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演绎——龙舟文化

“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但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具有深厚内涵的龙舟文化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广西宾阳邹圩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有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9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

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9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

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副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9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9片闪耀的鳞。

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地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后来的邹圩清水河,河水为邹圩带来了五谷丰登。

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文化,还有一种传说是由龙图腾崇拜的宗教祭祀活动不断发展而来的,后来用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先贤志士,起到传承我国的古老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

传说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百越人是个神秘的民族,在我国南方曾分布着大大小小许多部落,他们大多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就是崇拜龙图腾,被统称为吴越人。吴越人善于驾驶独木舟,他们信奉蛟龙为图腾。图腾祭祀也就是龙舟竞渡最早的文化遗存。

早在7000多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加上木桨划舟。我国较早的文学经典著作《淮南子·齐俗训》记载:

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

我国最早有关龙舟的记载,见于先秦记述周穆王事迹的古书《穆天子传》:

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相传在很久以前,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就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动中,比水产品的收获量;休闲时相约划船比速度,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竞渡的雏形。

神话传说古代吴越人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我国古籍《说苑·奉使》等说吴越之民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文化底蕴来源于对龙图腾的崇拜。

后来吴越人民为表明自己是“龙”的后裔和对龙祖的尊重,祈求龙神来保护生命安全和避免蛇虫之害,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龙祭。

他们在祭祀的仪式上,将龙形纹饰在身体上,把乘坐的木船刻画成龙的形状,龙首高昂,龙尾翘起,涂上各种彩色,称为龙舟,龙舟就这样产生了。

这种祭祀活动寄托着人们祈愿像龙图腾那样,让龙的传人得以复兴强大起来,后来人们在龙舟的四角缠上彩旗,彩旗飞舞,青壮年“着彩衣,立龙首”,在急骤的鼓乐声中做龙舟竞渡,赛龙舟的习俗由此开始发展起来。

人们在祭祀龙图腾的节日里,用饰龙的独木舟竞渡,来敬奉欢娱神明龙。在龙舟竞渡的同时,人们将各种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的食物,抛给龙神吃。

在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原始宗教文化活动中,你追我赶的热闹景象,团结拼搏的精神力量,就是龙的传人争取民族复兴的演绎,这就是龙舟文化深刻的内涵,也是龙舟文化最值得传承的意义。

到了春秋时代,人们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或是纪念越王勾践训练水师,卧薪尝胆,以弱胜强战胜吴国的事迹,仍然包含图腾复兴的文化意向。

唐朝张建封的《竞渡歌》在结尾时写道: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纹身请书上。

这时还是称彩衣为纹身。

据晋代司马彪的《后汉书·礼仪志》记述,夏商周龙舟竞渡有些在夏至节举行。自从人们用以纪念屈原,便多在端午节赛龙舟了。龙舟竞渡源于屈原的最早说法,见于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

端午节这一天,龙舟竞渡,众船齐发,表示赶去拯救屈原的意愿。在水上击鼓鸣锣,是为了驱赶欲食屈原躯体的蛟龙。

传说屈原是在五月初五投江殉国。古人以五月为多灾之月,初五又是犯忌的日子,常以这一天为哀悼纪念的日子。

在汉代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以龙舟竞渡纪念不同的忠臣孝女,在不同的地区并存着。

在四川,南宋以后的一段时期,为纪念唐代安史之乱时保卫成都有功的浣花夫人,每逢四月十九她的生日,便由地方官率众游锦江。

到了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下诏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谕令各地官府组织诸如赛龙舟之类的活动,以纪念屈原。

后来,历代的人们就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和吃粽子一起来纪念屈原,这也就成为端午节固定的习俗了,使人们误以为龙舟起源于纪念屈原。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屈原忧国忧民的襟怀,直言敢谏的品格,对反动势力和险恶形势不妥协、不退让的斗争精神以及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是上自宫苑君王,下至乡野百姓,一致公认的崇高道德典范。

屈原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其他忠臣孝女无法抗衡的力量,这种力量蕴藏于我们全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融汇在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以至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

屈原精神与龙舟文化的结合,使龙舟竞渡这种古老的习俗获得了新的含义,注入了新的精神。

相传在屈原所投的汨罗江两岸人民,每年端午节龙舟竞渡时,他们往往点上蜡烛,抬着龙头,先到“屈子祠”去祭拜一番,然后一声炮响,众船竞飞,表达他们对先哲的哀思。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写道: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

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观景象。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时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

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不同区域的各民族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晚,在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赛龙舟,除了比赛速度外,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

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

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记载:

龙舟鷁首,浮吹以娱。

也就是说,人们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

在宋代吴自牧的一部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有“龙舟6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有“举揖而相和之”的遗风。

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流传于广西北部桂林、临桂等地的龙船歌,在竞渡时由众桡手合唱,有人领呼,表现内容也多与龙舟、端午节俗有关,歌声宏远,撼动人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龙舟活动的内容增多,由单一的竞渡,发展至驾龙舟抢鸭子,造型龙舟游江等。

龙舟文化具有历史长远的悠久性,各族人民独特方式竞赛的民族性,有众多人员参赛和观看的群众性,奋力拼搏的竞争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娱乐性等特点。

[旁注]

玉皇大帝 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周穆王 姬姓,名满,周王朝第五位帝王,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关于他的传说,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则是《穆天子传》。

断发纹身 越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断发是为适应湿热的气候和多水的环境,文身则是在早年群婚情况下有效进行约束的一种措施。同时也是原始民族图腾崇拜的反应。

张建封 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寓居兖州。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著文230篇,《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司马彪 河内温县人,字绍统,西晋史学家,晋朝皇族,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彪因此闭门读书,博览群籍。初官拜骑都尉,泰始中任秘书郎,著作转丞。著作《续汉书》。

屈子祠 又名屈原庙,为祭祀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神位之祠庙,位于湖南省汨罗市,汨罗江畔,玉笥山麓。建筑占地1354平方米,坐北朝南,为单层单檐砖木结构,有三进三厅,十四耳房,前有三座砖砌大门,门楼上刻有13幅表现屈原的浮雕。

傣族 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洞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是“百越”“骆越”民族的后裔。

吴自牧 钱塘人,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在世,生平亦无考。宋亡后尝追记钱塘盛况,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作《梦粱录》20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书与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同体。

[阅读链接]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沅陵龙舟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儿六女,儿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

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师不知他魂落何处,就让各族打造一只龙舟,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沅陵龙舟起源5000年前,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了3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