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按国别复习

主要应掌握英、法、美、德、日、俄这六国历史。可以按纵向学习,即分别学习每一国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等;也可以按横向把各个国家在每一方面进行比较。在这里,就说说每个国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吧。

以英国为例

  1. 英国从 1640 年开始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揭开了欧洲和北美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它具有世界意义,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始。

  2. 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英国于 1607 年开始在北美开拓殖民地。那年

4 月建立了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以后又以波士顿为中心,建立

了马萨诸塞。在亚洲方面的扩张,开始于 1600 年东印度公司的建立。英国在亚洲集中力量侵略印度,以马得拉斯和加尔各答为殖民侵略据点。17 世纪下半期,英国同荷兰发生了三次战争,荷兰的殖民优势被摧毁。到 18 世纪上半

期,英国在北美已经拥有 13 个殖民地。从 17 世纪晚期开始,英法之间为了争夺欧洲的霸主地区和世界殖民霸权进行战争。在长期的殖民战争中,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抢占了广大的殖民地,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1. 英国工业革命。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为巩固和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创造了必要的前提。英国资产阶级政权通过圈地运动和殖民扩张政策, 不断扩大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和雇佣劳动力。此外工场手工业时期也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这一些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8 世纪中期,英国打败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法国,变成了一个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同时,国外市场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要求改进生产技术。工业革命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1733 年,机械师凯伊发明飞梭。1765 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创造了“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1769 年,钟表匠阿克莱特制成水力纺纱机。工人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徒工出身的机械师瓦特制成了改良的蒸汽机。到 19 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1814 年,英国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4.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已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19 世纪中期,英国处于世界工场的地位,煤、铁和纺织品的产量都超过法、德、美三国的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英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缓慢下来,被后起的美、德两国相继赶上和超过。英国因为经济发展缓慢而丧失了它的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主要原因一在于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设备陈旧。二在于英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掌握了广大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就是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英国资本家也能获得巨额利润。殖民地对英国的兴衰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英国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

19 世纪后半期,自由党和保守党在英国交替执政。自由党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英国处于“世界工场”的条件下,主张“自由贸易”。保守党起初是大地主、银行家的政党,19 世纪晚期,许多大工业家参加进去,使它成为英国资产阶级的主要政党。自由党的格莱斯顿和保守党的狄士累利都先后几次任首相,成为两党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笼络群众,都在当政期间进行了一些社会政治改革。对外,保守党积极进行了殖民扩张政策。1875 年,狄士累利乘埃及统治者财政困难的时机,从埃及购得苏伊士运河股票的 44%,逐渐掌握了运河的控制权。1876 年,英王维多利亚被宣布为印度女皇。格莱斯顿继续狄士累利的对外政策,1882 年以保护英国在埃及的财产为借口,出兵镇压埃及的民族运动。

  1. 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这种不平衡性加强了。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德国的侵略扩张活动对老牌殖民国家英国的威胁最大,与英国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和突出。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促使英国协调自己同法、俄的利害冲突, 先后于 1904 年和 1907 年,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

  2. 英国在 1914—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法国一起对德作战。

战后,以战胜国的姿态参加了 1919 年 1 月召开的巴黎和会。英、法、美在会议上起操纵作用,它们野心勃勃的企图按自己的意图重新瓜分世界,为自己取得最多的赃物,并竭力削弱对方。法国力图削弱德国,从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削弱,以便确立它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英国根据它的欧洲“势力均衡”这一传统政策,不愿法国独霸欧洲,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它还想继续扩大殖民地,保持它的海上霸权。1922 年 2 月 6 日,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订了《关于中国事件应用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从这些历史史实中,可以看出帝国主义之间既相互争夺又相互勾结。

  1. 战后初期的英国。大战以前,英国原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帝国。大战时, 英国境内虽然没有做过战场,但是它的经济损失是惨重的。英国政府采取了保护关税、失业保险和移民海外的对策,但是一直不能恢复到战前的状态。

战后英国的经济困难,使英国的政党政治发生了变化。战前,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两党轮流执政,工党势力无足轻重。战后,自由党势力渐趋衰微, 同时工党又因经济的困难、失业的增加而势力大涨。1924 年以后,曾两次组阁。

英国是一个世界殖民大帝国,战前它的殖民领土遍及五大洲,英帝国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英国本土之间的法律关系可分为直辖殖民地、保护国、自治领三类。战后,除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外,爱尔兰和英帝国的自治领的分离运动也加强了。1931 年,英帝国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被迫承认它的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的独立自主。英帝国在逐渐削弱对它的自治领政治控制的同时, 却成功地加强了内部的经济结构。1932 年召开的渥太华经济会议决定在英帝国内实行互惠关税,对外则一致提高关税。