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我国有着辽阔的海域,北自渤海的辽东湾起,南至北纬 4°附近的曾母暗沙以南止,处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区之间。东面连接太平洋, 西南面通过马六甲海峡和爪哇海与印度洋相通。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区。海岸线长,水深 200 米以内的大陆架渔场有四十三万平方海里。沿岸有许许多多河流流入,海水中营养物质丰富,适宜于各种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其种类也名目繁多,资源丰富。大力发展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对于开拓新的农业资源,增加食物总量,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属于典型的边缘海,限于边缘海的特定情况, 我国渔业资源虽然在种类上颇具优势,种类繁多,但沿海资源数量比较有限。例如,历史上我国主要经济鱼类最高年产量达 50 万~60 万吨的仅有带鱼 1 种,20 万~30 万吨的有绿鳍马面鲀、黄鳍马面鲀和蓝圆鲹等 3 种,10 万~ 20 万吨的有大黄鱼、小黄鱼、鲐、鲱、枪乌贼和毛虾等 6 种,5 万~10 万吨
的有鲳、马鲛、乌贼、海蜇、梭子蟹和海鳗等,对虾年产量曾超过 4 万吨。
而世界上最主要的 9 种经济鱼类,如狭鳕、毛鳞鱼、鲐、大西洋鳕、大西洋
百万吨以上。这说明我国单一种类的资源数量有限,因此要发展我国渔业, 必须综合利用一切资源,包括鱼类、甲壳类、头足类和贝类等。这四大类群组成的渔业生物群落是我国整个海洋渔业的物质基础。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除局部海区由于自然规律导致有些鱼、虾等种群数量变动外,大部分资源都是因捕捞不合理而引起衰退。因此对有限的渔业资源必须加以珍惜和保护。而要保护渔业资源,加强渔业管理是关键的一项措施。
为了保证渔业资源中各类生物得到繁殖和成长,1979 年国务院发布了
《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其中对保护对象作了如下限定:
①海水鱼类:包括带鱼、大黄鱼、小黄鱼、蓝圆鲹、沙丁鱼、太平洋鲱、真鲷、黑鲷、二长棘鲷、红鳍笛鲷、梭鱼、鲆、鲽、鳎、石斑鱼、鳕、狗母
毛虾、鹰爪虾和梭子蟹等;③贝类:包括鲍鱼、蛏、蚶、牡蛎、西施舌、扇贝、江珧、文蛤、杂色蛤,翡翠贻贝、紫贻贝、厚壳贻贝和珍珠贝等;④其他还有鲸、海龟、玳瑁、海参、乌贼和鱿鱼等。同时对可捕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捕捞的海洋动物以达到性成熟为原则。
此外,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还规定了禁渔区、幼鱼保护区,捕捞许可证和幼鱼检查制度,以及实行休渔期的时间和地点。1986 年 7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正式实施,将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纳入法律的轨道, 从而更加规范了渔业资源的管理。
鉴于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分布情况比较复杂,有关专家提出了应该进行资源分配管理的办法。具体措施有实行捕捞限额管理、实行船只管理、实行海
域分级管理、征收资源增殖税等,使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使海洋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
关于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战略,许多海洋渔业科学家认为,应该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把方向定在深海大洋上。据报道,世界上灯笼鱼类资源达 1 亿吨以上,而目前的捕捞产量仅有 2 万~3 万吨,可见开发利用刚刚开始。灯笼鱼类从热带到南、北极海域均有分布,其资源价值及潜力都十分巨大。还有南极磷虾,资源极为丰富,许多国家早已开始开发利用。但目前的捕捞产量始终保持在 50 万吨以内,主要原因是磷虾体内含有大量活力强的蛋白质自溶酶,极容易造成虾体腐败变质。因此,磷虾加工问题成为其渔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一旦磷虾加工技术得到解决,则该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就能顺利实施,我国也必将获得应有的份额。此外,金枪鱼、鲸鱼、头足类资源在大洋中的分布也相当可观,尤其是头足类在远洋渔业中潜力很大,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在我国的海洋渔业中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