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启动式教案设计

本方案是由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物理系辛培之老师主持进行的。从 1982 年开始准备,1984 年 9 月在中学教学实践中着手实验并推广,至今已经过三个试验阶段(小试、中试、大试)。目前,全国有二十个省(市),四十个地区近二百所中学参加了此项实验工作。闪郁昌老师曾对此法作过较为全面的介绍和细致的解释。主要内容如下:

  1. 指导思想

有序启动式教学法,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它主张在施教过程中要“有序”和“启动”。所谓有序就是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有规律地去学习,循序渐进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谓启动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围绕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充分动眼观察、阅读;动脑思考;动耳听讲,接收教学信息;动手实验、操作;动口表述、讨论;动笔练习、记叙,研讨。在自身活动中主动地获到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有序”和“启动”要有机地结合,使之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有序”必须以启动为前提,“启动”又必须有序地进行。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启动式与启发式有什么不同?笼统地说“启发式” 不易明确,因为启发式有传统启发式和现代启发式之分。启动式与传统启发式有本质区别,传统启发式以教师为主体,启发学生是在教师划定的模式中进行,学生实际是在做教师设计好的思维填空题;启动式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现代科学方法论和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创造性思维。现代启发式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启动式与现代启发式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为避免解释现代启发式与传统启发式的差异,也为了直观体现“一切经验发源于动作”和“教学相互作用论”的思想,用“启动式”更

好。

  1. 基本的原理依据

20 世纪 40 年代诞生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本原理是“有序启动式教学法”的理论设计依据。因此,有序启动式教学法有如下三个特点:

  1. 整体性与综合优化。任何系统的整体功能(E 整),等于各孤立部分(子系统)功能的总和(∑(E 子),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成结构产生的功能(E 联),即:E 整=∑E 子+E 联。系统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总体最优,不能只是局部的“好”,局部“好”,总体不一定好。所以应该注意:(1)从整体出发,把局部放在整体中去研究,即见树先见林;(2)发挥系统中各部分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有利于增强系统的整体功能。上式中:E 联>0 或 E 联<0,所以 E 整≠∑E 子。对教学这一系统而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是要使整体功能愈好,达到综合优化。

以物理教学内容这个系统而言,即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以基础理论知

识教学为核心,要求习题教学为其服务,并加深理解和巩固,通过课外活动联系实际,补充和发展前三项教学成果,能力培养寓于上述四项教学活动之中,四项教学活动立足于能力培养。这种结构较为合理,可使 E 联增大,从而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大。

  1. 有序性。有序性是系统的最优组织问题,在教学系统中既有宏观系统又有微观系统;既有纵向系统又有横向系统。

比如: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物理学科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实验与实验之间,都有纵横交错的关系。分层次地研究教学内容的结构和规律,便于在教学中教给方法和培养能力。比如:把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当成母系统,它的子系统有物理量、定律、公式、常系数、物理单位。而这些在物理学中的力、热、电、光、原子物理各部分都有,所以它们又是横向结构。因此,编写一课时教案,需要把它有序地置于教学单元课的系统之中,引导学生掌握规律,规律地去学习。

  1. 反馈性。教学系统在控制中十分重视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是由反馈控制来实现的,在教学系统中存在着多种渠道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如:教师→学生;

学生→学生;学生→教师,以及课内和课外等等。

在有启动式教学方法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通过反馈有目的地控制学生的学习和了解班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改进的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反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课堂提问、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课后辅导、答疑、练习和作业批改、不同形式的考查,以及召开教学座谈会、征求意见等。甚至课堂上学生的表情、眼神、动作等都是教学反馈信息,可以直接看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状况。

下表比较直观地概括出在有启动式教学方法中,教与学的信息传递控制系统流程:

有序启动式教学法不是固定的模式,并非是不讲究方法或者没有规律。相反,更要注意课堂教学结构和方式方法的合理结合。目前推行的主要有五段产叉式教学法和单元有序教学法。

  1. 五段交叉式教学设计

    “五段”指的是阅读、实验、讨论、练习、总结,按照“有序”和“启

动”的精神,恰当地安排在一堂课教学之中。一般说来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应少于二分之一。初中教材比较简单,按年龄特征不容易把 45 分钟时间完全集中在一种教学模式上,采用五段交叉式教学法很有必要,但也可以灵活掌握。

  1. 阅读。把阅读纳入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克服“注入式”、“满堂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力措施,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第一步。阅读可以在新教材学习之前,也可以交叉在教学过程之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才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知识并得到理解和巩固。由于年级不同,加上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要逐渐培养和提高,可以逐段、逐节继而更多些。方法上可以穿插着浏览教材、带着问题细读教材、针对重点、难点反复阅读教材等等。

很多教师的板书内容往往是书本搬家,学生还要跟着抄笔记。莫如提纲挈领、突出重点或列出阅读提示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同时,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正是教师按计划分类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及时了解学生反馈信息的良机。学生也可以摘录、划重点、标出疑难等,以便进一步学习和探讨。

  1. 实验。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变乏味为形象有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在动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发展思维、掌握规律和科学方法,培养实验技能和创造能力。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多开实验。比如: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书本上的小实验也可以在课堂上做,等等。

  2. 讨论。讨论是学习和加深理解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听觉能力、判断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讨论的习惯也要逐步培养,因为受传统教学“注入式”的影响,学生依附性很强,不主动思考,加上“课堂纪律” 和怕说不好被同学们笑话等原因,大多数学生想听别人讲而自己不愿意说。为此,教师要鼓励和爱护学生的积极性。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前后桌、学习小组或全班。必.要.时.可以采用有竞赛性的抢答方式,其效果会更好。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讨论热情,教师可结合教材提出些争论性的问题, 比如:结合摩擦这一单元提出“是否转动的物体都是滚动摩擦?”(转笔刀就不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都是由重量大小决定的”等等。

  1. 练习。把练习纳入课堂,可以使信息及时反馈,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习题有序”,就是把习题划分层次,大体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搞清概念或规律本身的问题;第二是简单的应用;第三是初步综合应用;第四是较为复杂的联系更广泛的综合应用或有一定难度和技巧的问题。最后这个层次的问题只提供给“吃不饱”的尖子学生,以克服习题“一刀切”的弊病。在习题教学方面,要做到心中有数、通盘计划;着重质量、着重方法训练。精选习题,使每一题都有特定的目的和作用。各题衔接而不重复,并确定使用的时间(阅读、讨论、课内练习、课后作业、单元复习或总复习等),使习题教学真正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序进行。

  2. 总结。方式有课堂小结、单元总结(包括章、节、大小单元)。有序启动式教学法的总结区别于传统教学总结的是:

①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笔、动口总结,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

②主要总结知识规律和结构,掌握研究方法。这里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①有序启动式教学法不否定也不排斥基本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实验、练习、复习、参观等),而且五段交叉教学法中也分别涉及到基本教学方法,

正因如此,所以只叙述一些改革的措施。比如实验,就不必再细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边教边实验、课外实验等等,也不必再指出实验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等等。

②上述课堂教学结构及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和顺序,要根据不同教材、目的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巧妙结合,以达到有序启动的最佳效果。教师的精讲和主导作用是有计划地穿插在每一段交叉活动之中的。精讲的目的是为了:A.使学生对已经初步掌握的知识规律化;B.解决一些疑难问题;C.深化和巩固。

③有序启动式教学方法内容是突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课外活动、能力培养五部分的。

  1. 单元有序教学设计
  1. 什么是单元有序教学法?它与上述五段交叉式教学方法有密切联系,只不过不是在一课时内完成。至于单元的划分也可能是一章或一章中一部分(几节),它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

例如,力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是个大单元;而力学中流体力学又是其中的一个较小单元;而浮力、阿基米德定律、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实验则可看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如果用有序启动教学法,五段交叉方式就不一定集中在同一课时内完成。所以说它可以是“多课时的单元有序启动”(此处与”四课型”或“五课型”含义稍有不同,五课型是指:自学课、讨论课、精讲课、作业讨论课和检查课)。

总的说来,它不影响总的教学进度,但又不像原来大纲中规定的:浮力一课时,定律一课时,浮沉条件一课时,实验一课时。可以合理安排前后次序、穿插阅读、讨论等形式。多课时单元有序教学有利于用系统思想方法对一个单元中全部知识以及可进行培养能力方面的问题统筹分析研究,再结合学生的认识和心理特点(如:学生学了“比热”的概念,就急于知道物质比热的计算方法等等)、知识规律等综合研究基础上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水平、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交叉教学结构方式。比如教学“浮力”这一单元,首先可以让学生把书上的四节内容浏览一遍,或者穿插些精讲,也可以提前做实验,浮沉条件的规律可以穿插在讨论之中,总共用三课时或四课时完成。这些都要由具体条件而定。也就是说,同是教学“浮力”,不同学校、不同班级、模式可以不同。这就体现了灵活性和辩证观点。多课时(在初中一般三课时左右较合适)单元有序教学,由于是涉及到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为了了解教学效果,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可以安排“检查”这一环节,其方式有小测、笔试,等等。

  1. 单元有序教学基本要求:

①不增加教材以外的知识内容,不增加教材的深度和难度,不增加教学课时;

②不搞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

③不加重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

④不搞“题海战术”;

⑤不强求学生课外预读课文以及用语文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物理课文;

③教学顺序不一定是教材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