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海洋

在漫长的地球发展史上,海洋与陆地并不是永恒的,而是在不断地转化和变动着。有一成语叫“沧海桑田”,它反映了人们对海陆不断变迁的认识。九百多年前的宋朝地质学家沈括,从太行山石壁层中发现螺蚌化石和砾岩, 推断出“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意思是说太行山在古时候曾经是海滨,而现在太行山脉的东头离海的距离竟有近千里之遥,我们所说的陆地,只不过是海洋被沙石充填覆盖,最后露出

水面而已。沈括在这段话里记述了海陆间变迁和我国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其实,何止于太行山曾濒临大海,北京地区在远古时也曾经是汪洋大海。

大约 5 万年前,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人”就用过海蚶壳作为装饰品佩带。众所周知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遥远的地质年代原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只是后来地壳运动,才横空出世挺拔成为世界第一峰,而且目前它还在逐渐“长高”呢!二十多年前,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龙化石,这表明该地区在古时候是海底。喜马拉雅山的变迁直接影响我们西南部的气候、地质和地理上的状况,对我国原始人类的活动发生过极大的作用。

海陆变迁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有不少记载:挪威、瑞典一带有的地段一万多年来升高了 250 米;意大利的一个古庙修建于公元前 2 世纪,到公元 15 世纪,该古庙下沉达 6 米,16 世纪时回升,17 世纪又恢复下沉。考古学家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交界处 900 米深的海底发现一座高达 200 米的海底金字塔。考古学家认为,这里曾经是古代高度文明的地区之一,而今却淹没于茫茫大海的底部⋯⋯

以上例举了几个事实,与整个地球的发展史相比,只不过是只鳞片爪, 不足挂齿,并且仅仅是短暂的瞬间。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类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根据物种进化学说,人类归根结底是由海洋动物演化而来。人类的许多特征与海洋中现存的脊椎动物非常相似,如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尾,身体外部的汗毛,头部与鱼类相似的动脉弓和鳃裂等等,这些现象只能表明人类是从水中生活的始祖进化而来。

从古生物学的材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各类生物在各个时期的地层里出现,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即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动物(植物也是同样)演化的事实,在地层中显示得极为明确,最初出现的是无脊椎动物,生活在水中。以后依次出现水生的鱼类、开始登陆的两栖类、登陆成功的爬行类,又由爬行类演化出鸟类和哺乳类,最后才出现人类。我们能在最初发现哺乳类的地层里找到鱼类的化石,但绝不能在最初发现鱼类的地层里找到哺乳类的化石。这也说明了动物界是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动物是从共同的祖先不断地发展演化而成。

人类与海洋产生的食物关系十分密切。自古以来,人类就从海洋中获取食物,丰富的海产资源,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原始人类就是依靠狩猎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为生的。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现称因纽特人),至今还保留着终年以海水鱼、海豹、鲸鱼等海洋动物为食物的习惯。可见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不可分割。

由于大量摄取海洋动物,因纽特人普遍长寿,极少有心血管疾病的出现。科学家们发现,因纽特人的血液脂肪中含有较高的 EPA(廿碳五烯酸),它几乎比白种人高出 35 倍。EPA 具有抑制血液凝固的作用,能防止脑血栓、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EPA 广泛存在于金枪鱼、沙丁鱼、马鲛鱼、鲇鱼等青皮红肉的鱼类体内以及海豹、海狮、鲸鱼等哺乳动物身上。日本科学家认为, 长期食用海洋动物的心脏病患者,比起长期食用猪肉和牛肉的心脏病患者, 生存率要提高四倍之多,并能延长二倍左右的生存时间。美国科学家还发现, 海洋生物体内的核酸含量比任何陆生动植物的核酸含量都要高。核酸的摄取,对于防止衰老、保持健康长寿有着巨大的意义。

海洋动物体内还有一种作用奇异的东西,称为 DHA(廿二碳六烯酸)。

DHA 能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症,对哮喘病、风湿病都有治疗效果,并且也能够防止癌症。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 DHA 对大脑的发育关系十分密切,能提高大脑的功能,它使人记忆力增强,头脑灵活。英国营养学家克罗夫特等指出“人类祖先由于摄取以鱼为主的水产品,因而使大脑逐渐发达”。确实,正是因为人类大脑的发达,才成为主宰万物的主人。

人类与海洋 - 图1

花鱼、沙丁鱼、竹荚鱼等。需要指出的是,DHA 在鱼卵中的含量较高,但主要集中于鱼油之中。

如上所述,我们知道,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蛋白质的来源,而且许多海洋动物还是健康的滋补品和良好的药物。关于药用海洋生物, 特在本书中予以较全面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