟竞渡特点是“舟大人多”,偏重于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群众艺术活动,据史料记载:

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

后来的龙舟是舟小人少,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巡游转为竞速,演化成一种群众性体育竞技比赛活动。

阳江的龙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每艘龙舟都归属当地神庙或姓氏宗祠,拥有各自的旌旗和称谓,每艘龙舟所属地都设有自己的龙舟协会,负责人被称为“龙种”,“种”为传承的意思。由龙种来负责组织和安排每年的竞渡活动。

到了农历五月初一早,各龙舟协会举行庄重的“祭龙”仪式,给龙头点睛、梳髻、梳须,然后划到附近河埠竹林中采青,接着外出参加竞渡。

阳江的传统龙舟长30.6米,中部宽1.2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龙头高大威猛,舟身油亮乌黑,首尾鳞甲色彩斑斓,长须飘逸,极为威武,全舟共54人。

他们与各地龙舟竞渡习俗不同的是,这里的龙舟一直都沿袭着“逆水赛舟”的竞渡方式,旨在体现一种不畏艰难和奋发争先的龙舟精神,世人称之为“划的是龙舟,赛的是精神”。

龙舟竞渡时,双龙并排逆水而上,锣鼓喧天,水花飞溅,宛如猛龙腾江,十分壮观!

每年的端午节前后,东莞水乡都有赛龙舟的习俗,其中又以万江区、道滘镇、麻涌镇等最有规模。赛龙夺锦,热闹非凡。

东莞的龙船制作十分讲究,多选择坚韧轻便的坤甸木作为龙骨。每年龙舟比赛之后,便将它埋于村边河底处,直至来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才由村中父老主持,由青壮农民下水将龙船挖出,肩托上岸,打整涂油,这一仪式叫“起龙船”。

各镇区龙船景的日期和地点,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早已形成了习惯。东莞从五月初一开始,便天天有景,初一万江景,初二西塘尾、道滘、斗朗、蕉利,初三卢村、大汾,初四牛涌尾、槎滘、滘联,直至十六麻涌景,方才告一段落。哪个地方有景,哪里就有划龙舟可看。

划龙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划龙船,叫做“趁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轮流在各乡举行。另一种形式是斗龙船,比赛夺标,又叫“斗标”。

早些时候,在龙船趁景这一天,村前门楼披红挂绿,沿江两岸彩旗飞扬,扣人心弦的锣鼓声到处可闻。家庭主妇们几天前就开始包粽蒸糕,准备迎候客人。

当日一早,青年们就穿上色彩鲜艳的背心,腰扎红绸彩带,裸露着古铜色的皮肤,到江边去把龙船鼓敲得“咚咚”响。

只见一条条龙船从四面八方汇拢过来,船上飘着绣有村名称的旗帜,在指挥部报到后,便在江面上自由划行,表演各种技艺,这叫“趁景”,也可以说是表演赛。

这时,江面上除了龙船之外,还有不少小艇来往穿梭,有卖粽子的,也有给大龙船“犒标”的。

原来凡外村嫁来的妇女,看到娘家村寨的龙船时,就和丈夫、小孩一起,带着鞭炮和饼食等,划只小艇,到大龙船去慰问娘家亲友。

他们靠近大龙船后,送上礼物,祝愿亲家的龙船夺得锦标,叫做犒标。接受犒标越多,那条龙船就越吉利越光彩。

趁景之后,才开始斗标。过去斗标的规则和程序相当复杂,要一连赛上好几天,才能排出名次。也有比较简单的,即把所有参加比赛的龙舟集中于一处,只听号令一声响,千桡竞发,百舸争流。桡手们手起桨落,十分整齐。

头标奖品,一般有“金猪”,即烧猪一头,烟酒饼食等。桡手们会将奖品拿回村中饮宴,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

在南粤大地,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扒龙舟”的有趣故事。

南海盐步老龙舟长近40米,最大的特点就是老。据记载,盐步老龙舟已经有500多岁了,至今依然可以使用,堪称珠三角各地龙舟的长老。

老龙舟之所以“长寿”,是因为木材选用得好,从诞生开始,老龙舟就用上等的坤甸木制造,后来每隔20年至30年就会大修一次。

盐步老龙舟与泮塘小龙舟,在400多年前曾经结下一段“父子情”。

此后,每年的端午节,盐步老龙舟就会穿上全部行头,在两条“护龙”的陪伴下,到广州荔湾探望契仔泮塘龙舟。端午节次日,小龙舟就会到盐步探望老龙舟,两龙舟再次在盐步的水道上操水。

根据传统,泮塘龙舟陪伴老龙舟来回巡游的时候,泮塘龙舟的龙头必定比老龙舟龙头稍微落后,以示老龙地位尊崇。

江门礼乐四面环水,域内河流状如蛛网,因有9个河口进入,历史上有“九龙入洞”之称。据史料记载,早年的礼乐无舟寸步难行,就连乡民农田耕作,也是以舟代步,泛舟江河成了礼乐人的一大专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礼乐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每年的端午节,乡民都会从龙舟坞中扒出龙舟,洗去淤泥,并举行“升水”仪式。端午节当天,“扒节龙”活动在各坊展开,龙舟划到庙宇前“贺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更重要的比赛是“出大标”,称“出科”,寓意如同参加科举考试。出大标的赛道长5000米,来来回回6个多回合,整个赛程60多千米,从放龙至收龙,耗时4个多小时,相当于跑了一场马拉松。

礼乐赛龙舟,船上71个“扒丁”全程站着扒,体力消耗特别大。扒丁的选择很严格,要先经过7天的训练,由龙舟头站在岸边观察,直到第五天确定最终选手。像有的民谚说的“水上扒龙舟,岸上有眼看”。一旦被选中扒丁,犹如中了大奖。

礼乐人最讲究“意头”,按照坊间的说法,“圣地出飞龙”,只有出了大人物的坊才能拿到第一。因此,礼乐人都希望拿第一。

赛龙舟是潮汕人民喜爱的活动,历史悠久,明代陈天资《东里志》写道:

五月初五“水乡竞渡,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上,各扮故事。

潮汕的龙舟有“假龙”和“真龙”两种,假龙是一种双头尖的“公鸡船”,或称无头臼,没有龙首和龙尾;真龙是有龙头、龙颈、龙身和龙尾,船腹和船舷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涂红色挂红须的叫红龙,涂黄色挂黄须的叫黄龙,涂青色挂青须的叫青龙。

潮汕赛龙舟,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是端午节前后,行驶于榕江下游的小木船船夫常说,当船夜里划至曲溪附近时,在那段水深流急漩涡打转的地方,常可隐约听到阵阵的呼唤声:

帕啊帕,欠个掠尾师父!

划呀划,少了个掌舵师傅!

这声音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清代末年,曲溪附近的村庄端午节在榕江赛龙舟,一条停靠在竹林下的乌龙舟张开大口在啖竹叶。

一位清早到河边挑水的妇女,看见后心惊肉跳,因为她丈夫是这个龙舟的舵手。昨天龙舟初赛,乌龙飞速前进,把所有龙舟都远远地抛在后面。这天要决赛,她预感到乌龙可能要出事。

于是,她趁丈夫尚未起床,便悄悄地把自己与丈夫颜色相同的裤子,换给丈夫。旧俗认为,妇女裤子有秽气,不能近神灵,丈夫不会给神龙带走。

在龙舟决赛前,划乌龙的健儿怕舟速太快不平稳,特意在龙颈上捆上一条长木凳,谁知这如同给龙添足。竞赛刚开始,乌龙就像脱缰野马,飞似地狂冲向前,越过赛程无法控制,到那水深流急之处,钻入榕江水里。除了那个舵手被抛出江面外,其余的连舟带人都无影无踪了。

人们议论着,如果那舵手不穿女人的裤子,便会随舟入水,乌龙就会“龙洞入,虎洞出”。由于乌龙入水后欠缺舵手,就只能进而不能出了,因而有了船夫听到的呼唤声。

潮汕的谚语:“红龙红彤彤,乌龙钻入洞”就是由此而来。

潮汕龙舟竞渡前,要分别把龙舟划到他们所奉祀的神庙去拜神,龙首朝庙门,划进划退参拜3次,谓“三参灯”,以祈神庇佑平安。赛后还必须演戏酬答龙神,名曰“压地灵”。

潮汕有些地方在龙舟下水前,要派人送请帖、送“明糖”给附近的各商家,请他们前来观赏。各商家接到请帖后,要备妥彩标,插于江边。当龙舟经过时,立即点燃鞭炮,并赠送彩标。受赠人把彩标带回家转赠给尊敬的人,以示吉祥如意。

有些地方在龙舟出赛前,要把祭拜的桃李撒向水中,成群小孩在水中进行嬉笑抢夺,称之为“抢龙蛋”。

他们在龙舟赛前都进行训练。竞赛时,划桨壮汉分坐两边,中间是一位击鼓的总指挥,稍前还有一位打锣的。有些地方还要物色一个10岁至12岁左右的男童“靠龙规”。

一般是当地的富豪子弟,长相标致,按小侠客装饰,扎头巾,束腰带,打绑腿,涂粉脂,穿着艳丽丝绸衣服,斜躺在龙颈上。竞赛时,一边摇着右手的小葵扇,一边配合锣鼓节奏吹哨子。

开赛之前,这个孩子就像戏曲明星一样,被大群红男绿女团团围住观赏。龙舟竞赛翻舟之事时有发生,孩子要套上救生圈,并由最前面的头、二桨手负责保护。

龙舟竞赛在十分激烈的气氛中进行,舟上的健儿们倾尽全力边划水边呐喊,岸上的观赏者,也为自己村庄的龙舟呼号助威。经过多个回合的角逐后,胜利者夺得标旗,随后演戏及举行酒宴庆祝。

赛龙舟这一天,男人们喜欢纵身江河,以除病保健康。女人们喜欢取江河水洗头,说是洗龙舟洁净平安,又能祛头风。同时挑“龙须水”回家贮存、食用。

民间传说,贮龙舟水经久不变质,格外清甜,饮后消灾祛病。清光绪年间的《潮阳县志》记载:

端午酿角黍,且有汲龙船水饮之者。

清乾隆时期的《揭阳县志》写道:

端午,汲江水,储之谓之节水,经久不败。

后来,人们只把赛龙舟作为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而流传了下来。

传说,桂林自古就有十年一大扒,五年一小扒的赛龙舟风俗。他们划龙舟除了纪念屈原外,还有祝福年成好,禳灾除难的意义。

桂林的端午节龙舟竞赛就在漓江上进行。每逢端午节,江面上一片喜气洋洋。

每逢戊年一届的龙舟盛会,还在正月初一,各村、各街都要举行“开鼓”仪式。开鼓这天,青年们都集中在本村、本街的庙宇前,开始鸣炮,擂响划船鼓、敲响划船锣、唱起龙舟歌,热闹声引来了邻村的男女老少都来参观、祝贺。开鼓是划龙船的信号,各龙船兄弟也都互相祝贺,以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农历二月二民间俗称“龙抬头”,这一天,要敬龙王爷下殿,唱庆贺龙王爷下殿的歌:

恭贺言来老龙听,老龙下殿显神灵;

老龙下殿多保佑,保佑弟子船太平。

十年逢戊大划船,圣驾出游济苍生;

五谷丰登献国宝,人畜兴旺谢龙恩。

歌罢,本街、本村的家家户户都端上供品,供奉老龙王,然后推举龙船“首事”,投标耍头旗,直至龙舟下水。这期间,人们都忙于练习,争取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练习划船的时候,还要学唱龙船歌。龙船歌是龙舟竞渡时唱的歌,有领唱、合唱。从请老龙下水,至划船、走龙亲,都有龙船歌相伴。龙船歌包括发兵歌、开船歌、游船歌、贺歌、转艄歌、收兵歌、哭雨公、得胜歌等。

有些龙船歌没有歌词,主要用于协调龙舟桡手的动作,使大家默契配合,动作一致。

龙船歌的节奏,是由情绪和赛事的需要来决定的。它的调子和桂林的民歌调极为相似,有些龙船歌唱出了划龙船的来历,唱出了人们祈求老龙王降雨、降福的愿望:

哭雨公,我哭唤老龙,唤起老龙去游江东。

老龙王,多明圣,保我子孙的安康。

龙船歌学好了,端午节也临近了,江上练兵的各村龙舟都紧锣密鼓。到了比赛那天,随着一声令下,咚咚咚的鼓声就从起点远远传来。

望远处,龙舟从一个个圆点渐渐扩大,如几条跃出水面的飞龙向着终点划来。棹影如大雁展翅,催动龙舟,万箭齐发,鼓声劈浪,浪里飞歌,观众如云,掌声、喝彩声,如海如潮。

他们竞赛中还举行表演赛,赛哪条龙舟漂亮,赛哪条龙舟歌唱得好听。只见一条条装扮得五彩缤纷的龙舟,徐徐划过江面,昂首的老龙遍身红光流动,黄龙金光灿烂,颈上的小镜片在阳光下反射出道道的白光。

江面上彩旗猎猎,罗伞辉煌,衬托出龙舟的尊贵地位。只听得江面上,鼓声、锣声、船歌声、唢呐声、铁炮声,汇成了一首龙舟表演的交响曲。

五月榴花五月红,雄黄角忝尽古风。

丝丝绣出儿童佩,万埠龙津封棹中。

这首古人的竹枝词,描绘的是早先安义潦河里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场面。

相传在江西南昌,端午节观龙舟赛,曾经是民间的一大盛事。每当端午节赛龙舟时,往往万人空巷,沿河两岸人山人海,喧闹欢呼至暮才散。划龙船一般从四月就开始筹备,南昌民谚说:

初一划、初二歇、初三初四划到节。

龙船有两种:一种是用来比赛的,船上不插旗帜,数船并进,擂鼓助威,先到目的地者为胜;另一种是用来夺标的,船上彩旗招展,指挥者腰系红带,手持彩旗,站立在船头指挥。

岸上有人用柳枝作标,系上神帛与铜钱,当夺标龙船靠近时,举标的人又跑往别处,龙船也随着时上时下,忽左忽右,颇为壮观。

南昌的龙舟赛各县各具特色,以安义县的最为壮观。安义县的石鼻镇、万埠镇和龙潘镇的龙舟赛,自明朝以来就相当出名。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清晨,成千上万的人便汇集在潦河两岸,观赏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

端午节上午9时左右,各乡村的龙舟随着鼓声冲过来,每只舟上彩旗猎猎,金鼓齐鸣,参赛健儿披红戴绿,雄姿英发。

随着指挥爆竹的一声巨响,各赛船在有节奏的鼓声、锣声、号子声及水手们的“哦、嗬”声中,如射箭般地向上游冲去。整个场面顿时沸腾起来,条条龙舟你追我赶,互不相让,鼓棹相竞力争上游。

岸上观众齐声为龙舟赛呐喊、助威,河面、河岸响成一片。两百多米宽的河面上,红的、黑的、白的、黄的、青的、绿的龙舟在震耳的声浪中奋进,构成一幅色彩缤纷,绚丽壮观的画面。

[旁注]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黄裳(1044年~1130年),字勉仲,延平人。北宋神宗元丰五年进士第一。其词语言明艳。代表作有《卖花声》、《减字木兰花》等,其中以《减字木兰花》为最著名,流传很广。

潘阆 宋初著名隐士、文人。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又说自号“逍遥子”。河北大名人,一说是江苏扬州人。一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为人疏狂放荡,一生颇富传奇色彩。以卖药为生。

筏子 是水中的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就用水上漂浮物当筏,后来发展成为木筏,竹筏,皮筏。竹筏是用许多根长青竹编排捆扎起来制成。人站在筏上,将篙插入水中,用力撑篙,筏子就前进了。筏子制造方便,航行平稳,装载面积大。

九拜 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

鼓乐 指以吹、打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的概称。常用乐器包括唢呐、笙、笛、琴、钟、锣、鼓、镲等民族打击乐器;表演形式包括鼓曲、鼓歌、鼓舞、鼓戏等与鼓结合的各类文艺形式。

邵长蘅(1637年~1704年),字子湘,号青门山人,后入太学,罢归乡里,再未求仕,以布衣终。早年诗学唐人,后改学宋人,前后诗风迥异。内容多为写景、吊古,常借以寄托怀念明室之意。其诗具有浑脱苍凉、流畅自然的特点,与侯方域、魏禧齐名,著有《青门全集》。

兵部尚书 是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明清两代,因为兵部下辖4部门,当时各分管各地驻军的粮草,军队的调动以及军队官员的任命另设有衙门。

节度使 古代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玄武 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袓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

铜锣 明、清时期,锣被广泛的应用于戏曲音乐、舞蹈音乐和传统吹打乐当中。一般的锣都是铜制的,因此锣又有“响器”之称。我们简单的可以将锣分为大锣、小锣、掌锣和云锣四大类。

贴金 一种古老的技艺,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瑰宝。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青铜器用黄金薄片贴饰的现象。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贴金技术日臻成熟,且广泛用于皇宫贵族或佛像寺庙的贴饰,以表现其富丽堂皇或尊贵庄重。

戏剧 我国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

宗祠 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宗祠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礼乐 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礼乐文化”奠定了我国成为“礼乐之邦”,也叫“礼仪之邦”。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陈天资 又名陈汝学,号石冈。生于饶平县宣化都上里。明嘉靖十年登辛卯科举人。一生留心文献,搜罗遗逸,编纂成《东里志》。主要著作《石冈集》。

谚语 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葵扇 用蒲葵叶制成的扇子,炎夏可用来扇风,获得一份清凉,古代也用来在煮药时,药童加大火力之用。也是众人所熟悉的活佛济公手持之物,俗称“芭蕉扇”。蒲葵,一种棕榈科的常绿乔木,其叶大,柄长。

乾隆(1711年~1799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庙号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清裕陵。

正月 我国农历的第一个月一般称为正月。正月,又称孟春、端月、陬月、柳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

龙抬头 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汉族有,其他民族也有。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

竹枝词 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

[阅读链接]

传说,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年端午节珠江龙舟赛,广州及四乡有几十只龙舟踊跃参赛,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经过初赛、复赛的激烈争夺,最后已经100多岁的盐步龙舟和泮塘龙舟进入决赛。决赛当日,临近终点,盐步老龙舟眼看夺标在即,不料,泮塘龙舟站龙头的人一个鱼跃扑下水去夺了锦旗,随后以冠军名义领了奖品烧猪。

泮塘龙舟队回家乡时,泮塘父老得知详情,觉得夺标应是盐步老龙舟,便派人把烧猪送回盐步。盐步人不肯收下,你送来,我送去,彼此推让数次,情景令人感动。

最后,一位老人站出来说:“你们别争了,这样吧,盐步老龙舟有须,泮塘的没须,一个做契爷,一个做契仔。”双方一听欣然答应,从此世代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