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坛的一场“大辩论”

第三十一届世乒赛,中国队虽获四项冠军,但赢得很险。因为在中国停止比赛的四年里,欧洲的弧圈球疾速崛起,速度、旋转都明显加强,向近台快攻猛烈挑战。

赛后,当时的中国队总教练徐寅生提出,快攻要继续发展,应学习掌握旋转拉球,直拍快攻手可试用反贴胶皮,加强旋转,掌握弧圈球,力争做到能快攻,也能拉弧圈球。改胶皮试验者包括郗恩庭,但当时多数人认为应坚持原来的风格,不能搞旋转。

这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在乒乓球界引出一场“大辩论”。国家队、省市队在争论,甚至基层也在争辩。召开乒乓球训练工作会议,更是争得不亦乐乎。然而,尽管吵得凶,但大家都是为了中国乒乓球保持优势。只有个别人想以“洋奴哲学”、“被弧圈球吓破了胆”、“跟在人家屁股后面爬行”、“要把我国乒乓球运动引向邪路”等政治色彩很浓的帽子,使对方屈服。

第三十二届世乒赛使争论有了最后的结果,郗恩庭荣获世界男子单打冠军。

这次“大辩论”后,中国乒乓球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传统的直拍快攻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原来快、准、狠、变的后面,又加上了一个“转”字。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丰富自己,使中国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弧圈球运动员,进而找到了对付弧圈球的办法。后来,郭跃华采用郗恩庭的打法获得世界冠军, 再次证明了学习旋转是正确的。而 80 年代出现攻打弧圈球的好手谢赛克、江嘉良等,也说明了学习弧圈球才使中国乒乓球运动攀上了新高度。

历届全国“十佳”中的乒乓球运动员

1979 年第一届:葛新爱(河南),第三位;

1980 年第二届:郭跃华(福建),第四位;

1981 年第三届:郭跃华(福建),第四位;童玲(解放军),第八位;

1982 年第四届:郭跃华(福建),第十位;

1983 年第五届:曹燕华(上海),第六位;郭跃华(福建),第十位;

1985 年第七届:曹燕华(上海),第六位;江嘉良(广东),第九位;

1987 年第九届:江嘉良(广东),第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