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偷情

教会的贪婪、虚伪与腐败是建立在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和哄骗、威胁之上的,这与教义已大相抵触。薄伽丘的小说中,最让人觉得痛快的是有关教士们如何打破道学面具,犯了色戒的描写。这里面可真是笑话连篇,让人把教会的虚伪看了个透底。天主教会把性爱看作邪恶的肉欲,目的便是禁止别人恋爱,如果人人都谈情说爱,教士们也就没有可猎取的对象了。一男一妇发生关系,就是有不是的地方,也还是人之常情。可是,教士们却惯于借用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来胁迫女人,诱逼女人,以满足自己的淫欲。这已没了半点人性味,而是假道学了。还是让我们来看薄伽丘的描写吧。

首先,从上到下,不管是院长,还是修士、修女,都犯了色戒。第一天故事之四讲一个小修士贪色犯戒,被院长发现,但他巧用妙计,证明院长也犯了这个过失。修士从外面带了位小姑娘,把她带回房中,没想到被院长发现了。小修士察觉后,故意出去。院长便趁机溜进房中,见到姑娘后也动了贪欲。他还想一本正经地斥责修士,没想到正中了修士诡计。没办法,两人只好共同隐瞒奸情。

第九天的第二个故事,与这大同小异。在一所一向以虔诚圣洁出名的修道院中,有位修女犯了奸情,被女院长捉住,正想把她严办,不想修女指出她头上戴的是一条裤子,不是头巾。原来女院长也经常与一教士偷情,那天夜里因捉奸情急,忙中出错,把教士的裤头作为自己的头巾戴上了。在众多修女面前,女院长大出丑态,只好改变态度,改换调子,用温和的口气接下去说:“不过硬要一个人抑制肉欲的冲动,却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所以只要大家注意保守秘密,不妨各自去寻欢作乐吧。”

在这里教士、修女们狼狈为奸的面目显露无遗。上上下下串通一气,放纵情欲,却摆出虔诚圣洁的面孔,等到事情发作,又相互勾结,修道院实质上是一个藏污纳垢之地。

第三天的第一个故事更是神奇。教会常常认为女孩儿只要前额罩着一块白面纱,脑后披着一块黑头巾,就不再思考了。其实不然,人性的冲动在这帮无所事事、情思撩乱的修女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有一位名叫马塞托的庄稼汉,装成一个哑巴,混进了修道院,准备勾引修女。在院里,他辛勤工作, 一言不发,修女们都把他当作傻子看待。有一天,两个修女以为他睡熟了(其实他是装睡),商量要找他取乐,此前,她们已许愿把童贞献给天主,但终究抵挡不住肉欲的诱惑,说:“人们每天要在天主前许下多少心愿,有几个是真正能够为他老人家做到的呢?况且许下心愿的不光是我们呀,让他老人家找别人还愿吧。”于是,两人偷偷地与马塞托厮缠一番。后来这事被其他修女发现了,纷纷仿而效之。

这时,唯有院长还蒙在鼓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她再也挡不住男性的诱惑,便把马塞托关在自己的房里独自享用。后来,疲于奔命的马塞托实在受不了,便开口说话了。院长大为惊讶,还从他口中明白原来修女们早就同他有来往了。最后,全院决定保守秘密,轮流享用。

更好笑的是,马塞托的开口说话,竟被她们说成是由于她们虔诚的祷告和院里所供奉的圣徒的恩典所产生的结果。这番话骗住了教区附近的男女信徒,还被赞为奇迹。

这个故事一是证明了人性的伟大,任何力量,包括酷严的清规戒律都阻挡不了它。二是再一次证明了宗教的虚伪。修女们的许愿可以抛置不顾,修女与院长可以共同勾结犯戒。更具讽刺意味的,她们竟编造了一个天主显灵的奇迹,把肮脏之地说成圣洁之地。

其次,教士们采取各种手段,如利诱、死缠等来达到满足自己性欲的目的。有位乡村教士,总是向教民宣讲一套劝人为善的大道理,可逢到村里有人出去,他便赶紧去访问别人的妻子,用些小礼物去勾引。有一天,他准备勾引一位女人,答应用价值昂贵的斗蓬作抵押,日后再付钱。这样他终于得了手,但是,回去以后,又很心疼。于是他派人向那女人借了石臼,次日又派另一人趁夫妻双方都在的时候,谎称借石臼时用斗逢作的抵押,还回石臼, 拿回斗篷。女人反倒让丈夫训了一通,说她不信任教士,而教士后来也只给了些小东西与她。

第九天的第十个故事则讲一教士利用朋友急于发财的心理,当着他的面玩弄他的妻子。教士谎称会法术,可以将女人变成一匹母马,然后将母马还原成人。受贫穷折磨的一对夫妻果然相信他的话,向他请教这套法术。神父趁机让那女人脱光衣服,煞有介事地念咒,装做要把女人变成母马,尔后玩弄了她。当然,法术没有成功,神父反而怪罪说,丈夫不该在他玩弄妻子时不满而出声。

这两个故事都讲得十分风趣,作者固然有借此讽刺愚昧的贪利者的意图,但是,故事的主人公却是神父,他们的嘴脸昭然若揭,不是把神父们的荒淫无耻写得更透彻吗?

这种贪色,后来受到了别人的利用,反而大出其丑,有位教士对一寡妇动了心,百般向她求欢,说了许多肉麻的话。被寡妇训斥一遍后他仍不改变, 反而厚颜无耻地一封接一封地写情书,一次次托人带口信,甚至在教堂里百般挑逗她。寡妇看见教士死缠住她不放,再也忍受不了,决定要好好教训他一番,因为除此以外,再也没法摆脱他了。于是,她假装被教士说动了心, 约他在家里约会。到了晚上,教士应约而来,没想到寡妇暗中叫一个丑陋的使女做替身陪教士睡觉,同时,派兄弟去把主教请来,让他看看教士干的勾当。教士明白真相后,又急又羞,还受到了监禁,听候处分,此后还经常受到人们的嘲笑。

再次,全书有关教会故事中最甚讽刺意义的是,教士们常常借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如侍奉天主,修炼成圣徒等,想尽法子欺骗世人,以满足他们的淫欲。

第三天第四个故事讲一个教士怎样利用人们急于修炼成圣徒的心理与别人妻子偷情的故事。有位名叫普乔的人,笃信宗教,每天勤诵祈祷文,赴讲道会,参加弥撒礼,还要斋戒,过苦行僧般的生活。这时,一位教士与他成了至交,常到他家吃饭。不料,教士竟对普乔的妻子动了心,而普乔妻子也对教士有意。于是两人商量了一个办法。教士对普乔说,我知道你想修成一位圣徒,但走了一条弯路,他有一条捷径,可以满足普乔的愿望。他让普乔在四十天内严格斋戒,每天晚上都去祈祷,每天念“我的天父”三百遍,“圣母颂”三百遍。此外,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动。这样,不等苦修期满,普

乔就可成为圣徒了。

普乔不知是计,果真照行其事,而修士则趁机来和他妻子幽会。这样, 普乔夜里苦修,坚持不懈,他的太太却跟修士寻欢作乐,还把他作为嘲笑对象。

这个故事充分表明了宗教的虚伪与骗人。他们要求百姓苦修,自己却放纵情欲,借了圣徒的名义,让百姓吃苦。正如文中末尾所说:“普乔兄弟苦苦修行,一心想登天堂,不料反而把别人送上了天堂:那个修士和他的太太。” 这里,把世俗欢乐比做天堂,不是对天主教会的天堂的神圣性的一种嘲弄吗? 同时,告诫世人,天堂就在尘世之中。这无疑是对天主教的又一次反叛。

第三天的第八个故事,更是彻底展露了基督教的虚伪。修道院院长称可以把生性忌妒的丈夫打到地狱里去忏悔,等到他把妒忌的本性洗涤得一干二净后再重回人世。妻子满心欢喜,以为这样可以减少痛苦,她答应了。但是院长又提出一个条件,即让女人陪他睡觉。女人怔住了,没想到院长会说出这等话来,因为在她眼里,院长可是一个大圣人。可是,院长却说了一番话: 圣洁不圣洁要看你的灵魂,而我求你的事不过是肉体上的罪过罢了。你的美貌引起了圣人的注意,更值得自豪,而且,院长也是一个男人,也可安慰你, 你该求之不得。最后,院长还许诺了一大堆好处,以利相诱,总算让她答应了。

院长回去后,把麻醉药掺在酒里,劝那可怜的丈夫喝了下去,不久,那丈夫果然一睡不醒。院长假装惊慌,向他妻子报了丧,同时秘密把他抬到土牢里。在土牢里,院长指使心腹每天打那丈夫两顿,说是要使他改变嫉妒的本性。还编了一套胡言乱语,说他是在地狱里受罪,那人竟然相信了。不知不觉过了十个月,这期间,院长穿着丈夫的衣服,乘夜色掩护,去与那女人通奸。后来,那女的怀孕了,院长才决定把丈夫放出来。

他先是让土牢里的丈夫再喝一些麻醉药,趁他不醒人事之际重放回坟墓。那人醒过来后,爬了出来,正碰上修士们在晨祷。院长故作惊讶,说这是万能的天主所显示的奇迹。那丈夫愚昧无知,对院长千恩万谢,说多亏了他和妻子的祷告才得以从痛苦的炼狱里解放出来,转回人世。他的“复活”, 在“地狱”里的奇特经历,经他的想象加工,竟变成了真的似的。他迷迷糊糊地得了个儿子,还以为是自己所生。而他的太太却继续在与教士来往,给他戴绿帽子。

故事在几个方面有其批判意义:一是院长利用神职勾引女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教会的讽刺。二是天主教所说的地狱,实际上是人造的,他们利用各种残酷手段,欺压百姓,还说这是天主的意志,是他们应得的惩罚。他们一边欺压百姓,一边却玩弄别人的妻子。后来为了不使真相暴露,又不得不把人放出来,即便是这样,也被他们说成是天主显灵的奇迹。一个大骗局倒被他们利用,来进一步煽动迷信。还有什么比这能让人看出教会的本质呢?还有一个故事,讲一位修士如何利用一个不懂世事的女孩想修行的心

理,借着侍奉天主的名义,诱奸小女孩。小女孩阿莉白虽不是基督徒,但是听人到处崇拜天主,决心弃绝尘世的一切羁绊,到沙漠中去作隐士,以便修成一位圣徒。在行进中,有一修士自以为道行高深,便把她留在自己住的小屋里。没想到,他见女孩年轻貌美,不觉动了凡心,便开始勾引女孩,借着侍奉天主的名义,来引诱她使自己满足欲望,又不致让那姑娘把自己看成淫荡无耻的人。于是,他滔滔不绝地向她讲解魔鬼是天主的多么大的一个对头,

接着又说,侍奉天主最能讨得他老人家的欢心的,莫过于把魔鬼重新送进天主禁锢它的地狱里去。

女孩不懂,就问怎么侍奉。他便说,他深信天主派她到这里来,为的是拯救她的灵魂,让它得到安宁。他说自己身上长了个魔鬼,而女孩身上长了个地狱,所以,她要想让天主高兴满足她长途跋涉来此的愿望,就得让他把魔鬼送进地狱,不明世事的女孩答应了。这样,修士既满足了自己的欲望, 又用冠冕堂皇的理由骗住了小女孩。

这个故事首先是对天主教会的揭露。在侍奉天主的旗号下,修士们可以利用人们的愚昧心理奸淫妇女,还让她们觉得在干善事。其次,说明无论躲到天涯海角,人性的诱惑力并不因此减弱,即使自以为道行高深的修士也挡不住人性的力量。

第四天的第二个故事更具批判性,故事目的是批判“那帮穿着长衣宽袍的修士是多么假惺惺。”首先,作者分析了修士的骗人本事,他们谦恭柔顺, 是因为有求于别人;斥责别人时则是面目狰狞、声色俱厉。他们让人相信上天堂的路掌握在他们手里,目的是把手伸进别人的钱包。神父其实是一群品性最差的人。有一个为非作歹的坏蛋,在当地呆不下去了,只好投到他处, 竟然成了一名神父,在表面上,他过着严肃的生活,赞美苦修,提倡斋戒, 在弄不到合他胃口的酒菜时,就不吃肉食,戒绝饮酒。每次他主持弥撒的时候,还会当着满堂的会众为救主的受难而痛哭。这样他竟然赢得了教区民众的信任,本来是只吃羊的狼,现在竟变成了牧羊人。

但他毕竟是只披着羊皮的狼,时时不忘女色。有一天,机会来了,有位对自己美貌十分自负的女人说不会随便找情人。神父假装斥责她几句。过了几天,他来到女人面前,说自己因为斥责她对自己美貌的自负而受到严厉惩罚,请求她原谅。原因是加百利天使被她的美貌打动了,见他胆敢辱骂自己的爱人,痛打了他一顿,天使说神父必须去请求那女人的原谅,并告诉她, 他将借凡人形体来与她幽会。那女人非常高兴,认为连天使都爱上了她,足见她的美貌动人。她不加思索,便同意了。

神父见这个傻女人听信了,等到天色一黑,便扮作天使,跑到那女人屋里同她玩起来。女人不明就里,次日还跑到教堂向神父夸奖天使的丰姿。神父暗自得意,此后又扮作天使,光临了她家好几次。

这件风流韵事更增添了那女人的自负。一次赌气中,她说自己被加百列天使爱上了,天使还常同她过夜,这下子传遍了全城。她的几个大伯小叔决定追究一下事实的真相。一天,神父假扮天使再次去的时候,就被人发现。他急于逃跑,便开窗跳入河里,游了过去。刚上岸,见一家人家,大门开着, 他便跑过去,说了些谎话,躲到房里。

主人信以为真,把他藏好,来到街上。在街上,他听到传遍全城的故事, 听说加百利天使因被捉奸跳入河里逃走,明白了底细。回到家里,他立即要挟神父。然后,主人说他难以逃脱,不如趁正有一个节日,他可扮作野人去参赛。在百姓聚拢时,那人突然揭下神父的面具,说这就是调戏妇女的加百利天使。这下子,他的真面目被人识破了,后来被投进牢中,受尽苦楚而死。

这个神父表面上一本正经,但仍不改前非,暗中为非作歹,而且打着天主教会的天使之旗号,固然利用人们的愚昧,但对教会不也是一个讽刺吗?在天主教国家,孩子出生后,常有一教士作为他的教父,作为他宗教上

的导师。可是,教士们常常利用这个机会去勾引孩子母亲。第七天的第二个

故事讲的就是这么一件事。有位叫林那多的教士,出家前对一位太太动了心, 出家后仍一直想勾引上她。他先是与她丈夫交上朋友,然后表示愿做孩子教父,这样便有了很多机会接触太太。后来,他好歹劝说动了太太,说:“太太,我只要把这件法衣一脱掉——这当然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就成了一个普通的男人,而不是什么修道士了。”于是两人明里暗地干下去了,“反正可以利用这层宗教上的关系遮掩着别人的耳目。”

有一天,两个正玩得高兴,没提防那女人的丈夫忽然回来。两人急中生智,忙说教父来替孩子看病,骗住了丈夫,还把本来无事的孩子的活蹦乱跳说成教士祈祷的功劳。

第七天的第十个故事讲的也是教父与孩子母亲通奸的事。据基督教教义,生前行善,死后亨福,生前作恶,死后受苦。教父死后,来到地狱,忏悔自己的罪恶。当他想到自己与孩子母亲的奸情,心里害怕不已,担心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可地狱里的朋友对他说:“得了吧,你这个傻瓜。用不着害怕。这里并不过问教父教母之事。”轻轻地一句话带过去,事实上已把教父的骗人性说得一清二白。原来并无什么因果报应,不过是骗人的说教而已。真正的天堂就在世俗的纵情欢乐中,这对戳穿教会的谎言,反对禁欲主义, 无疑具有很强的批判力。

这一部分是全书中最具批判精神的篇章。在中世纪的欧洲,罗马天主教会是一座压在人民头顶上的大山,它是各国最大的封建地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封建制度的最顽强的精神支柱,它给封建宗法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光环。它的教堂、修道院、宗教法庭、异教裁判所, 遍布在每个封建庄园、每个新兴的城镇。可以说,庞大的天主教会组织就是一面编织得密密层层的大蜘蛛网,几乎挂满在西欧的每一块土地上,它的势力伸入到每个偏僻的角落,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残酷的经济剥削外,它的职能就是对广大的人民实行全面的、无孔不入的精神统治。因此, 要想成功地摧毁整个封建体系,必须进入它最核心的神圣组织。

在这个意义上,《十日谈》最具批判价值。从教义方面讲,它是自相矛盾的,既没有天堂、地狱和天使,也没有因果报应,这不过是教会编出来的谎话,用来压制人民的借口而已。从教会组织上看,从上到下,全是腐败透顶,金钱可以买来神职,可以赦免各种罪行。从教士行为来看,更是各种卑鄙手段用尽,为了满足贪欲,他们借手中裁判大权,随意给人安个罪名便勒索钱财,为了奸人妻女,他们以金钱相诱,以骗术相哄,以权势相逼,以教义相骗,以天使相替——而且上下勾结,同事勾结,真可谓用尽其极,无所不至。这可以说里里外外把天主教堂而皇之的外表撕了下去,展示了一副丑恶的嘴脸。

薄伽丘是值得称赞的,在十四世纪,天主教会气焰仍是万丈直升。他敢于以文学作武器,向反动势力猛烈攻击,刺破天国的幻梦,宣扬幸福在人间, 赞美人性的伟大。这不是值得我们现在仍要肯定吗?对现实中国而言,这仍有重大启示价值。它让我们思考人的价值,抛弃旧的价值观念,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当然这一切要付出代价,那一阵阵的无情狂风,会刮得天昏地黑, 刮得我们站不住脚跟,那尖刻的毒牙会咬得我们遍体鳞伤,但是,当我们在艰难中迎着狂风,带着伤痛,迎来人性的全面胜利时,那喜悦不是最好的报偿吗?薄伽丘提出的不仅是一个世纪、一个国度的问题,而是在人类历史上, 在所有国家都是一个要永远值得重视、解决的问题,这便是《十日谈》这部

分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