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以高校信息资源体系为例,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文献资源购置费应占全校教育事业费的 5
%左右,并应从科研经费和计划外收入中提取适当比例作为文献购置的费用。而实际情况与规定却相差甚远。据统计,1990 年全国高校只有 146 所达到 5%,占填报数据高校的 16%。至于各省高等院校图书馆文献购置费所占比例更是不平衡。
- 信息资源入藏量急剧下降,造成信息资源严重短缺。我国在外文文献信息入藏总量上,266 个学科和主题领域中只有 27.4%达到完备水平,25.2
%学科和主题领域的文献信息只是勉强够用,有些学科或文献信息类型尚处于极其薄弱的状态。由于信息源经费的猛涨,导致信息资源入藏量猛跌。例如:①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近年用于订购原版期刊的经费由 150 万元增至400
万元,而所订品种却由 8000 种下降到 2700 种。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在 1985~1988 年间,经费也由 186 万元增至 355 万元,品种却由近 5000 种
降到了 3500 种。③华中理工大学 1986 年订原版刊 817 种,1994 年只剩下 235
种。④南开大学 1986 年订 1500 余种,1994 年削减到 400 多种。⑤清华大学
图书馆 1986 年订外文刊 3151 种,1996 年削减到 2406 种。
- 信息源品种大量重复。从总体上看,我国在 1986 年进口外文图书
10 万种,期刊 2.7 万种,复本率为 8,远远超出前苏联的 1.5 倍。近几年来,
重复虽有所减少,但情况仍很严重。据调查,1989 年预订的 1990 年的 776 种地质学及其相关的原版期刊,全国共订了 6416 份,复本率为 8.27,其中复本数最高的达每种 95 份,其次还有 66、55、49、46 份等多种期刊。另据统计,1993 年国家教委直属 36 所高校和 3 所非委属高校共订外交原版期刊
5728 种,共计 12558 份,平均每种复本为 2.19 份。两馆同订的有 1071 种, 占 18.7%;三馆同订的有 553 种,占 9.65%;四馆同订的有 337 种,占 5.88
%;五馆以上同订的有 558 种,占 9.74%;最多的有 23 馆同订一种外文刊。
一种万元以上的原版刊在几公里距离内竟订有 4 份。这是不是一种严重的资
源浪费呢?为什么不能用这些钱多订几种原版刊呢?
-
信息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尽合理。从区域上看,北京、上海、东北、广东、江苏沿海地区及四川、湖北等地区,信息资源较为雄厚;而河南、安徽、山西、江西等居中;云南、广西、甘肃等边缘地区次之。这正好与我国的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地区发展态势相吻合。从系统上讲,高校与科研单位较强,公共单位信息资源较为薄弱。另外,信息资源在部分地区畸形富集,分布优势相对集中。以外文文献为例,北京竟占全国外文文献的 40%~ 50%。这种富集效果固然是形成优势、发挥作用的条件之一,但过分集中也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
网络信息资源还十分贫乏。以“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示范网”为例, 只能查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几个高校的网上资源;其它多数上网高校只能看到她的“HomePage”和一些简单的介绍。另外,信息资源最为丰富的北京图书馆,在目前国内各种“网”中都看不到她的“倩影”,偶尔能看见的,也只是她的一张“Home Page”,其蕴藏的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还是不能自由地展现在网络用户的面前。有的读者为写毕业论文、为核实一条文献的出处——都要千里迢迢、不辞辛劳地赶到北京图书馆,“实地考查”一番。运气好的,查到自己的资料,满意而归;运气不好的,连“目录”这一关都没有过(也就是说,在目录中就没查到自己所要资料的线索),更不要说拿到自己满意的资料了。如果我们的网络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网上书目信息源很丰富,读者在家中或在自己的单位或本地区,能上网一查,知其无有,那不就可以省去好多麻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