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在集市中的多种民俗
集市的种类和值得记述的民俗现象有日集和间日集。日集,即天天有集。
例如,陕西户县城内外的4个集市均属日集。间日集,即每隔数日举行一次的集市。长安县引镇每月三、六、九为集期。蓝田县焦岱镇的集期是一、四、七,铜川市王家河乡的集期是四、九等。
一个县内相邻着的乡镇,将集互相隔开,以免相犯,如一个乡镇为一、四、七,一个为二、五、八,相邻的另一个乡镇就是三、六、九为集市。
集市上分行业设市。各市都有固定集中的营业区域,最常见的市就是粮食市。经营对象为原料、面粉、菜油。被人们称之为经纪人的人们则提着秤,也叫“提秤的”。大宗买卖由经纪人在卖方和买方之间撮合。
柴草市一般设在粮食市附近,出售麦草、硬柴、煤炭。旧时,忌长途贩运硬柴,民谚中说:“千里不贩樵”。因为运费贵,不合算。
蔬菜市有许多讲究和忌讳,如装卸蔬菜时,不能乱扔乱抛,存放蔬菜时,要将各种蔬菜分别堆放整齐,不得乱堆。叶菜忌折叶,茎菜忌断节,果菜忌破皮,根菜忌带泥,冬菜忌断梗,蒜和葱头忌水浇。常言道:“鬼精鬼精,不敢贩葱”,因为葱叶易枯萎。
蔬菜是需要经常保鲜的商品,旧时运输条件落后,长途贩运会使青菜失鲜,所以当时有这样的谚语:“千里不贩青”。
农民家家养鸡,靠出售鸡蛋换取零花钱,号称“鸡尻子银行”。因此在农村集市中,卖鸡卖鸡蛋的很多,农民卖鸡蛋不论斤,论个,于是就形成了禽蛋市。
在渭北、陕北罕见鹅、鸭。清代在耀州市场上,甚至有两只羊换一只鹅者。顾曾炬在光绪年间任知州时,曾在诗中写道:
慨无初写《黄庭》字,市值双羊换一鹅。
人们为了方便经销马、驴、骡、牛等大家畜,就有了骡马市,卖、买双方不直接交易,而经过经纪人成交,经销猪、羊、猫、犬等有猪羊市。由于和骡马市相比,利薄,所以经纪人少。
棉花布匹衣服市在乾县、礼泉、永寿、长武等县只有一个。长安、蒲城、大荔等县分作棉花、布匹、衣服3个市,三原县又把布匹分为棉花市、布匹市,这些市相距近,但分开经营。
从前,人们赶集时,常在集市地点沿街买卖商品。集市本身并无建筑物,但是后来,人们在门口建起了牌楼,题有赞美当地风光和介绍市场特征的对联。
腊月集,是每年农历腊月出现的年货市场,其起始日期各地不一,三原县是腊月初八,叫“腊八会”。乾县是冬至节,称“冬至集”。
以起始之日起,一直延续到农历年底。腊月集上,人们购买过年时穿戴的衣服、鞋、帽子以及烟、茶、油、糖果、鱼肉、禽蛋。所以这些商品的销售量,都比平时猛增数倍。
此外,还出现一些特殊的市,如画市,主要出售年画、对联和神像,还有对联有印刷品,也有由摊主用浓墨大笔当场书写的,借以招徕顾客。
神像为财神像和“五祀”像,“五祀”即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中雷神。购买神像时忌言“买”,而要说“请”。
爆仗市主要出售鞭炮、焰火等。鞭炮论“串”卖,大型花炮论“根”卖,小型花炮论“把”卖。偶然发生火灾,不能说是坏事,而要讲成“火神爷显圣了”,是好事,俗谚说:
火烧财门开,斗大的元宝滚进来。
祭器市主要出售烛台、香炉、蜡烛、香、表等。关中卖香表的,以周至人为最多。
在神木等地,有一种特殊的传统市场,每天一早开市,交易只有两三个小时,人称“早市”。过去以交易粮食为主,凡进城粜粮籴米者,都在此时买卖,后来渐以蔬菜、瓜果为最多。城郊菜农及城内居民早晨赴市,俗称“赶早市”。
有些地方天不亮成市,天明不久即散集,俗称“露水集”、“鬼集”、“鬼市”。旧时,西安东城门里顺城墙一带及八仙庵、三桥镇都有鬼市。
东城门的鬼市,历史较久,它最早在王城外面沿着城墙一带,后来逐渐迁至东城门。这个鬼市的形成,主要的是一些破落户或官宦的后代,在生活潦倒时,以变卖家底来苟延生活。
他们为了不抛头露面,所以趁天未破晓,路上行人稀少之际,到背暗的角落里出卖衣物。有些人专门到鬼市去买便宜东西,叫做“赶鬼市”。三桥镇的鬼市,规模一度很大,贩卖粮食和木材等。
市语,是市场上商贩们所说的行话和隐语。市语的历史很久。宋朝崔糙《类说》引《秦京杂记》云:
长安市人语各不相同,有葫芦语、锁子语、练语、三折语,通名“市语”。
古代的市语,有些是用反切法将旧词改为新词,如将“斤”说成是“吉恩”,把“两”说成“力盎”之类。
西安商业界普遍流行市语。例如,西安的当铺称一为“道子”,二为“眼镜”,三为“炉腿”,四为“叉子”,五为“一挝”,六为“羊角”,七为“摄子”,八为“扒勺”,九为“钩子”,十为“拳头”。
店员在和当户讨价还价时,当户如果嫌价低,拿着当物要离开,掌柜就出面圆盘。假如店员对掌柜说镊子,意思是已经答应给当户七吊钱。掌柜要是认为可以再加一吊,就说扒勺。
旧时,安康各种商贩都使用数字隐语。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隐语依次称作“捏”、“丑”、“斜”、“查”、“眼”、“舌”、“条”、“犒”、“罗”、“强”。
[旁注]
民俗 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我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是深藏在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谚语 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
牌楼 也叫牌坊,最早见于周朝,最初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我国牌楼最多的城市。
冬至 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吃南瓜的习俗。
[阅读链接]
在商界的市语除有声语言外,还包括无声的,例如“捏码子”。即买卖双方将右手置于草帽下,或袖口中、衣襟里,用摸指头的方法来表达物价。
食指代表一,食指、中指为二,食指、中指、无名指为三,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为四,五指齐伸为五,拇指、小指为六,拇指、食指、中指成一捏为七,拇指、食指为八,食指作勾为九,伸出拳头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