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求索天地圆——《浮士德》的艺术世界一

诗剧《浮士德》的写作,几乎贯穿了歌德的一生。在歌德生命的最后 1

年,即 1832 年 3 月 17 日,歌德给询问《浮士德》创作阶段和分期的好友威

廉冯·洪堡写过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我计划写《浮士德》迄今已有 60 年之久,当我年轻的时候,全部构思已了在于胸,尽管场幕安排的顺序还不够详细和清楚。我把这一写作意图一直小心翼翼地藏在心里,只把随时最使我感兴趣的部分分别写下来,以致在第二部里留下许多缺漏的地方,这需要用同样匀称的有趣情节来加以填补,使其与剧本的其它部分衔接起来。这自然产生很大的困难,因为要借助于决心和意志去写那些本应自然而然顺势写成的东西。要是渡过如此漫长思考的一生还办不到这一点,那就糟糕了。我倒不害怕读者能够区别旧的和新的、先写的和后写的东西,我把这一切都传给未来的读者,但愿能得到他们善意的理解。”

《浮士德》的创作,可以划分为 4 个阶段:

1768~1775 年,《初稿浮士德》(Urfaust),是歌德 25 岁以前的作品;

1788~1790 年,《浮士德片断》(Fragment),发表于歌德 40 岁前后;

1797~1808 年,《浮士德》第一部(Faust I )完成,当时歌德 50 岁左右;

1825~1832 年,《浮士德》第二部(Faust Ⅱ)完成,歌德逝世后发表。可以看出,《浮士德》并不是歌德一气呵成的杰作,在《浮士德》定稿

以前,还有《初稿浮士德》和《浮士德片断》作为基础;这些相互联系的作品中间相隔了不短的时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歌德对自己这部毕生之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独特的写作方式:他一直在对作品的整体进行着周密的思考,但并不急于搭架子,而是把兴致所至的片断记录下来,然后搁置一旁,过段时间再进行修改和补充。歌德是想把自己一生的内心感受、精神追求和时代精神都体现在这部诗剧里,所以,要不是朋友的催促,恐怕这部伟大杰作的最终完成都要划上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