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理科 STS 教育模式

STS,即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三个英文词的缩写,意为科学、技术、社会。它反映了世界科学教育的一种新的改革潮流,已广为教育界人士所熟悉。尽管在理解上和实践上存在着许多差异,有的把它视为一种科学课程的新模式,有的认为是一种科学教育理论。我以为前者的理解偏狭了一些,后者的理解又似乎拔高了一些,STS 还很难说是一个经过实践证明的、有严密系统的理论。不妨看作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指导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构想。新构想的特征是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它对传统科学教育的改革将是一个冲击波, 一种催化剂,我们对它应持欢迎的态度,勇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并使之完善。

  1. STS 教育诸特点的概括

STS 作为一种科学教育的构想,从教育角度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有着新的理解,本文不拟论述。就世界范围的教育实践来说, 具有一些共性,作者在《STS 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一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中曾予以列出,它们是:

  1. 强调参与。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将来不只是某一种职业的工作者,首先是社会的一员,将通过各种程序参与未来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的决策。因此在今日的学习过程中,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都要有利于参与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2. 在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上,技术得到比过去更多的重视。这是现代技术成就的各种产品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反映。因此,在科学教育中不重视技术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的需求了。

  3.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价值取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以及其他社会观念。人们已不再只着迷于宏大的工程建设,因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往往不足以弥补其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核技术和太空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不得不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等等。对于这么多的观念冲突,科学教育自不能只问耕耘而不问收获了。

  4. 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必定导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和兼容,从问题出发组织学习将是一种常用的形式,这构成了对传统学科体系的冲击。于是,它常常受到责难。其实,它不是不要学科体系,不要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是力图使其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发挥作用。

  5. 强调素质教育而不是片面强调精英教育。因为只有公民的普遍的科学素质的提高,才会有科技精英的群星灿烂。于是它同时主张:“Science for all”(科学为大众),这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们需要科技精英,但更需要扫除文盲,减少科盲。没有民族素质普遍提高, 就缺乏产生文化、科技精英的深厚土壤。

以上这些特点,与改革我国中学理科教育有相当的针对性,因此也自然地引起了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兴趣了。

  1. STS 对中学理科教育改革的意义

我国中学(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在传统上十

分重视理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无论初、高中,均为理、化、生、地分科设置。在单科的系统知识上,其深度、广度几乎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 尤其是物理学和化学更是如此。在省、市一级的重点中学,其科学教育的设施也颇具规模。但是放在今日世界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环境中来分析,我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不仅需要科技精英,还需要科技素质普遍提高的劳动大军,那么我们的科学教育,首先是中学的理科教育,就需要改进。

  1. 传统的、偏重学科知识系统传授的理科教育有其弱点。因为这种知识结构框架,限制了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职业训练以及社会需求的结合, 尤其当代人们普遍关注的科学技术社会问题,诸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难以进入中学理科教育,而地区(我国是一个大国,地区差异极大)经济发展的需要,个人兴趣发展的需要,以及个人和社会群体现代生活的要求也难以有适当地位。这种情况,即使不是用 STS 教育作为衡量的标尺,也有悖于我国建国以来一贯坚持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2. 中学理科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比较严重。尽管近十年来大力提倡能力的培养,但在实践中至少存在着两方面的弱点。一是能力的培养上, 只注重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培养,不重视社会需求的能力培养。缺少观察、调查、实验、操作、内容和实际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问题的脱节,学生缺少扮演一个参与者角色的机会。

  3.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曾经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 但崇尚儒学及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产生了鄙薄技术的倾向。现在的中学理科教育,技术仍未能占据较重要的位置。STS 教育把技术列为重要的方面, 因为技术在科学与社会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技术还把不同的学科联系和统一起来。一种新技术的应用,有可能推动一们科学的进展,甚至产生一门新的科学。而我国中学的理科教育中,主要是学习科学知识,技术教育限于劳动技术课程,或推给职业中学去办。中学理科教育中,应加强理、化、生、地的实验技术;基本的工业。农业生产流程和技术常识;还有现代社会普遍要求的计算机(电脑)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

  4. 在中学理科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应该使受教育者懂得科学成就和技术革新,应为社会服务。但是现行中学理科教育受制于升学的压力甚为严重,教师为升学而教, 学生为升学而学,大有人在。这不仅使教学内容和方法围着应试转,而且助长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脱节,从而导致了科学价值观的扭曲。在中学理科教育改革中,需要尽可能提出合理的对策和行动。

因此,引进和试验 STS 教育,应是改革我国中学理科教育的需要。3.关于中学理科教育中进行 STS 的试验

  1. 中学理科教育中的 STS 研究,受到了国家教育委员会的重视,从1991 年起已正式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教委重点支持的课题。参与该课题研究的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实际工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辽宁教育学院,苏州大学,苏州、常州、吴江、鞍山、烟台等一批学校。试图探讨在现行理科课程中如何渗透 STS 的教育;在选修课中设置 STS 课程;在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中贯彻 STS 精神;并在理科师资培训中如何加强 STS 教育等方面有所突破,

在介绍国外 STS 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理论的研究,在实际做法上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制订提供资询。

  1. 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民族的不同等因素,我国的教育既有它的统一要求,又必然呈现多样性。因此 STS 教育的试验,首先是在国家统一教学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育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要求,编写出理、化、生、地各种教材的 STS 渗透型、延伸型的指导意见,有助于试验的开展,又不影响国家统一的大纲和教材要求的贯彻,是比较可行的,如山东省烟台地区正是这样开展试验的。

  2. 选修课程是试验 STS 教育的较理想的课程,因为它对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并不构成冲击,能保持在稳定的教育环境中进行试验。目前试点学校在这一方面最为活跃。但这一方面也存在着困难,缺少可以选用的较好的、适应性较广的选修课教材。因此近期内正在组织力量进行选题,如《青少年保健》、《能源及其利用》、《保护环境》、《水资源及其利用》、《市场调查和分析》等选修课教材正在着手编辑出版。

  3. 我国有一支在中国科协领导下的各地区的青少年科技活动指导和组织者队伍。他们和教育部门合作,开展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每年有大量的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产生并组织了各种竞赛。培养了青少年从事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精神和实际本领,还提供了各种参与的机会,因此把 STS 导入青少年课外、校外科技活动,具有巨大潜力。

  4. 为了普及 STS 教育,我们除通过传媒作了许多介绍外,还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分别在 1990 年和 1991 年出版了《STS 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科学技术社会辞典》、《STS 辞典》(四卷本,分别为物理、化学、生物、地学),获得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欢迎。其中(STS 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一书包括理论介绍、专家论述、教学实例,尽可能搜集国内外的典型材料,1993 年又进行修订再版。

STS 作为一种世界科学教育的新潮流,对它的研究和应用,无疑地将对形成具有中国待色的科学教育的新思维、新体系、新方法起到推动作用。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改革,都将难以游离于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之外,因为教育都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